從廣告受挫到vc落幕,互聯網公司如何“硬核”?

一、廣告“倒春寒”

最近,ctr媒介智訊爆出了一個驚人數據:一季度,全媒體廣告刊例花費下降11.2%。這個數據讓人倒吸一口冷氣,因為這是中國廣告市場過去 11 年的最大降幅。

首當其衝的是傳統廣告,刊例花費同比下降16.2%,以往的大頭——酒類、化妝品、通訊的金主爸爸們忽然不敢出手了。

箇中代表比如分眾傳媒,一季度營業收入26.11億元,同比下降11.78%。

互聯網公司日子就好過?實際上,互聯網廣告一季度降幅6%。且不說百度因為廣告營收受挫而股價下跌,即便“龍頭老大”的騰訊,網絡廣告該季的營收為133.77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6%,媒體廣告收入僅增長5%。

大公司們尚且如此,更何況中小公司呢?

之所以出現“倒春寒”,往往是多種因素的疊加:

1、大盤縮小。大行情是消費低迷、現金吃緊,廣告主信心下降、紛紛削減廣告預算。

2、流量主增加。即便是互聯網行業,也不斷湧現出快手抖音這樣的短視頻平臺,趣頭條拼多多這樣的下沉市場平臺,知乎小紅書這樣的新消費平臺,各大平臺的kol、社群和私域流量們……大盤小了,搶肉的卻越來越多了,結果很顯然,要麼大家賺的都不多了,要麼利潤逐步向頭部集中。

3、行業公開透明。信息不對稱漸漸消失,比稿和詢價成為常態,直接導致了利潤的進一步壓低。

4、結構轉向。品牌廣告逐漸降低,效果類廣告比重上升,廣告主再也不是人傻錢多任性投,開始注重實實在在的變現和轉化。筆者一個申通德高的朋友表示,一季度太慘烈了,很多去年的大金主都在砍預算,特別地鐵主要就是品牌類廣告,在這個全球地鐵廣告營收最好的公司,他第一次感到了寒意。

5、季節因素。春節本來就是廣告行業的淡季,很多用戶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花在網上的時間少了。

6、回款週期。伴隨著稅收政策的趨嚴,大多數公司的財務流程都更加嚴格規範了,回款沒那麼容易了,很多時候一堆應收帳款回不來,真的是三分錢難倒英雄漢。

7、騰訊的動向。微信是整個互聯網最大的流量池,過去有很多網絡公司擅用“增長黑客”,裂變分銷、紅包補貼玩得6到飛起,其實就是吃微信流量的紅利。但是現在,微信沒那麼慷慨了,從裂變到打卡,創業者們一個個引以為傲的增長手段紛紛被微信封殺,而微信裡的廣告位卻越來越多,從朋友圈三條到時刻視頻廣告位。

可見的趨勢是,騰訊會逐步加強社交廣告的營收,再在微信裡“取巧”無異於與虎爭肉了。

無論是以上哪幾種原因,結果都是一致的: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流量的獲取更難了,變現也更難了,廣告主的錢也沒那麼好賺了。

二、互聯網的半條命

為什麼廣告下挫如此重要?

這不僅因為廣告是整個宏觀經濟的晴雨表,更因為在遊戲、互金先後被嚴管之後,廣告儼然已經成為互聯網經濟的“半條命”。

歸根結底,互聯網經濟的本質就是“流量經濟”,做的是流量買賣的生意。任你解讀得天花亂墜,其商業模式無非兩個“半條命”:

一是短期獲得很高的流量,用這個流量的快速增長融資、圈大錢。

二是短期獲得很高的流量,用這個快速增長的流量變現、賺大錢。

怎麼變現?無非廣告、增值服務、交易、金融幾種模式,而且目前的主體、大頭依然是廣告。

一旦廣告變現不那麼順暢,行情就要受到影響。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影響是短期還是長期的,是正常的淡季遇冷,還是一系列更加嚴酷行情的開始?

