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风采丨庆功会上,大禹闭口不谈自己,却给两个下属邀功

上古风采丨庆功会上,大禹闭口不谈自己,却给两个下属邀功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尚书•益稷》

大禹治水成功,舜帝召集大禹和皋陶等众人,围坐在一起,给大禹开了一个小型的总结汇报表彰会。舜帝主持会议,首先请大禹讲话:“请大禹同学作报告,讲讲他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大家欢迎!”

刚从前线归来的大禹,有点疲惫,也有点腼腆,谦逊地说:“哦。谢谢舜帝。我哪里有什么经验。我只是每天想做好自己,每天想做好自己的事罢了。”

大禹像

老生常谈是个坑

治水的苦辣酸甜,都聚在大禹的心上。他13年一路走过了,是何等的坚毅和艰辛!一旦你真实的拼过来、活过来,你只想松一口气,再不愿回忆那段往事。

皋陶是个活跃的家伙,笑呵呵地说:“好呀好呀,那就讲讲你是怎么尽职尽责的吧。”众人再次鼓掌致意。

大禹稍微想了一下,有什么好讲的呢?我如何治水大家都是知道的呀。至于我的精神,连小孩都知道我“三过家门而不入”。

等到大家的掌声稍落,大禹说:“我真的没什么好讲的。当年那场洪水,大家都是亲眼所见的,‘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那是天下的灾难。”

关于治水大政,大家都一目了然,很多人还积极投身其中的。治水的技术问题,没有必要在这里讲,很多人听不懂,也不愿意听。但是有一样必须讲,那就是如何让老百姓活命,——生存是硬道理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大禹轻描淡写地谈治水经历。当年洪水泛滥,为了治水大禹走遍全国。他往来各地主要乘坐四种工具。旱路坐车,水路乘船,泥路乘撬,山路用椐(ju1)。来回行走的目的在于打开一路联通四方的路径。信息要沟通,政令要下达,物质要运输

。——要想福,先修路。

其实,最没有新意的发言就是陈词滥调的重复大家都知道的事。然而表彰会往往是这样的。大禹合理避开这个坑。

鲜食的来源

功臣益先生

考察水患,解决群众疾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如何生存呢?

大禹在此处表扬第一位下属——益。因为身份显赫,高居伯爵,所以从舜帝分封以致后人统统常称其为伯益。古人记事严谨,看来跟随大禹治水的时候,益还是个年轻小伙子,还没有伯爵的身份,因此之称作益。

这个小伙子有什么特长呢?益,有超强的野外生活能力,他会捕鱼捞虾,也会到山里捕捉麋鹿、野猪和山羊。工具自己会做,烹调也是自己动手。于是洪水面前,一个又一个的野生训练营兴起,大家借此自救。紧急时刻,前线重灾区就是这样解决吃饭问题的。大禹加重语气:“暨益奏庶鲜食。”

请大家记住这个拯救黎民英雄,这功劳都是益先生的。

艰食的由来

功臣稷先生

大禹接着讲:“我们疏浚河流,河水顺利流向大海,水位低了,逐渐有了可以耕种的田地。”自救进入第二阶段。在这里大禹表扬他的第二位下属——后稷。跟伯益一样,此时的后稷只称作稷,也许此时尚未封后。

小伙伴千万别以为“封后”是女人的事。在上古时代,所谓“后”,是君王的意思。“后”与“司”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都是君王,并非君王的老婆。

如果我们叫他“后稷”,您大概就知道他有什么特殊本领了。对,后稷是最好的农业专家,这个家族世世代代研究农业。您是不是觉得上古时代有很多后稷,或者后稷活了几百年呀?其实不然,古人没有那么多详细的名字。后稷、后羿,类似于是部落首领的专属称谓。稷,与农业密切相关的部族;羿,善于射箭的部族;后,指代君王权力。实际上,后稷、后羿并非一个人。

跟随大禹的这位稷先生是稷部落的娇娇者,是

全国顶尖的农业专家。适合种什么,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收割,全国都要听他的指挥。他成为大禹治水的另一个得力助手。稷先生在后方给大禹组建一个又一个的农业建设兵团,组织垦荒。垦荒的人们几个月后,就可以吃上一点粮食了,用粮食与鱼虾之类混合果腹。

