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陰謀詭計上位,卻留下千古美名,志大才疏的典型

導讀:這是個靠著玩弄陰謀詭計上位,卻留下千古美名,志大才疏的典型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宋朝歷史上第二個皇帝。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在歷史上,趙光義留下的名聲不錯,開卷有益說他好讀書,雪中送炭說他心繫天下蒼生。這都算是千古美名了。然而實際上,這個人不過是一個熱衷陰謀詭計,志大才疏的典型而已。

當初趙光義陪在趙匡胤身邊,常年打仗,也算是積累了不少軍功。而趙匡胤因為和當時的後周皇帝柴榮關係好,所以趙光義也跟著沾光不少。可是混得好歸混得好,趙光義對這種裙帶關係並不感冒。畢竟當時時局混亂,皇帝一個接一個的冒出來,柴榮當皇帝,也是靠著義父郭威的本事。

而隨著趙匡胤逐漸掌握了軍權,這個趙光義也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夠更進一步。後來看到柴榮死了,趙光義就覺得機會來了,於是用了半年的時間,和趙普幾個趙匡胤身邊的人合謀,最後在陳橋的時候,發動了兵變,把趙匡胤推上了皇帝的位置。

因為扶龍有功,所以趙匡胤也是特別信任趙光義。而且還把趙光義封為了皇太弟,也就是變相的承認,下一任的皇帝人選如果不出岔子,就是趙光義了。

按理說,這麼重的承諾,應該讓趙光義安心了。可是這個趙光義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在當皇太弟的期間,趙光義也知道自己哥哥的皇位是怎麼來的,所以為了避免將來別人也照搬這樣的情況,就慫恿趙普勸說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把權力都收到手上。

畢竟趙匡胤那時候的威望,不管是在軍中,還是在前朝的那些大臣中,都是無人可比的,所以被說服了的趙匡胤幾句話一場酒下來,就輕鬆擺平了這件事。把權力都收回到了中央。

然後趙光義就看著哥哥一步一步的滅掉周邊各個政權,把天下的領土一塊一塊的劃到了宋朝的板塊中,眼看著這天下快要在趙匡胤的手中,統一起來了,這個趙光義也開始動起了心思。什麼心思呢?為自己將來上位作打算。

當時的一幫子臣子都是趙匡胤的老部下,甭管是論本事,還是論資歷,趙匡胤都能穩穩的壓住這些人。但是換個人就不同了。

如果將來趙光義當皇帝了,沒有任何軍功的話,恐怕這些老傢伙們還真未必服他。畢竟之前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地位。所以趙光義就想幹脆自己也弄點軍功吧。於是就把這想法告訴了趙匡胤,想要領兵出去吃吃經驗,漲漲軍功。

可是這帶兵打仗的事兒,趙光義什麼本事,趙匡胤可是明白的很,之前不是沒讓他帶過兵,但是帶兵的戰果就有些差強人意了。現在國家初定,底子還不是那麼雄厚,趙匡胤克捨不得讓弟弟隨便折騰,於是就直接告訴趙光義,好好的做你的皇太弟就行了,打仗你別操心,將來你能治理好國家就行。

但是趙光義卻以為趙匡胤是忌憚自己,怕自己軍功建多了,影響皇帝的地位。結果這心思一動,趙光義就想多了,總以為趙匡胤是不是又要半路廢了自己這個皇太弟呢?畢竟廢立的這種事情,皇帝做的多了。

這人歪腦筋一動起來,那就收不住了。趙光義就是典型的一個陰謀論者,所以想到了極端的情況時,趙光義就決定要先下手為強。於是在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九年,趙光義頭一天晚上入宮,第二天趙匡胤就暴斃了。然後留下了斧聲燭影千古懸案的趙光義順勢登臺做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

當上皇帝后,趙光義滅掉了當時已經是風雨飄搖的後唐,再然後就把目光瞄向了當時宋朝最大的威脅:遼國。因為後晉時期,遼國被石敬瑭送了燕雲十六州,被中原漢家當做奇恥大辱,所以如果能夠收服這燕雲十六州,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名垂千古的功勞了。基於這種理由,趙光義磨刀霍霍準備北伐了。

結果果然如趙匡胤所說的那樣,趙光義帶兵打仗就不是那塊料,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還拖累了宋朝的經濟。而通過手段上位的趙光義,也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玩弄陰謀詭計絕對有一套,可是論真本事,就有點水了。他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志大才疏的典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