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的灵魂——约翰列侬:我要用“幻想”为世界疗伤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你也许会说,我在做梦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但我绝不会是孤身一人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希望有一天你会加入我们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到那天,世界将会大同

——约翰•列侬《Imagine》(幻想)

一、

1940年10月9日,盘旋在英国利物浦上空的德国轰炸机正对这座城市进行狂轰滥炸,就在这一天的黄昏,约翰•列侬降生在一家妇产医院,其时利物浦的天空残阳如血,正下着雨和炸弹。

母亲茱莉亚(Julia Stanley)为他取名为约翰•温斯顿•列侬(John Winston Lennon),她希望小列侬能够像战时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一样坚强,如斗牛犬一般不畏强蛮永不服输。

小列侬的身世并不幸福。

父亲艾尔弗雷德(Alfred Lennon)是名海员,一次出海后便失联了,有人说他父亲在非洲被抓了,也有人说是抛妻弃子,反正,无能为力的母亲最后不得不让小列侬寄养在她姐姐家里。



尽管咪咪姨妈(Mimi Stanley)对小列侬非常照顾,但也许是自从小离开父母,小列侬的性格颇内向和害羞,甚少主动与人交谈,常独个闷头阅读姨妈书架上王尔德的书,细味书中悲剧童话的苦难情节和善恶美丑交融的哲学。

也许是阅读太投入,用眼过度让小列侬视力不佳,像其他爱美的孩子一样,他也配带隐形眼镜,却一直无法适应,饱受隐形眼镜之苦。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列侬试戴了祖母的那副小圆眼镜,舒适和清晰的感觉让他犹如发现新大陆,瞬间便爱上这“土土”的小圆眼镜,并从此丢弃那让他不适的隐形眼镜。

成名后,圆框眼镜甚至成为列侬的一个象征。

是啊,为什么要赶时髦,而苦了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活得如此不快乐?

他记得五岁那年,妈妈告诉他,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

上小学后,人们问他长大以后要做什么,他写下“快乐”二字,却被同学们嘲笑。

多年以后,回想起那一幕,约翰•列侬说:

“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

而我告诉他们,是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二、

虽然列侬的成长伴随着孤独与误解,但万幸封闭的性格并没有扭曲他的心灵,相反让他的内心世界腾出一片天地,专门去容纳那些让他“快乐”事物。

列侬喜欢听音乐,十二岁便迷上摇滚。

他央求姨妈送他一把吉他。

凭着这把吉他,1955年初列侬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摇滚乐队"the Quarrymen"(采石工人),自己担任主唱和词作者。

他的中学校长很欣赏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列侬前往利物浦艺术学院学习。

进入艺术学院后列侬更加痴迷于摇滚,甚至表示只有“摇滚是真实的,其它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1956年,列侬在一间教堂内弹吉他,惺惺相惜地认识了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那是音乐史上让人神往的一次相会,那是摇滚乐迷心中永远闪闪发光的时刻。



二人凭借才华,先后吸引了音乐才子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和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加入乐队。

1960年,四个年轻人把乐队改名为“The Beatles”,也就是家喻户晓的“甲壳虫乐队”,又名“披头士”。



“披头士”乐队有多牛?

1962年发行第一支单曲《Love Me Do》便进入英国流行榜,次年发行首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更一举创下连续30周位居英国流行音乐专辑榜榜首的纪录。

1964年4月4日,创下包揽公告牌Hot 100单曲榜前5名的纪录;同年凭借歌曲《A Hard Day's Night》获得第7届格莱美最佳乐队奖。

1965年推出“披头士”代表作之一歌曲《Yesterday》,蝉联4周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首 ;同年10月26日,英女皇在白金汉宫亲自为披头士成员授勋。

1967年发行的专辑《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获得第10届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奖 。

1968年发行的单曲《Hey Jude》连续9周位居美国公告牌榜首,单曲唱片全球销量超过了八百万张,成为又一代表力作。



就算乐队于1970年解散后,人们对披头士的喜爱亦不减。

1988年“披头士”乐队进入摇滚名人堂;1996年凭借单曲《Free As A Bird》获得第39届格莱美最佳流行乐队奖;2004年《滚石》杂志评选了“历史上最伟大的50位流行音乐家”,The Beatles名列第一;2008年他们在美国公告牌“最杰出音乐人Hot 100”榜单中名列榜首,同年以20首冠军单曲在公告牌“最多冠军单曲”榜单中排名第一。