這就要看二季度,情況會更好還是更糟?

申通德高的朋友說,二季度應該不錯,一方面是電商618,另一方面奶質飲品開始發力。

三、到哪去“續命”

這兩年,很多人都在說要“迴歸商業本質”,這句話很有逼格,但放在這裡卻異常實在。

對於廣告金主來說,商業本質無非就是追求更好的roi投入產出比。所以互聯網公司要做的很簡單:要麼能讓商家花更少的錢、觸達更多他想要的客戶,要麼就全面提升廣告的轉化效率。

如果廣告市場註定已是存量且不斷收縮,那麼互聯網人就只能去搶傳統廣告的蛋糕,這場戰爭註定殘酷,但是我們也別無選擇。

這個節點看,各家的選擇很清晰:

(一)拓展新的流量池,讓流量更多。

1、拓展新人群。

當前主要的新人群是:下沉市場、銀髮族、95後和海外人群。

目前最熱的當屬下沉市場,趣頭條、拼多多、快手的“皮卡丘”(PKQ)掘金神話,讓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五環外。以趣頭條為例,相對於搜狗、虎牙、b站等內容中概股,其營收和用戶數均保持近四倍增長,但P/S值相對較低,這家五環外的公司明顯被低估,未來的增長潛力大。

現在大公司也開始盯上下沉市場了,阿里財報顯示:淘寶天貓整體移動月度活躍用戶達到7.21億,比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上漲1.04億和2200萬,年度活躍消費者達6.54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02億,其中77%的新增用戶都來自三四線城鎮及農村地區。

與此同時,wifi萬能鑰匙掌門人陳大年的一條朋友圈,他們的某產品在印尼單日暴漲用戶千萬,無論這事在道德層面如何評價,都讓人看到了海外市場的潛力,同樣在印尼收穫巨量用戶的有yy的hago,國內已經玩不動的小遊戲在那裡很吃香。

在小程序上,小年糕、糖豆廣場舞、美篇都有不錯的數據,他們針對的正是銀髮人群。

但是拓展新人群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最火熱的下沉市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水深和坑,羊毛黨、擼貸黨之類也早已枕戈待旦。這裡拼的是一個深度理解,你不是簡單照抄一個趣頭條、拼多多就可以,因為很多產品之外的深度經驗,這樣的“無形壁壘”趣頭條、拼多多不會說。

2、做產品矩陣。

圍繞公司的核心用戶群,不斷推出新產品,只要能不斷滿足他們的需求,就等於在同一個用戶群中增加了許多廣告位。這種“爆款工廠”的戰略最近提的很多,比如針對下沉市場,趣頭條推出了米讀小說,很快取得了免費小說榜第一名,日均活躍用戶622萬。知乎則推出了chao社區,進軍男性潮牌消費升級領域。

陌陌、快手無法打造持續爆款的產品矩陣,說明成功的偶然性較高。頭條、趣頭條、yy可以連續複製成功,這就說明公司內功厲害了。

3、新媒介。

用新的媒體介質做廣告,比如短視頻、直播等。

傳統的標準化的廣告正在漸漸被用戶所厭棄,如何重新引起他們的注意呢,媒介形態還能有怎樣新的變化?

(二)構築更深的流量壁壘,把流量粘住。

1、算法。

利用算法推薦,給用戶更多感興趣的個性化內容或商品,從而提升用戶的活躍和粘性。這一點,無論阿里的商品推薦還是頭條系的內容推薦都做得很好,就不贅述了。

2、內容豐富。

利用內容的豐富多樣,滿足用戶不同場景、種類的消費需求。比如趣頭條之前因為積分和師徒拉人頭模式受到質疑,但是到了今年一季度,其積分成本已經下降到0.17元且持續下降,但是用戶的使用時長和活躍度並未受到影響,這就說明產品已經在通過內容體驗留住用戶,比如推出“放心看計劃”,向健康、養生、育兒三個領域流量傾斜,同時針對本地資訊推出“合夥人計劃”。