伯益,也是赵姓始祖

鲜食与艰食

鲜食,主要是肉食。水里的鱼虾属于鲜食,上山打回来的野兔、野羊也属于鲜食。鲜食没有人工养殖的,都是野生的,大自然赐给难民的食物,抓起来也算方便。捕捞、狩猎。

但是,鲜食有一大缺点——不易保存,容易变质

请看“鲜”字,有鱼有羊。在食物里边还有比鱼肉更容易变坏的嘛,还有比羊肉更容易变坏的东西嘛?鱼肉和羊肉只能趁着新鲜吃。至于存储,把鱼虾存在水里,把野兔、野猪变成家兔、家猪?无从考证。

此外,估计伯益也会教给大家一些简单实用的保鲜办法,可是总比不得今天的冷库、冰柜。

种植庄稼所得的谷物等,为“艰食”。“艰”的繁体字写作“艱”,偏旁有土。艰食,是土中求食。需要经过耕种、收获,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是很艰难的事情。如此,粮食是最珍贵的。

后稷,也是周王朝的祖先

积极的物资交流

接下来,是生产自救的第三个阶段内容,前方的难民不能总是鱼虾、羊肉,需要后方的粮食救济。人只吃一种东西是容易生病的,况且捕鱼、狩猎还有季节性问题。后方就勒紧腰带,把省下的粮食运往前方。

《尚书》载,“懋迁有无,化居。”

一边治水,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求生运动,饿着肚子啥都干不成。大禹和益、稷等官员,组织大家捕鱼、狩猎、恢复农耕,维持人们必需的生活。

大禹和伯益、后稷对于各地的食物收获有先进的、统一的管理手段

。大概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剩余部分或者节省部分送给或卖给更困难的灾区,此时也许有艰食与鲜食之间的物物交换。何以见得?“懋迁有无”是也。

“懋迁有无”。懋,有勉励的意思。鼓励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帮助。性命攸关,“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谁会无私奉献呢?而鲜食,之所以称为“鲜”,是不易保存的意思。鱼肉和羊肉,大概是最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物。吃不了也只好交换,换一口粮食也是好的。这就是贸易吧。

《尚书》所谓“化居”是大禹贸易的一个重要手段。化,即古“货”字。古贝可以通过交换转化为货,花钱买到的东西叫“货”。居,蓄也,积储的意思。因此,大禹所说的“化居”大致包括仓储和调配两方面。

古代的贸易

题外话:这是最早贸易

提到古代的贸易活动,大家或许会想到王亥服牛,殷商的远祖王亥用牛拉上货物,从商地出发到四处卖货。王亥的贸易行为是自发的,而大禹的贸易,是由官方组织和领导的。

古文研究,“懋”字的解释各异,除了勉励的意思外,在这里更明确地指向贸易。其一,懋,是“贸”的通假字。最早没有“贸”字,贸,买也;贸,是繁体“買”字的误写。其二,司马迁认为:懋,调也,粜也。读音相近。读音相近,则往往意义相关。粜粮食,就是卖粮食;籴粮食是买粮食。无论是买还是卖,两种观点都是买卖,是贸易。

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早的贸易方面的记载。似乎早于“王亥服牛”,也早于《诗经》的“抱布贸丝”。

如此算来,大禹和伯益、后稷不仅开始了贸易活动,而且还有物流、仓储一条龙服务。可以想象,治水的千万大军在前方奋战,后边是沿着大禹开创的管道络绎不绝的快递小哥。全国一盘棋,大禹是帅,伯益和后稷就是他的左膀右臂。

成功并不简单

小结

本来是大禹作报告,大禹并没有仔细讲治水的主要环节,甚至连治水的理论基础、先后顺序都没有讲,而是突出将两位大臣的积极支持与配合。高明的领导原来是这样做的。

还记得大禹治水之前跟舜帝的约定吗?当时舜帝答应给他配备最得力的助手,全力支持大禹的治水工作。表扬伯益和后稷,说明大禹牢记舜帝的支持甚至恩情

大禹不说自己的功劳,突出伯益和后稷,是对自己下属的提携和鼓励。下属会死心塌地地跟随大禹。

表扬下属,为下属邀功,实际上是变相地表扬自己。下属的事迹是对自己的锦上添花。可惜很多领导不懂得这一点。

如果从私心角度出发,扶植伯益和后稷,正是扶植自己的势力。

以大禹的眼光,无论过去多么风光,都已成为过去,接下来是要安定民心。民以食为天,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大禹的理想。

大禹的格局令人敬佩。对于这一段记述,古人看得清楚,古人把文章定名为《益稷》。本来是大禹作报告的事,以伯益、后稷定名,你觉得会有啥深意呢?

只不过是看不透,而明眼人又不愿意说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