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强化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平安区委组织部供图)

青羚网讯(通讯员 韩世花)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立足实际,坚持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径,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把党的声音、党的关怀传递到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形成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村(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聚焦角色定位

解决“谁来抓”的问题

自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来自省、市、区的一批又一批“第一书记”成为村里的一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访民情解民忧、进农户走田间,与村“两委”一道搞培训讲政策、引资金上项目,激发了贫困村和贫困户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2017年底,平安区44个重点贫困村彻底摘掉“穷帽”。与此同时,“第一书记”也成为各村的“党建指导员”,村党支部书记真正成为抓党建“第一责任人”,村“两委”班子落实党的建设措施更加务实,农民党员参与党的组织生活积极性不断增强。

“我刚来的时候,召集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一般都没有几个人来参加,主要就是因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致富能力弱,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村民们‘等靠要’思想严重。”想起刚来时候的情景,洪水泉乡马圈村“第一书记”胡国华仍记忆犹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驻村开展一段时间的工作后,胡国华意识到扶贫工作想要做好,必须先从支部抓起,村党支部书记是关键。他将建强村级党组织班子,带好村党支部书记做为抓党建工作的第一要务,采取班子队伍一起抓、思想观念一起带、脱贫攻坚一起干的方式,给群众树立了好榜样,发挥党支部“火车头”作用,激励全体党员发挥带头模范作用。

“我们通过第一书记带支书、支书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模式,引导村干部和党员带头转变作风,提高凝聚力和执行力,每一名党员变成一面面旗帜,使基层党建更加务实,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进一步夯实。”村党支部书记孙成全说。

胡国华只是平安区“第一书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安区众多“第一书记”找准角色定位,以开展基层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通过培训村干部、组织开展党支部党员“双承诺”及红旗支部、优秀党员、星级党员评选活动,大力营造创新开拓、勇于争先的基层党组织,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

聚焦集体经济发展

解决“怎么抓”的问题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解决村级有钱办事,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2019年,平安区按照“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示范引领、整体联动”的原则,在2018年7个乡镇46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成效巩固的基础上,创新壮大村集体经济形式,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多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

三合镇寺台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十几个村民正在地里采挖一颗颗饱满的蕨麻,大家一边挖一边把蕨麻整齐分装在篮子里,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蕨麻长势比去年好,产量肯定比去年好很多。去年我种了8公顷蕨麻,纯收入有20万元,今年要扩大种植面积。”村民杨显萍高兴地说。

近年来,平安区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稳粮增菜、扩饲抓特”这一思路,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主旋律,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变。索家村花椒树种植、庄科村羊肚菌种植、冰岭山村金花葵种植、木场村党参等中药材种植、大寨子村金丝皇菊种植、侯家庄村蚕豆种植,宜麻村紫皮大蒜种植等特色种植让村民鼓了腰包。

同时,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发展物业经济、商铺租赁、服务创收、兴办经济实体、集体股份分红、流转土地经营、村企联合等8种方式,对全区66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进行“破零”复壮。川水地区重点发展蔬菜、果品、食用菌为主的设施农业和生猪、蛋鸡为主的养殖业;在浅脑山和脑山地区重点发展富硒饲草、油菜种植和牦牛肉羊养殖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逐步在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等乡镇打造了一批规模化种养殖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破零”项目的实施将逐步使各行政村达到产业增效益、集体增实力、农户增收益的目标。2019年,平安区共种植苦荞、中药材等特色作物1193公顷,较上年增长28.9%。全年实现农牧业产值8.42亿元,同比增长5%。

聚焦民生办实事

解决“抓得牢”的问题

百姓的事无小事,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老百姓”而开展的,要增强群众幸福感,必须要抓牢百姓的“心”。

4月9日,在古城乡木场村脱贫户石怀英的地里,区委宣传部党支部书记张青明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正在为家中缺少劳动力的农户石怀英种植洋芋,以解燃眉之急。

挥锹挖坑、撒播种子、回土填埋,党员们热情高涨,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经过近3个小时,洋芋地播种完毕。虽然泥裹脚、尘满面,但大家却说闻到了泥土的芬芳,体验了劳动的快乐。

“能够帮你们解决一点实实在在的困难,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你放心,等到洋芋成熟时,我们大伙儿再来帮你,为你解决收和销的问题。”张青明带着微笑真诚地说。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各联姻支部、省市区结对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通过真实了解群众诉求,访民众疾苦,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带动”的要求,积极探索创建“党员中心户”工作新路子,构建“党建网格化、服务多元化”的管理服务新模式。

“党员中心户”以支部为单位,通过党员自荐和支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党性观念强、积极热心、乐于奉献的党员家庭,带动其他党员开展群众工作,真正帮助贫困户、残疾家庭、困难大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让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服务到“每一户人家”。用暖心的服务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进一步加深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脱贫增收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