3、線下深耕。

通過強大的線下地推來維持流量。比如支付寶通過線下商戶的推進,取得更多場景的優勢;近期上市的瑞幸,一個很為人稱道的地方在線下迅速拓店能力;創業公司微喵,已經拿下使用互動娛樂軟件的餐酒咖吧等(線下娛樂場所)70%的份額,每家餐酒咖吧保守擁有不少於10塊大小屏,那數量也是極其可觀的,而這些屏幕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流量入口。

(三)提升流量轉化的效果,給流量增值。

在行情不好的節點,廣告從品牌轉向效果是大勢所趨,那麼本來就強調效果廣告的公司更容易挺住。比如趣頭條,品牌廣告只有5%,財報上看受影響就很小,廣告營收11億,同比增加371%。

1、智能化。

智能投放可能會是一個新的熱點,因為現在的流量主太多,很多時候根本看不清roi,特別是刷數據、做假量如此盛行。

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公司,聲稱可以爬數據,對各個平臺、kol的投放效果進行智能分析。不論是否真的可以做到,確實是對上了金主爸爸的痛點。

2、社交化。

全網“種草”、一處下單,已經成了很多新品牌推廣的標配,社交網絡和社交媒體成為首先要攻克的陣地。而去年以來營銷人強調的“私域流量”,本質也是一種社交流量。

一個明顯的數據是,一季度,騰訊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增長34%至98.98億元,小程序、QQ看點的廣告成為新的增長點。

下面來點好消息:

在大洋彼岸,網絡廣告一季度支出首次超過線下廣告支出,搜索廣告、社交廣告和電子商務廣告都表現出強勁的增長。

社交媒體廣告支出同比增長27%,其中Instagram廣告收入同比增長44%。電子商務廣告一季度同比增長84%,其中廣告客戶在Pinterest上的廣告支出同比增長了107%。

過去幾年大家都習慣了參照美國,那麼現在再讓我們參照一次吧。二季度互聯網廣告會怎麼樣,讓我們拭目以待,或許一切陰霾只是季節問題。

接下來,讓我們把視野放大一下,再來看互聯網經濟的另外“半條命”。

四、信心危機

最近一年來,有個奇異的現象,具體如下:

“你看,新……流量的風口爆發了!”“5g時代要來了,肯定要有一波新行情!”

大多數人回應:呵呵……

“李佳琦直播賣貨,一天1.6億!”“最近發現了很多新機會,一切來聊聊?”

大多數人回應: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19年以來,曾經高歌猛進的創投圈漸漸沒了聲息,被移動互聯網浪潮打了幾年雞血的人們,彷彿一夜之間疲了,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風口來了”成了一個笑話,像“狼來了”一般荒誕不經。

別跟哥提風口,哥不信。別跟哥說機會,哥早就戒了!

一個明顯的標誌是,作為行業輿論的“風向標”,各大科技媒體們也畫風大變。如果說,前兩年這些媒體的頭條基本都是各種風口和乾貨;那麼現在,主旋律已經變成了大公司的野史、八卦和內幕。

出現這個情況很正常:經濟大踏步的時候,人人都喜歡向前看,關注的是各種新機會、思路和方法。當行情沒那麼好了,憧憬未來的人們又開始回憶,自己的項目起不來了,就開始關注別人家的“醜事”。

既然沒有人在天天嚷著財務自由人生巔峰了,那我們來撕逼要不要996吧。

如果說,廣告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那麼行業媒體的頭條們就是創投圈的風向標。

曾幾何時,創業圈還曾經眾聲喧譁,走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到處都是動輒聊幾個億的人,各種風口、點子、乾貨、捷徑……滿天飛,你似乎每天都能遇到各路大牛。

現在寒冬中,市場又太悲觀了,連個和你正兒八經聊聊賽道、產品、商業模式的人都沒了,大家對國家大事倒是興趣濃厚。

這就讓我想起以前在辦公室裡,沒什麼上升空間了,大家就開始聊政治。

曾幾何時,人人都是夢想家。而今天,到處都是面帶嘲諷的懷疑論者:他能做起來,還不是因為背後是……,根本不是草根創業!

