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审判者”

| 全文1792字,建议阅读3分钟 |

先来看一张李彬先生发布于2020年4月12日发布的一张图:

图名《审判者》,显示的是一只拿着手机的手,

同时也按住了被悬挂在断头台女孩头上的铡刀。

没有多余的话语,作画也很简洁,

这给了读者更多的解读空间——

底下的评论里有不少唇枪舌战。

浏览了一遍评论,解读方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旁观者的漠视,是见死不救。”

要在触屏手机上浏览下面的信息,就是手指上划,对应了图中缓缓放下铡刀。

这些评论者的意思是,看见受害人在网上发出的求救信息,如果我们浏览之后选择无视,那么这个受害人会因为他人的冷漠得不到帮助,从而陷入更深的绝望中。

反之,如果我们选择转发相关信息让更多人看到,那么这把铡刀也许就不会落下,受害人也许能够脱离险境。

2、“大家都在抓住这根绳子不让她再次面临(心灵上的)死亡。”

这和第一条有些类似,但侧重点不同。

第一条侧重于“救与不救”,而这个观点侧重于“正在止损”,

即,被害人已经受到迫害,我们能做的只是不再加深迫害。

哀莫大于心死,需要保护受害人的心灵。

3、“这不是道德绑架嘛?”

这主要针对第一条“漠视是见死不救”,唇枪舌战也主要来源于这两方。

该观点认为,不关注不代表会加深伤害,并且你不能强迫我去关注。

否则,就是相当于“不转不是中国人”那样的讽刺。

4、“这说的是网络暴力,不能当键盘侠。”

该观点者认为断头台上的人是被网暴者,

而舆论是铡刀,看客是决定铡刀是否放下的人。

观点想表达舆论能够毁灭一个人。


我的看法


不知你的看法是否被包涵在以上几点中,

我来说说我的。

联系最近的社会新闻和作品发布时间,

我第一反应和第一条观点类似,

也就是被侵害者需要网络的帮助,比如李星星。

现在社交媒体较为便捷,给了社会弱者发声的渠道,

当他们鼓起勇气想寻求救助的时候,

我们虽为旁观者,但一个转发也许能让可施救者看到,

从而将被害人救于水火之中。

因此对于认为是道德绑架的,我非常不赞同。

虽然不能强迫每一个人去关注事件,

但不关注的人去指责呼吁关注的人是道德绑架,

扣上这样一顶帽子,是对作者和热心人士的不尊重。

我们害怕的不是一个人漠视,而是群体的漠视。

你不想关注,不绝对错,

但请你闭嘴离开,这里不需要你的解释。

你不要去影响其他人。

关于反对网络暴力的解释,我也表示理解。

何炅老师在一档节目里说:

夸奖的话可以脱口而出,但诋毁的话请三思而后行。

网络空间话语权自由,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为所欲为。

我们见过太多被舆论压垮的人,

也许有些人后来被证实是无辜的,

但语言攻击过的伤痕却再也消除不去。

所以面对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人,

我们也许并不知道事情真相如何,

而为了发泄私欲而去恶意揣度,夸大事实,

那我们会变成加害者。

以上是我个人看完图后的几层想法,

但我仍然很好奇作者的作画意图。

但李彬先生只是转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本来好奇发明手机和互联网的人有没有想到今天,然后搜到2019年的一稿新闻,互联网之父之一的克莱因罗克,回答记者自己的发明是如何改变了世界,他说它正让其失去思考的能力。”

有那么一瞬间,我不解。

这在众多热门评论中显得突兀,

为何突然扯上了思考能力?

我沉默着,再仔细看了看原微博。

三个字:审判者。

一张图:屏幕内被挟持的女孩,和不知是否让铡刀落下的屏幕外的手。

对于图的解释已经不少……

等等,

那难道问题出在“审判者”?

审判者,审判者。

到底谁是审判者?

是屏幕外的每一个人吗?

不是。

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但并不是每个判断都能将事件判定的。

在法庭上,被告、原告和在场观众的看法,

都不能将案子一锤定音,最终审判的是法官。

往上延伸,是法律,

再延伸,就是体系。

归根究底,社会体系才是审判者

审判者是决定最终结果的人,

而我们只是陪审团,甚至只是看客。

也许社交媒体能救到一个人,

但救不了相似遭遇的所有人。

如果社会体系不完善,

那么总有恶人会钻空子,逍遥法外,

而我们旁观者也只是无可奈何。

所以,完善法律体系、健全保护机制

才是阻止恶人的源头。


我不知作者李彬先生是不是想表达这个想法,

但这幅画的妙处就在于可以激发不同想法

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有许多,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种能力,

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后,我不再为自己的思考结果而感到沾沾自喜,因为一件事永远是多面体,

若只看到一面,那么极可能错误引导舆论,

是万万不可取的。

联系社会、时代,需要挖掘的,还有许多。

你对这张图有什么看法呢?

或许还有更新的的见解等你剖析,

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