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不安”和平相处,并把它变成你的帮手?这本书会告诉你

不安、压力大、迷茫……这些应该都是现代人都会碰到的问题,原因、解决方法相关的文章层出不穷,但试了各种方法后发现最关键的还是得自己解开心里的解。

过去一年,我经历了所有负面情绪,有时候我知道自己怎么了,有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变成这样。我想过努力让自己好起来,但我越努力,搞得自己更崩溃。最后我发现我努力的都不是根本问题,我是应该先搞清楚自己每次出现负面情绪的根本原因,才能解决。但人就是很奇怪,有时候就是搞不清楚自己出现负面的情绪的点在哪里,然后一直不安,一直不知道怎么解决。生活是,工作上也是。人们往往忽略自己不安情绪的根本原因,有时候看似生气,实则自卑;看似无聊,实则怕失败不敢行动。

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写点儿东西,或读点儿书,这能让我冷静下来,理性思考。那时候看到一本叫《复原力》的书,觉得反正都是看书,不如选点儿对自己当下有帮助的书,就拿来看了。

这是一位日本作家写的书,叫久世浩司,日本积极心理学学校校长,复原力咨询(Resilience Consulting)股份公司董事长,资深复原力教练。

看完这本书会发现人对不安、负面情绪的理解和复原有很多知识盲点,如果你有此方面的需要,不妨看看我的总结。

一、正确认识不安,不必谈之色变

书中说,不安面向的是不知会发生什么的不安定的未来。在心理学中,不安被解释为“因不可见的威胁、对未来的否定性预想、不明朗的前途等事由而产生的忧虑、担心的情绪。”也就是说,是“对未来的消极预测”造成了不安。这种不安会从思考、行动和健康方面会带来不良影响。

不安的原因:失败的不安、未知的不安、丧失的不安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不要去担心还没发生的事情,且不说很大可能不会发生,真正发生的时候也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到时你的能力也和现在不一样。用打游戏举例,就是不要拿着新手村的武器去想后面的大BOSS多难打,先安心攒经验就行。”想了想,确实如此。

不安也有优点。

一个人的成长机会,出现在他向自己“心理舒适区”外一步之遥的工作发起挑战的时候。经历过“估计可能做不到”的工作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我还可以做到这个程度。”

之前当记者的时候,有段时间让我负责足球比赛的记者。刚开始我一脸懵,我不太懂足球的专业术语,也搞不清比赛规则,那些球员都不怎么认识,我要怎么写?而且比赛结束没多久就要出稿子,看比赛的同时要写稿子,当时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任务都下来了,我怎样都得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后来我晚上会看一些足球比赛,看比赛相关的报道,再深入了解球员身上的故事和背景,几场比赛之后,我能淡定面对足球报道了。甚至后来让我去写了羽毛球、象棋有关的比赛我都能不慌张。

著名的心脏血管外科医生南渊明宏先生曾在一本杂志上说:“我认为人类行动的基础在于不安。”

二、驯服不安的复原力,从自我管理开始

驯服不安的基本技巧是“复原力”。

复原力是近期备受瞩目的概念,它被定义为“面对逆境、困难或沉重压力时,自我适应的精神力和心理过程。”书中提到很多种方法,但我对以下两种比较感兴趣,也觉得比较好操作。

正念法:关注并深刻领略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是正念的目的。意识高度集中的状态称为“正念之心”。正念相反的心理状态就是“心不在焉”,注意力散漫,无法专注于一件事。

网上有很多于此相关的文章,最常见的是怎么提高专注力。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的过往,我们掌握某项技能,完成某个工作的时候,几乎都是在思想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之前写一篇拖了很久的文章,最后是通过让自己用番茄闹钟进入专注状态完成的。

之前看到一位老师的朋友圈,她说跟一个朋友见面,两人都带了孩子,自己全程不管孩子,孩子想画画、想吃东西、想看书都随他。而朋友会一直打断孩子,一会儿说到了孩子吃水果的时间,打断正在玩儿的孩子,把水果端到跟前,一会儿说孩子一个姿势保持太久,干扰坐姿,搞得孩子最后什么事都没有持续很久。那位老师觉得一个好好锻炼孩子专注力的机会没有了,培养专注力会比定点吃水果重要吗?当时我思考了很久,很受启发,专注力这个东西跟一个人的成功关系太大了,确实应该注重从小开始培养。

行动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排解压力的方式,类似运动系、音乐系、呼吸系及笔记系,这样不仅能排解到压力,消减不安,还能让脑子恢复清醒,搞清楚不安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像我是喜欢通过写东西来发泄不安,有些会发布,有些存到电脑里,有些写完过段时间删掉,就当把过去的负面情绪扔进垃圾桶。每次坐在电脑前听到自己敲键盘的声音,就觉得好幸福。

三、防御性悲观主义让担心减量

这里不得不提到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很多人觉得只有这两种分类,这两者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我们不得不承认两者都有各自的好,各自的不好,但难免会下意识的觉得悲观主义让人有些担心。不过,书中有个说法很有意思,可以打消不少人的不安,那就是第三种:防御性悲观主义者。

有一定数量的人,他们的言行有近于悲观主义的倾向,却能取得与乐观主义者同等甚至更高一筹的卓越成绩。诺勒姆博士等人将这种类型的人命名为“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很多人知道自己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以后,觉得好受一些。以前,这些人在乐观和悲观的二选一中,认定“自己是悲观的”。在得知第三种类型的存在后,终于觉得自己得救了。只要认识到“自己虽然不乐观,但也并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根据情况灵活运动防御性悲观主义的类型”,心里就会一扫而空,阳光普照。

所以不要太早给自己下定义,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把自己的不安转化为动力,让事情处理得更加完美无缺。提前把失败的影响限制在最小的程度,担心和不安能成为突进到下一个舞台的原动力。人一旦满足于现状,就会停止进步。

四、提升复原力,让不安成为职业生涯的转机

前段时间很流行“舒适区”这个说法,就是让大家不要一直处在让自己舒服,能游刃有余的区域里,跳出来挑战自己。看似舒适区很舒服,实则让人免不了一些不安。会一直这样吗?有变故怎么办?我还能继续这样多久?脑子里会有一些疑问。如果出现工作和生活一直处于顺利、舒服的状态,也许正是你需要做改变的时候。

我一个之前单位的朋友,本来是一样的文字记者,后来她也慢慢尝试自己拍图片,拍得还挺好。随着媒体转型,纸媒也开始向新媒体转型,我开始在工作群里看到她拍视频,拜托剪辑老师帮忙剪,后来她都开始自己剪了。最近看他朋友圈,她已经开始在学习手绘了,让我忍不住为她点赞。我觉得她永远走在变化之前,不管是自己兴趣也好,想挑战也好,这种不断地学习,让她变成了让大家都敬佩的多方位记者。

所以看到最后会发现,《复原力》这本书并不是讲什么可怜巴巴地呻吟着努力恢复心情,而是找出自己不安的原因,找出让自己发泄不安导致的心情落差的方式,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不安的方式,以此来让自己往前一步。

人生是我们自己的,活着的质量由我们决定,就算会被外界影响,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复原力》,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