懷疑主義和失敗主義開始壓倒了一切,一切成功都被視為偶然和小概率,不可學習和複製。

即便分享信息的,看著也像軟文;那些分享乾貨的,怎麼看都像在割韭菜。

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廣告之外,互聯網經濟的另“半條命”蔫了。

前面說過,除了用規模增長的流量賺大錢,互聯網另一個主要的“贏利”模式是用流量的規模增長圈大錢,這就是另外半條命——融資。

五、早期投資的紅利

過去幾年的移動互聯網浪潮,簡單來說是技術、人口、政策、資金四大紅利的疊加。智能機普及了,新裝手機用戶很多、需求也很多,流量很便宜,政策管的不太嚴,早期投資很兇猛。

前段時間,讀了一本犀利的書《進化》,作者是接招的方浩。這本書是對上個時代種種世人看不清的亂象,進行了一次總梳理和深度擊穿。只可惜,這本書出來的太遲了,很多事情已經無法警醒和挽回。

我贊同一點:過去幾年的移動互聯網浪潮本質也可以說是一場“早期投資的紅利”,是天使投資和vc的繁榮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支持和泡沫。無論你是否喜歡,融資圈錢是互聯網經濟的另“半條命”。

從共享單車到某某咖啡,為什麼很多項目大多數人覺得不靠譜,但是人家上市或者併購了?

每次都會有某些人跳出來神秘兮兮地說:“你覺得不靠譜,那是因為你看不懂。”

其實,大多數人沒有看不懂,只是大家對“靠譜”的標準明顯不同。

大多數人眼裡,“靠譜”就是要做大做強、自負盈虧、基業長青。

而在資本運作者們的眼中,“靠譜”就是能快速催熟、爆發圈錢、退出套利。

就好像說,大多數人覺得一頭好牛應該是健康成長、陪著我們一直耕地勞作,但資本覺得一頭好牛就是能一天長几百斤、明天殺了吃的。

所以,資本不用關心項目的長期成敗,只要上市圈到了錢,那麼創始團隊和早期投資人至少是賺到了。

再者,只要圈到了錢,項目就不愁不可以升級改造,那麼早期不靠譜的地方慢慢也就靠譜了,就好像陌陌一開始不賺錢、忽然也就找到了直播這樣的現金牛。

所以資本運作,能圈錢甚至比能賺錢重要,在軟肋明顯、效益未知的局面下,難免有賭、騙和白手套的成分,只要結果是賺就行,錢足夠多了,就可以慢慢洗白。

過去幾年很多人問,為什麼上海會錯過互聯網時代,北京會是勝利者?現在一看一目瞭然,這樣的遊戲上海玩不來呀。

早期投資的核心邏輯就是“看人”,然後是賽道和模式,反而盈利和數據在這裡就沒那麼重要。在中國,“看人”又可以異化成看背景和站隊,所以“關係運作”變得異常重要。

早期投資要想熱起來,需要一個各種資金熱錢、頂尖人才、深厚背景、信息情報的彙集,需要對各種不靠譜試錯的寬容。

這樣的事情對於講求規則、不善關係、追求“精緻”投資回報模型的上海來說,先天就是玩不來的,因為這座城市已經過了那個敢於冒險的階段,互聯網的種種在她眼中都會顯得“不靠譜”。

反而北京就更容易玩的開,這裡本來就集中了最牛逼的人才背景,匯聚了大量的熱錢,人們喜歡扎堆社交,對玩弄人際關係更是純屬得信手拈來,又能寬容各種不靠譜吹牛而不立即追根究底。所以帝都理所當然會贏。

六、vc時代的落幕

這個模式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漸漸的vc成了指揮棒,創投圈陷入了為融資而融資的境地,融資成了成功的唯一標準,於是就有了很多2vc的人。

現在想來,我們當時都反對2vc,其實是有點酸葡萄心理的。

但是,在16-18那個節點看2vc就是對的,因為行情一天天不好,黑天鵝不斷出現,不知道什麼時候泡沫就破了,所以先趕緊退出上岸撈一筆快錢,再圖更長遠的事情。這個邏輯其實沒錯。

其實很多呼籲不要2vc的vc自己也看明白了,他們只是不說。如果這個項目都不能幫他2下一個vc,那又如何接盤推出呢?

