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市】创新“党建+”服务产业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输血”式脱贫不如“造血”式增收。长垣市丁栾镇始终秉承这一理念,坚持党建引领,把“产业+就业”扶贫促增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关键和重点,以激活“造血”机能、强化内生动力为目标,立足产业优势,以政策支持为引导,以产业发展为带动,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纽带,举全镇之力,施超常规之策,持时不我待之决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之韧劲,坚决做到疫情防控一丝不放松、脱贫攻坚一天不耽搁。

一是坚持“党建+大数据”,准确建立劳动力数据库,不掉一户不漏一人。该镇按照科级干部扶贫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在疫情防控期间排查外来人员的同时,加大贫困户人员信息“回头看”,对全镇50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401人,开展贫困人员劳动能力精准排查。经排查,全镇16-60岁、有务工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710人,占全镇贫困人口的50.7%。

二是坚持“党建+服务”,做强做大卫材产业,辟车间准培训促就业。为进一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卫材产业,丁栾镇党委在组建服务企业专班组,为19家卫材生产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在医疗器械回归双创园建设的基础上,谋划占地1620亩的卫材产业新城,引导医疗防护用品项目落地建设。双创园一期可吸纳35家小微企业入驻,安置就业3000人以上,实现年营业收入12亿元以上。借助产业优势,在华西、康民等龙头企业专门设立卫材产业扶贫基地,开辟产业扶贫车间。镇政府出资10万元设立“爱心基地”,凡到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户均可享受中午免费就餐,每天10元工资补助及一对一技术培训。目前,扶贫车间共帮助38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月增收2200元。

三是坚持“党建+技术”,精准优化现代农业,建基地强示范广就业。依托“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中心”,对贫困劳动力有针对性的开展冬枣、软籽石榴、花椒种植等农业技术培训,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标准。同时,开展“支部+党员+贫困户”智志帮扶,对贫困户进行脱贫意愿宣传教育,变“等、靠、要”为主动就业增收,变“吃政策资金”为靠劳动吃工资,变“靠国家”为靠自己,确保贫困劳动力收入来源从无到有,从“0”到“破千”。2020年,该镇在华西、康民两个工业扶贫基地基础上,增设冬枣科普示范基地、软籽石榴种植及华西高效农业3个农业扶贫基地。在生产、耕作、管护、采摘、销售等环节,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其中,冬枣科普示范基地扩建提升项目,规划占地500余亩,目前已完成一期核心区300余亩种植,栽植冬枣苗2.4万株,搭建日光温室大棚15座1.8万平方米,已吸纳16名贫困人口就业。华西高效农业扶贫基地规划占地1000亩,现已建成智能化温室大棚50座300余亩,可吸纳5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四是坚持“党建+全民参与”,科学管理灵活就业,保增收稳脱贫防返贫。该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采取提供多形式岗位就业及灵活就业的方式,全方位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防止捐出懒汉、赠出“赖户”。依托大数据岗位、劳动力对接机制,建立就业岗位库,无缝衔接劳动力资源库,实现精准就业帮扶。实行“到户增收”模式,由镇政府筹资200万元,分别在华西、康民公司设立“产业扶贫基金”,招录有务工能力又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贫困户担任所属村的卫生监管员、大气污染巡查员、自来水协管员等,其薪酬由基金分红发放。通过对接,110名贫困人员实现灵活就业,日均增收60-100元;140名半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贫困人员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

脱贫不返贫是最终目标。通过精准施策,长垣市丁栾镇已实现稳定脱贫443户1227人,625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占有务工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88%。今后,该镇将继续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促进贫困群众实现“造血式”就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