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万字小说《原谅,但不能忘记》再版: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经常有一些父辈,见到寄予厚望的我念叨:“艾平,你写写文化大革命吧,快点动笔吧,要不我们就看不见了!”

我拿起过笔,写一段时间又觉重似千钧,搁下了,怎么都写不下去。往事不堪回首,回忆引起我灵魂的战栗,眼前又浮现出那苦涩的历史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吸的香烟和流的眼泪竟比写的字数多。五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剧痛已变成隐隐的沉痛,好比一个人伤口差不多痊愈又要揭开伤疤,身上流血,心里流血,他能不痛么?痛定思痛,我企盼着别人能了却大家的夙愿,完成这项艰难而苦涩的使命。是不是我的同行们也和我一样,都不愿再把自己的伤疤撕裂给人家看,以极大的耐心期待着别人写?逝者如斯,我的白发苍苍的叔叔阿姨们望眼欲穿,却没见我写出他们的心声。一个人的皮肉之痛日久会消失,但留在心里的伤痕却难以磨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一辈大都抱憾见马克思了。几次拿起笔来又放下,我写不下去,写不下去,尽管我绝对愧对先辈的在天之灵!

正如某些环保人士奔走呼吁的那样,我们不要再毁坏大自然,进行慢性自杀了,给儿孙们留条生路吧!我现在呼唤心灵的环境保护,绝非杞人忧天,危言耸听。因为一个民族要保持健康的持续发展,必须有更高的个体素质,更需要一种居安思危的远瞻能力。好了伤疤忘了疼,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就无法判断自己发展前进的航程,陷入盲目和没有前途的迷雾之中,而狂热的时代其实最为脆弱,现在看起来一帆风顺,一经风浪完全可能重蹈覆辙。关于“文革”,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将会发生多大的影响,具有多大的决定力?这是一个非常巨大复杂的反思工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思考的层面上,她的振兴就有希望了。我以为,在我们的时代被破坏的信誉,完全可以通过悔过得到恢复,人类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就是通往真理的道路。


于是我再一次拿起笔,我要把亲身经历再现出来,让我的孩子犹如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什么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昨天的人无法知道今天发生的事情,今天的人却能知道昨天发生的事情,如果明天的人忘记昨天发生的事情,这对所有的人都无疑是灾难。我想,那年我十三岁,是最后一批亲身经历“文革”运动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再没有勇气把它表现出来,后人就只能仅凭资料了解那段历史了,我义不容辞。尽管我每写出一段都以泪洗面,一支接一支吸烟,直吸得嘴唇麻木,胸口胀痛,像得了一场大病。眼泡总是红肿的,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常常趴在写字台前抽泣不已,如注的泪水不觉间模糊了稿纸。我身心交瘁,还是鼓励自己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

我并不否认,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方式是求真,社会总在前进,所以说,艺术的真实,是我们认知社会和审美的基础。尽管事实上,回忆者作为所回忆事件的参与者和经历者,很难屏除自己的情感和倾向性,我还是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写得虽为自传体小说,但绝大部分内容是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是在创造一种假设的生活,但真实绝对是作者虚构的源泉,谎言终归不会有什么生命力,真相却总是能够穿越时空显出其本色的。欢迎有学者、记者、作者来齐齐哈尔糖厂采访,一辨真伪。尽管这种直面和反思非常痛苦,“等于让人把曾经的伤疤,一层层的、血淋淋的揭开”,我仍然愿意奉陪,以史为鉴。

只有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才知道地狱生存的滋味,人也无法与自己注定的命运抗争,一个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从对历史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到慰藉。况且个人的甜酸苦辣和国家的盛衰兴退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直接参与者,也都有权保留与传扬自己的历史记忆,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他的尊严。我想我恐怕还没写出那个年代糖厂运动的百分之一,直到今天,大量的真情实况仍讳莫如深,只是冰山之一角,甚至冰山一角还不到。因为有许多受害者没成为作家(能够用文字记录亲身经历的人究竟是少数),无法把自己的苦难记录下来,揭开生活的疯狂面目。

不可否认,那时发生的事情距今天已渐行渐远,人们的记忆也可能退化,“但‘文革’的幽灵不会因忘却而远去,它正通过国民的潜意识顽强地把病菌播撒到今天的土壤上,以至于经历过这场劫难的人们——冤死的永远沉默,幸存的不愿染指。”(作家野莽语)

一位大学生在看过《原谅,但不能忘记》后这样写到:“大学图书馆里站到腿发麻看到涕泪俱下的书,从未知道这段历史如此残忍。对于伤害过的人,原谅了,也许永远没法忘记。”另一位读者写到:“该书的杰出之处就在它的档案性质,为以后的镜鉴。”我非常感动,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一个作家的责任心,一个公民敢担当的勇气,一个人不推诿的坚韧。历史启迪未来,温故而知新,回顾和总结过去,对于现在仍然很有必要。


《圣经》上有一句话说:“原谅吧,因为他们不明白”。有一点我郑重声明,我不想报复任何迫害过我们的人,我早已原谅他们,况且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些人活得可悲可怜可叹,将一辈子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折磨。不单单我,大家都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反躬自省,迁善改过。之所以透露出某些人的真名真姓,是因为我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生活,不管是谁都没有权力隐瞒历史,伪造历史,应该为中国的明天负责,为历史和后代负责。我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那时的悲哀,是国家的悲哀,是民族的悲哀,是人类的悲哀,是历史的悲哀。但愿这个世界上从此再没有悲哀,从此充满宽容、理解和爱。

《原谅,但不能忘记》原载:卷一《白土地》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10),卷二《在特殊监狱里》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7),卷三《车前草》香港天窗出版社(2015. 3),卷四《大荒原》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1)。《书市周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侨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先后进行了连载和选载。凤凰网、新浪网连载后点击量逾200万,因而作者当选中国网络红人。2015年香港出版回顾(《全国新书资讯月刊》民国105年2月号第206期),也作为力作重点提到过一笔(繁体版)。这是首次由四季出版社推出的四卷统一上市的简体版。

感谢老前辈季羡林先生,于病中挥泪题写书名;感谢作家野莽先生,欣然作序;感谢作家张炜先生、作家杨争光先生、理论家徐友渔先生,向读者推荐本书;感谢作家许晨先生、评论家刘喜录先生,撰写评论文章;感谢画家王进先生,为本书插图;感谢作家、汉语言学家张港先生,评论家赵宪臣先生,作家安晓霞女士,作家刘伟女士,新华社记者于春美女士,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校对1━━4卷修订稿。在《原谅,但不能忘记》漫长的写作过程中,我曾得到众多师长与朋友的帮助与指正,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谨借拙作再版之际,表示作者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忱。

原谅,但不能忘记。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019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