互聯網經濟,盈利不盈利不重要,能不能圈錢才重要。到了後來區塊鏈火了,有沒有項目不重要,能不能拉盤才重要。金融遊戲就是這樣,參與門檻越低,資產就越空心化,越接近純粹的賭博數字遊戲。

有人說,上一個時代是一個草根創業的時代。這樣說或許沒錯,相對於之前創業成功的人群確實擴大了,但是總體來看“看人看背景”是早期投資的核心邏輯,所以那依然不是草根創業的時代,至多隻能說是草根們“創業陪跑”的時代。

但是一切終歸會清算,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對於vc泡沫,只要一根針就足夠挑破:錢少了,錢沒了。

寬鬆沒有了,資金縮緊了,vc們募資困難。

上市往往破發,完成了戰略佈局的at也漸漸不願意接盤,vc們退出也變得困難。

從開端到結束都阻塞了,這個故事就開始漸漸走向終局。也許天使和vc們依然會長期存在,只是可能未必是主導了。

因為這種消費互聯網的熱錢繁榮,對國家來說也是一種“脫實向虛”,賺錢太容易就會沒有人去做國家想讓你做的事情了。所以首先要讓你沒有錢,不賺錢,也不能圈錢。

曾幾何時大家還野心勃勃,今天要顛覆這個,明天要取代那個……直到現在才如夢初醒,“開放”從來不是必然的趨勢,開放與收縮的週期性擺動本來就是常態。

創業者沒那麼強大,我們只是正好處在開放的週期裡,我們其實很脆弱,世界還是那個世界。

一夜醒來,驚看互聯網的兩個半條命:廣告遇冷賺錢難,vc遇冷圈錢難。

很遺憾,一切問題都和錢相關,如果再加上員工們不願996了於是省錢難呢?

也許今天,在針對傳統行業土老闆的培訓講臺上,在微商們的朋友圈裡,在某個二三四線的大會上,互聯網經濟依然可以被吹得神乎其神……但是春江水暖,處在風口浪尖的我們如果還不能醒來,那就真的是病得不輕了。

很遺憾,和房地產、金融一樣,互聯網已經不是那個easy造富的紅利行業了。

大趨勢是:脫實向虛或許在扭轉,過去幾年應用層創新的繁榮已漸蒼白,基礎核心層的創新已經不容迴避,用低廉用工的成本優勢做世界工廠的路線已經走不下去,“以我為主”做產業鏈的中上游、把一帶一路國家做成加工廠成了一種可能的方向,邊緣崛起野蠻生長的消費互聯網時代正在過去,自上而下整合生態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正在來臨……

那麼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中小互聯網公司該怎麼辦,特別是創業公司?

七、硬核小弟模式

如果說,找錢找人找方向是老闆的核心,對於中小互聯網公司來說,找錢的問題前面已經說了,找人的問題是頭部人才正在向頭部公司集中、創業熱情減退,那麼找方向的問題則在於:

曾經火熱的消費互聯網正變成大眾產業,需求飽和,競爭激烈。可是如果要擠進人工智能、5g之類的高新行業,這個門檻不是一般的高,研發成本承受不了。

所以中小公司要學會“臣服”,和頂部大公司合作,強如喬布斯也曾向比爾蓋茨低頭,我們有什麼不可以沉下心的呢。但是問題來了,人家大公司未必看得上我呀?即便看得上,如果他自己做了呢?

