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其实它不是一种病,而是正常的生理变化

一直以来宫颈糜烂的这种“疾病”困扰着几乎所有女性朋友,特别是有些女性朋友认为结婚了,有性生活了就一定会得宫颈糜烂,而且因为“糜烂”这个词语有时候都不好意思提及,甚至误以为这是宫颈癌的前期病变。错!错!错!大错特错!

今天小编在此向广大女性朋友辟谣:宫颈糜烂不是病。只是过去对宫颈的一种正常表现的错误认识。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教材都改了,还有什么比这个举动更有权威的呢)。

那有人就说了那为什么以前检查的时候没有,现在就有了呢?接下来听小编娓娓道来:

简单来说,在宫颈的部位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靠近子宫方向的(也就是里面一点的)是柱状上皮细胞,靠近阴道的(也就是外面的一些的)的是鳞状上皮细胞。两个细胞的交界区在医学上被命名为“鳞柱交界区”。这个区域也是宫颈癌的好发区域(宫颈癌和宫颈糜烂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鳞柱交界区容易受雌激素的影响,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状上皮就靠里些,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就更多地朝外侧发展。因此就有更多的类似“糜烂”一样的柱状上皮在宫颈口检查时被发现。

(所以网上如果现在还在发什么机构如何预防、如何治疗“宫颈糜烂”的文章基本都是错误的,请大家不要盲目相信。)

关于“宫颈糜烂”,为什么有一些异常表现?

在过去的医学教科书上,还有宫颈糜烂的所谓分度诊断,称之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认为范围的大小是炎症程度的轻重,面积小于1/3是轻度,1/3-2/3是中度,超过2/3是重度,如果理解前面所提到的所谓的“宫颈糜烂”的真正机制,则很好理解,其实是受雌激素影响后柱状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都属正常生理现象。

所谓“宫颈糜烂”属正常生理现象,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表现。有些人可能会有接触性出血的表现,但只是宫颈的个体差异,就象有些人嚼点硬东西,牙齿或者口腔就会出点血。

如果有白带增多、发黄,有异味时,则是宫颈炎症的表现。宫颈那囊和肥大,也是宫颈慢性炎症的结果。

那关于“宫颈糜烂”的治疗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不需要进行任何治疗,现在诸多治疗宫颈糜烂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但对于有症状的宫颈炎,需要进行治疗。急性炎症用栓剂药物治疗,慢性炎症可以采用激光或者冷冻等物理治疗的方法。

关于预防:不是为了“宫颈糜烂”,而是为了宫颈癌

宫颈的定期检查很有必要,不是为了预防宫颈糜烂,而是为了预防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有关,有些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在宫颈鳞柱交界区持续感染时,容易发生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宫颈癌自从有了宫颈刮片以后,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关键就是提前预防和治疗。目前推荐21岁以后的女性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宫颈刮片检查,30岁以后,可以联合作HPV检查,如果连续3次HPV和宫颈刮片检查都阴性,可以间隔时间延长到3年检查一次,65岁以后可以停止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