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园”到“苦屿”,迷失青年的“流量”焦虑

虚拟世界确实能包容很多人,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没有过硬的学历,没有钱,没有女朋友,没有房子,不知道该如何去有尊严地生活。

似乎只能像只漫无目的小兽,躲隐在现实中,借此逃避残酷的生活和无端的聊赖和寂寞,获得内心的一点平静。

90后,被称为最不安的一代。我们经历了数字媒体轰炸、网吧横行、电信传销的骗局以及那数不尽的思想空洞焦虑的年代。

依稀还记得那个同班的网络小说迷与众多游戏患者;满满的回忆都是再和家长和老师们的斗智斗勇。

逃避现实,最后发现只是在屈从于它的残酷而已。

网络和自由成为我们90后的代名词。

享受,一场基于自由的变革民众的“逃困”创造。

我们的时代就是吴晓波书中的《激荡十年》,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的时候。这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所推动的过程,是一场民众基于自由的创造。主题就是破旧立新,而这破坏本身是站在道德一边,具有正义性的。

正如当年的吴晓波演讲中回忆一个官员说的那样“一切的变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为此朱镕基总理还特意为此还有一个批示,专门探讨这件事情。

吴晓波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外来思想、文化和科技大量涌入的年代。跨越了“野蛮生长”的“诸神诞生”,也经历了国家法制干预的“诸神黄昏”。

旧思想和价值观的否定以及对于新思想过度崇拜。“反孔对儒”歌颂“狼性”,旧的体制已经被打的支离破碎,而新的还没有建立。

个人在这场运动中,此起彼伏漂浮不定,想要跟随形式,来一场绝迹的“脱困”之旅,又恐体制和群众的挤对和污骂。

对于金钱权势的渴望,又受制于传统的道德和儒性的软弱谦虚美德的绑架。

对于100年钱的美国,有人这样说:“美国普遍存在的极端商业活力,近乎疯狂的求富欲望,正是美国社会改善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有人说:“在人们高涨的,从未有过的消费热情背后,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屈从和冷漠,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什么都不相信,除了已经到手和即将到手的个人利益。”

到底谁错谁对?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这样的情形相比较于过去的“老大哥”美国更是显得扑朔迷离,令人揣摩不透。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传自远古,一直源源不断。能走到今天的位置,本就是一件超出所有人的预料和揣摩。

中国人的思想,连我们自己中国人都猜测不透,更何况是外人呢?不过我们这一代90后的那个时候。

是一个追随自由和明主,强调自我与现实。渴求“诗与远方”的特立独行的生活,现实和理想的强烈不对调。

没有方向,随群体文化,人云亦云,但一安静下来,又被无端的恐惧和空虚埋没。

让互联网虚拟数字世界趁虚而入,并得到我们这些年轻一代人的极度拥护,令其在这块大陆上快速崛起。像是诸如马云、马化腾、刘强东等人。

互联网娱乐碎片时代。

成功的让一场以享受为核心的数字游戏,碎片娱乐正式打响并火红至今。

舒适意味着丧失,碎片永远只是碎片,不可能拼接成为一张完美的蓝图。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身边或者是耳闻目睹的阳光“泡吧”少年,父母长辈多少希望变成了失望,从失望变成了绝望。

这样的新闻和悲剧,再过去不断的被重演,一度的都已经被我们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终身成长词典》中说:舒适会带来思想上的懒惰,行动上的停止,作风上的懈怠。

刚刚看到这句话不以为然,不懂其义。直到想起了我们这一代人身边的“泡吧”少年,才深感其义。

享受太过于容易得到的身体和心理的快感,只会不断的滋生自我的惰性,变得无所作为,慢慢的虽然不是绝症,但它的危害却远胜于绝症。

因为疾病可以剥夺我们身体上的舒适变得疼痛,甚至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心灵还是健全的,依旧会焕发生的希望,和对于好的追求。

还有我们现在最为流行的线上碎片化阅读和学习,速度相对应于过去,却是是一日千里。

但是只要你仔细想想,回忆一下自己的学习,一下子就会发现,我这一天天的好像懂了点什么,但是细想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杂乱不说,连人家说了什么,三分钟后就已经忘的一干二净。

迷茫孤独的难于消除。

正像最近在网上红的一塌糊涂的一句话“懂了许多道理,却无法好好的过好人生,冲突模糊,一片混杂”。

急功近利,学的永远是表面,看到的都是碎片,不去深思自我,观摩条件,意味的学习还不如不学。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现实眼前的自己身上。

懂得道理”与“过好人生”,就像怀揣着一本汉语字典和写出《红楼梦》的差别。

碎片和完整的蓝图,隔得不只是云泥之别,还有眼前的你无法跨越的“时空”。

太过于让自己放纵于眼前的空洞娱乐和焦虑的上蹿下跳,投身于碎片化的皮毛。那都只是停留和倒泻的状态,结果不会很完美的。

最多只是再感动自己,说着自己多么的努力把自己变好。如何的凌晨两点半阅读和拼劲,假使这些有用的话,那么富士康的员工,那远远的比你要努力的多的多。

我一直认为,太过于放纵投于娱乐虚拟或者焦急的努力都是没有丝毫的作用的。我喜欢现实的艰难和质感,起码踏实也能够是我跳动的心归于平静。

如何在焦虑横行中,寻到安稳与平静,把自己过好?

白岩松对于现在的社会在《幸福了吗》一书中说:“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不平静,就不会幸福。平静才是当今真正的奢侈品”

上世纪因为举国动荡,民众在战火中寻求生的希望,生存成为所有人共同的目标。而现在我们生活在民族富强的时代,要的不是只停留在生存的原始状态,而是生活,精神上的物质追求。

但是可悲的是,许多人还依旧停留再过去的物质生存。愿意牺牲一切寻求物质上的满足,以得所谓的“幸福”。

白岩松

急功近利在社会上蔓延传开,就好比病毒一般,尤其是在这几年互联网的全面覆盖,自媒体的无数种可能。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学习上,方法论和技巧论是我们大众一直追求的主题。

从我们的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到网络红人明星大咖们的财富成功之谈。起热度远远超过我们的灵魂知识经典,成为当世不二的畅销奇迹的另类。

世界是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只有改变本身。所以成功的经验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唯一不变的只有认清自己和这个改变的世界。

像斯宾塞·约翰逊创作的那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嗅嗅和匆匆一样。虽然头脑不灵光,但是只要双脚踏实了大地,时刻观察着世界的每一个变化,不断地和过去对比,问自己,今天和昨天又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用行动来应正自己的观察和猜想,奶酪的大门才会永久为自己开发。

幻想和借口,只是逃避责任的理由。

英国人宁愿花高价聘请德国人也不愿意用廉价的多来用中国人,为什么?

他们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人“太聪明”,借口不断,幻想总能把天填满。

不要让自己成为时代的无头苦蹿的“流量”,生命就应该踏实一点、“笨拙”一点、勤奋好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