所以你不僅要做小弟,還得足夠硬核,有以下一些未必爽快但比較乾的建議:

一是圍繞大公司的整體戰略。產業互聯網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推進過程,從底層科技、基礎設施、應用平臺到關鍵行業的殺手極應用……那麼你究竟處在上下游的哪一環,要做好定位。很多大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開放平臺,美其名曰賦能,那你怎麼吃這個蛋糕?

二是深耕行業,尋找與大公司結合點。騰訊自己做不好社交電商,所以拼多多起來了。大公司自己做不好下沉市場的內容平臺,趣頭條就會被騰訊阿里扶持。核心是深耕某個大公司做不來或者不“經濟”的行業,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壁壘。你只有不可替代,才有談判的議價權。

三是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就好像做自媒體,微信微博頭條知乎小紅書趣頭條缺一不可,要讓自己成為“ip”一樣的存在,才有更大的自主權。

四是靈活融資模式,缺什麼就融什麼,別隻盯著錢,錢來了還是得解決短板,可能還不經濟。比如我有個兄弟的下沉市場相親平臺就缺流量,就有大公司願意流量入股。

比如,人工智能現在很熱,有的創業公司缺人工智能的底層能力,就可以找訊飛用微佔股的模式提供技術,事實上這家公司已經推出了針對ai開發的開放平臺,整合了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語義理解、人機交互等幾百種能力,服務開發者103萬、應用數64萬,並推出了ai開發者大賽……這都是可以整合的資源,何必自己造輪子呢?

五是千萬不要輕易模仿。比如看到瑞幸上市了,就想模仿瑞幸模式,做個單車版的瑞幸之類,看到趣頭條上市了,就想做個積分紅包的淘頭條惠頭條。如果到今天一個創業者還不明白“什麼能做”遠遠不如“憑什麼你能做”重要,那他這幾年可真是夠糊塗的。所有成功的模式,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賺錢成功的點可能遠在水面之下,遠遠不是你可以具備和駕馭的。一窩蜂、簡單類推是過去幾年絕大多數創業項目死亡的原因。

六是拓展穩定現金流,未必來自你的主營項目和產品。無論騰訊還是網易,早期都有自己賺錢的來源;再比如某小有名氣的職場免費工具公司,收入的一個大頭其實是接大洋彼岸的外包開發需求。

七是結構調優,苦練內功。大發展的時候很多公司都是粗放管理,但到了當下,主題應該是做精,從組織結構、人員結構到營收結構,一個都含糊不得,靠ppt畫餅已經沒用。

比如趣頭條一季度的重點,就是重新設計“大中臺”組織架構,強化增長引擎、內容推薦引擎及商業化引擎,通過大中臺戰略,統一協調和規劃管控,為前臺提供底層技術、數據等支撐。有趣的是,最近趣頭條的人事調整也變成了“敏感話題”,比如ceo李磊離職。一般來說,聯合創始人都會有明確分工,大多數公司都比較忌諱多人決策,因為決策效率往往決定了公司發展速度,趣頭條兩年多完成上市,一年營收增長近四倍,說明內部決策效率應該沒有問題。

在合適的時間,適合的人做合適的事,是任何企業都會經歷的過程,作為互聯網公司不應太敏感,更不能太在意外界解讀。

八是關注新監管紅利。傳統的寬鬆監管的紅利正在消失,監管一天比一天嚴格。但是反過來想,嚴格的監管可能意味著某些需求忽然找不到了釋放的出口,實現方式要“強扭”了。比如陌陌探探被嚴管,那麼兩性旺盛的荷爾蒙需求怎麼釋放?炒幣被嚴管,中產們渴望找到財富快速上升通道的需求如何滿足?本來這些領域可能已經有陌陌這樣的公司佔坑,現在好了,政策幫你劈出了新的空間。

總之,保持靈活開放和學習,互聯網公司的老闆們不應該去怨天尤人,你也沒這個時間。

作者張俊,上海帥醒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