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变过程中,定期检查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一个人到医院去看病,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诊断、发现问题,一是治疗、解决问题。

如果体检时结果显示有结节、钙化灶或已有血流信号等,问题已经被发现了,按常理来讲,下一步应该是解决问题。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很少有一个人体检发现结节后,医院就给解决方案、建议赶快处理的,通常都是建议定期复查。那么,为什么这个阶段医生只建议定期复查呢?定期复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目前医院针对肿瘤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放疗和化疗,也称治疗肿瘤的“三板斧”。而既然结节本身是不正常的,放任发展也极有可能发展成肿瘤,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就对它进行处理呢?不直接采取手术、放疗和化疗呢?如果将这时视作疾病的初期,疾病并不严重,越早进行治疗不是更容易解决吗?

首先,手术、放疗和化疗都属于极端的手段,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伤害。在这个时候进行这些举措,用俗话来讲,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特别对于放疗、化疗,由于大家对其副作用也有一定的认知,在这个阶段如果医生进行建议,患者也非常难以接受。而且如前面分享所讲的,结节、钙化灶以及有血流信号,都属于癌前病变,如果在这个阶段积极采取举措,例如恢复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营养的摄入等,是可能实现逆转的

,现实生活中也不少定期复查后结节消失的情况。所以综合考量,医生一般都是建议定期观察。

然而,如果患者不做任何的生活方式上的调整,

继续放任不良的生活习惯,很有可能是伴随着“定期复查”,检查结果一次比一次恶化,甚至最终检查证实是肿瘤。而确诊肿瘤时,即使大家对手术、放疗、化疗的副作用都有一定的认知,也知道尤其是放疗、化疗的过程会极其痛苦,为什么这个时候患者反而容易接受治疗的方案了呢?这是因为,在现在人的潜意识中,已经将肿瘤跟死亡基本划上了等号,为了延长生命,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与死亡的恐惧相比,接受治疗中的痛苦反而变得可以接受了,医生提出这些治疗建议,也显得顺理成章了。

所以定期复查的真正意义是,评估我们采取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否有效。定期复查不是什么都不干,只是到了期限去检查,这样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情况越来越糟。只有在发现问题后,积极采取举措,根据定期检查的结果,反思这期间我们所采取的方案、方案实施的强度,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或减弱,这样的定期复查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