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慾無求是人生至高的追求嗎?為什麼?

海雲海


無慾無求是不是人生最高追求,個人而言,可能不是,就目前而言我是看不到一個無慾無求的人,也可能是我還沒有遇到吧,無慾無求是什麼?無所追求,無所慾望,這,確定還是人嗎?如果有,那可能是聖人吧,現實社會不存在,那就只能在課本上了!人活在世,為名為利,又或者為國為民,無論是那種追求,都是自己的追求,也許你可以看破生死,也許你可以無所畏懼,但是你內心肯定有存在於自己的恐懼,又或者說自己珍惜的東西,別人不知,你未必不懂得。

小孩子喜歡玩耍,喜歡零食,喜歡玩具,大人喜歡一方清靜,年輕漂亮女孩喜歡很多化妝品,衣服,口紅,男孩們卻喜歡球鞋,遊戲,老年人喜歡看著年輕人幹他們喜歡的事情,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喜歡或者討厭的東西,有愛有恨,有開心難過,有情緒的人生,才是正常的人生,合格的人生。

情緒伴隨人的一生,不管你在哪個年齡,那個人,所以談不上無慾無求是人生最高要求,相信也不是人民想要的,如果什麼都不感興趣,什麼都不愛,不喜不悲,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思?如黃土,如枯葉,無生命,沒激情,這不是正常人,可以達到的。


若夢似畫


這世間沒有無慾無求!

宇宙的本質是擴張。

地球上的生存法則是弱肉強食,所有的生物都必須讓自己強大才能生存,那麼生命的意義就是積極進取性的成長,否則都將消失。

所謂的無慾無求出自佛經,是可以做到一種境界修飾詞。

這裡必須解釋一下,翻譯的人本質是帶有文化屬性的,在儘量保存原義的同時必須讓本土文化思維所能理解,那麼無慾無求就必然有出處。《道德經》,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世界萬物都是從沒有開始的,想要擁有更多,就需要讓自己處在無的狀態。無慾無求才可以擁有更多。這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層面的東西。真空妙有是真的去除沒用的雜質,才會有美妙的開始。解釋到此,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就是無慾無求是為了要更好的東西,更高層次的東西,還是為了擁有,讓自己更強大,超出這個世界的強大。佛所追求的大智慧,大解脫,也許需要付出無數努力才有可能達到,不是普通人跪一跪,拜一拜,讀幾段經文,做點善事就可以的。道家用有為,就是功法,去證無為,無是萬物之始,那時候才開始,以後的路長著呢。

闡述到這裡,說了形而上的理論世界,能不能達到姑且不論。

且說題主所說的,無慾無求是人生至高追求嗎?

首先,宗教還不是人類社會的主流,人類社會主流思想是進步,想過上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共產主義,區別原始社會低級共有的高級進步的共有的自由主義社會。而無論那一種,只要是有追求,就不可能無慾無求。其次,人生是一種活著的狀態,是從無到有,直到死亡的過程叫做人生。無慾無求只可能是修者所追求的一種境界,普通人生不可能存在。

當人在經歷中明悟了,看透了,你會進入到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增長智慧。進而了悟人生,達到看山還是山的境界。你會一眼看穿很多事情的本質,就不會再為很多事情而煩惱了,在普通人眼裡,近乎於冷漠無情的無慾無求狀態。那也只是真正人生的剛剛開始而已。


意未央


無慾無求乃人生最高追求,但人生又不能無慾無求!這是一對矛盾,就看你如何明白其中的玄奧。

無慾無求就如同無為而為,無為而無不為有相通之處。

不做玄奧的解釋,只從生活實例來簡單說一下:

就拿買房子來說,人們就給予了過多的慾望,買房子前糾結,害怕房子跌價,買了房子也糾結,總是一山看著一山高,人生怎麼活的幸福?這個糾結就源於有欲有求的東西太多,並且這個欲和求放錯了地方。

房子是用來住的,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的,或者是為了孩子教育的,有了這個欲和求就是買房子的初心,沒有這個欲和求難道租房子一輩子或者睡馬路上?買房子不猶豫,買了房子安心不攀比,心踏實了,你沒有了額外的欲和求,或許就有了意外收穫!如果你的欲和求過多,可能總徘徊買房子的路上,而遲遲不敢下手,不知失去多少機會成本?買了房子,沒有快速增值,或者掉價了,又感覺非常不爽,不知你的幸福快樂在哪裡?

再說說人們投資股票的事情,你投資股票就是投資企業,投資的是價值,怎麼會輕易被價格波動而擾亂,你關心的不是價格的變動,因為價格在不停的變動,而是關心這個企業的經營狀況的變化,真正的投資家是喜歡熊市而不太喜歡牛市,因為熊市裡可以有機會吸收更多的籌碼,買了有價值的便宜的股票,我便放在手裡,慢慢的等,無慾無求,股價便很容易超出了你的預期!

如果你總想著一夜暴富,欲和求的太額外,往往是暴富沒有來,可能帶來了災難;如果你從前買股票虧了一半,總想著復仇,那得翻一番,談何容易,這個欲和求也有點過了,應該是忘掉過去,從現在起做正確的事,買有價值的便宜的股票,慢慢的等,過安穩的日子。

如果你沒有投資過股票,不太建議自己直接去投資股票,而是定投指數基金,享受慢慢變富的過程,無慾無求自然快樂,無為而為,自然收穫,因為中國快速發展的列車沒有變,房子的快速列車沒有坐上,資本市場儘量不要掉隊,但別上錯了車,這個欲和求不要安錯了地方。

教育孩子,我們不要只看到考試的分數,總想著滿分,想著自己的孩子是第一,這個欲和求就是錯誤的。教育孩子,不是盯著分數,而是培養孩子的樂趣,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就如同,養花不要只看土上的部分,更重要的地底下的部分,只把根養好了,花的事,就慢慢等吧,不會有問題的。

歸納來說,就是不斷地做正確的事,做有價值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無慾,自然快樂;無求,收穫自然充盈。

無慾無求是人生至高追求,此乃大境界!

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