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要杀乳母,东方朔一句话救下。看古人劝谏之智慧

我有我的主张,我凭什么听你的?想让我改变主意,没门。如何成功地劝说别人,让别人改变他的意见或主张听而从你的建议,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当劝说者与被劝者之间地位不平等的时候,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就变得尤为困难。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劝说的目的呢?其实在这方面,古人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智慧和经验。他们高超的劝说艺术,让人拍案叫绝。

汉武帝


1.汉武帝要杀乳母,东方朔:“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已经长大,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的恩

情吗?”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凭借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王朝空前强盛,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代伟人毛泽东是这样评价汉武帝的: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汉武帝登基后,对其乳母高看一眼,照顾有加。其乳母却因此飞扬跋扈,肆意妄为,因此触犯了律法,按律当斩,汉武帝决定依法治其死罪。乳母无奈之下,求救于东方朔。

东方朔这个人性格诙谐,言辞幽默,经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与汉武帝的私人关系非同一般。

东方朔经过认真分析认为:皇帝要杀乳母是合法的,因为乳母毕竟犯了死罪。但皇帝要杀乳母,却于情感上说不过去,别人会说皇上不念养育之恩,无情无义。万一哪天皇帝后悔了,他东方朔也有知情不谏之罪。

解决这个问题,东方朔想到了三种方法:一是让乳母直接向汉武帝求情,摆出自己的养育之功,以求得皇帝宽恕。显然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你越说自己的功劳,却越能激发皇帝的反感,有可能死得更惨。

二是由东方朔或者其他大臣们正面去劝谏皇帝,皇帝本来就固执任性,且又在气头上,如若别人求情,反而会死得更快,正面劝谏肯定也是没有用的,反而劝谏者有可能也因此获罪。

这两种方法都不行,只有第三种方法了,那就是顺着皇帝的旨意去做,然后旁敲侧击地指出这样做的后果,从而使皇帝回心转意。

于是,东方朔对乳母面授机宜:“这事你必须严格按照我说的去做,或许还有解决的希望。你要记住,皇帝叫你过去问话,要责罚你的时候,你千万别开口争辩,切记:什么话都不要说,你只需要在被押下去的时候,装着一副非常不舍得的样子,不停地回头看看皇帝就可以了。”

后来,汉武帝果然叫乳母问话,等到被压下去的时候,乳母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频频回头,眼泪汪汪地看着汉武帝。这时候东方朔就在皇帝身边说:皇帝杀得对呀,这乳母飞扬跋扈,无恶不作,早就该杀了。就在乳母回头看汉武帝的时候,他高声断喝:“你还不赶快离开,你以为皇帝现在还是小孩子吗?皇上已经长大,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

汉武帝是何等人,东方朔话音刚落,汉武帝已经领悟到东方朔的话外之音,想起昔日的恩情,动了恻隐之心,立刻下令赦免了乳母。

汉武帝要杀乳母,东方朔不是正面劝谏。而是顺着汉武帝杀乳母的决定往下走,从而陷汉武帝于不念养育之恩的“瓮”中,使汉武帝幡然悔悟,改变主意。

2.齐景公要杀烛邹,晏子:“你让大王因为一只鸟而杀人,这是你的罪过”

晏子


晏婴,又称晏子,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经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以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闻名诸侯。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司马迁非常佩服宴婴,曾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有这样一个《晏子谏杀烛邹》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齐景公在位期间,齐景公很许多爱好,贪酒好色,喜欢养狗养马,他的马厩里有很多名马。他还生性喜欢捕鸟,每次捕来的鸟都交给烛邹养着。

谁知有一天,烛邹一时粗心大意,没有把鸟看护好,竟让鸟偷偷飞走了,齐景公于是大发雷霆,要治烛邹的死罪。

此事传到晏子的耳朵里,晏子想:大王为了一只鸟而杀死自己的臣民,这岂不是草菅人命,也太不把老百姓当回事了吧。不行,我得去劝劝大王。

但是怎么去劝说呢,直接劝谏,肯定不行。因为大王余怒未消,尚在气头上。晏子沉思片刻,想出一条对策。

晏子对齐景公说:“我总结了一下,烛邹总共有三条罪状,请让我逐个把它说出来,然后大王您再杀他,好让他死个明白。”

于是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举了烛邹的三大罪状:“烛邹,你是专门给大王看鸟的,现在却让鸟无缘无故地飞走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由于你养鸟的失误,让大王因为一只鸟而杀掉一条人命,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如果让别的诸侯国听到这件事,就会认为大王是个重鸟而轻人的昏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好了,罪状列举完了,大王您现在可以杀他了。”

齐景公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赶紧说;“不用将他处死了,我明白你说的意思了。”烛邹因此得以获救。

齐景公因为烛邹没有看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为了解救他,并没有直接劝谏,而是顺着齐景公的意思,请君入瓮,历数烛邹三大罪状,从而使齐景公陷于杀了烛邹就是无道昏君的“瓮”中,最终使齐景公收回杀烛邹的决定。

3.赵太后放出狠话,触龙:“您这样做不是对小儿子的爱护,反而是害了他。”

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这样一篇文章,叫《触龙说赵太后》。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十分危急,于是赵国求救于齐国,希望齐国出兵解危。

好不容易齐国答应出兵了,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让赵国的公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才能出兵。

可大权在握的赵太后偏偏舍不得自己的这个小儿子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大臣们一个个去劝谏赵太后,后来把赵太后惹急了,于是她放出狠话:“有再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如何说服赵太后,解国家于危难,这成了一个难题。这时候有个老臣叫触龙的,要求见赵太后。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若从正面去讲道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为此,他决定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妙劝谏。

触龙绝对是有备而来,他不急不忙地和赵太后唠起了家常:先说身体状况;然后又替自己小儿子的就业问题向赵太后求情,走起后门。最后两个人又聊到疼爱自己子女的话题上。

触龙看时机一到,便切入正题:我认为你爱你的女儿胜过爱长安君。为什么这么说呢?触龙进一步分析说,父母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就要替他们做长远的打算。您现在不同意让长安君做人质,而只是一味让长安君“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 一旦将来您不在了,长安君如何在赵国站稳脚跟?这样长安君岂不是成了废人?

如果你爱他,就应该为他做长远打算,让他现在有功于国,将来才有利于他在赵国有立足之地,甚至将来有能力做赵国的国王。

触龙没有正面劝谏,而是顺着太后的想法,请君入瓮。从而得出赵太后对长安君的溺爱实质上不是帮长安君,而是对长安君最大的不利和伤害。最终说得赵太后心悦诚服,太后最后终于同意:“诺。恣君之所使之”。


晏子


结论:一句话,可以化解危机,也可以激化矛盾。关键时刻,体现出劝说的智慧和魅力。东方朔劝谏汉武帝,晏子劝谏齐景公,触龙说服赵太后,他们都没有采取正面劝谏的方法,而是采用迂回曲折、请君入瓮的办法,先顺着对方的观点,一步一步往下走,最后得出一个不利的结论来,让对方领悟到自己决定的错误,从而改变决定,达到劝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