根据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公布的数据,截止于2014年12月,稳坐全球唱片销量总冠军宝座的,还是披头士乐队。



为了纪念披头士乐队,有人把天上有五颗小行星分别命名为披头士星星、列侬星星、麦卡特尼星星、哈里森星星和斯塔尔星星。

三、

1965年专辑《Help!》发行后,列侬在一次采访中表示:“I was really crying out for help.”(我真的痛彻心扉地想寻求帮助)。

披头士的歌曲歌词内容大多是队员的亲身经历,用列侬自己的话说,就是“它们源于我本人的生活,而非杜撰出来的美妙故事”。

乐队的走红带来了60年代全球性的“披头士”热潮,作为乐队灵魂人物约翰•列侬自然人气急升。

但唱片的销量和身价真的就是列侬自己所追求的“快乐”了吗?在“披头士”的全盛时期,列侬居然感到迷茫。

列侬的迷茫需要一个人为他开解。

1966年9月,约翰•列侬在伦敦观看一场著名的激浪派行为艺术表演《切片Cut Piece》。

穿戴整体的女行为艺术家站在台上说:

“来吧,剪下我的衣服,随便哪里,每个人剪下的面积不要大于一张明信片,并请将这碎片送给任一个你爱的人。”

观众陆续登台,在缄默中剪割下女艺术家的衣服,直到她一丝不挂为止。



那是列侬首次邂逅小野洋子这个东方奇女子,她野性十足,御用的艺术主题是裸露与和平。

列侬认定小野洋子就是自己的Ms. Answer,她宣扬和平主义的先锋艺术理念与列侬的想法不谋而合。

列侬自己说:“任何人包括披头士的成员,假如不理解我为何要与洋子在一起,那就是对我的最大误解。”



小野洋子改变了列侬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思想,从之后披头士推出的歌曲“Across the universe”和“nothing is gonna change my world”等可知,歌词中穿越宇宙和阔达世界的情怀一扫《Help!》时期他的迷茫和颓然,说明列侬真的走出来困惑,理清了自己的艺术思绪。

约翰•列侬再次奔向自己认定的“快乐”。

四、

1968年夏天,列侬开始与洋子同居,然而早在62年,列侬就与辛西娅•鲍威尔(Cynthia Powell)结婚,且已有一个五岁的儿子朱利安•列侬(Julian Lennon)。



前妻辛西娅永远都只能是列侬的忠实听众,相对于孤身走在艺术前沿的列侬,两人的精神世界注定似的渐行渐远。而洋子的出现却驱散了列侬的孤独感,叛逆不羁的洋子犹如王尔德笔下的女巫,一挥魔法棒就点开列侬封闭的心扉。

当列侬与辛西娅的婚姻到了崩溃边缘,一直疼爱列侬儿子的保罗•麦卡特尼担心大人的婚变会对小孩带来心理阴影,于是保罗特意为列侬这五岁的儿子Julian写下一首《Hey Jude》(Hey,Julian),鼓励朱利安要勇敢生活,不要害怕。

Hey Jude, don't make it bad

嘿朱迪!别沮丧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

找一首哀伤的歌把它唱得更快乐

Remember, to let her into your heart

记得,将它唱入你的心田

Then you can start to make it better

世界就能开始好转

无心插柳的一首《HeyJude》稳居流行榜长达9个星期,成为披头士后期商业的一个高峰。

1969年3月20日,列侬和大他7岁的小野洋子在直布罗陀结婚。



婚后,二人一起创作实验音乐,发行唱片以及探索先锋艺术。

蜜月期间,二人躺在阿姆斯特丹的希尔顿饭店的床上整整七天不下床,接受世界媒体采访,宣扬两人的“床上和平行动”,以此反对美国的对越战争。

列侬与洋子通过这个行为艺术向全世界呼吁:武力不会对和平有任何帮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躺在床上一星期而获得和平。



是啊,为什要战争?为什要暴力?不如躺在床上快乐地享受人生的美好!

五、

洋子的介入让列侬与保罗产生矛盾,一是保罗无法容忍洋子在录音室里的疯狂举止,而音乐理念改变了的列侬也怒斥保罗的音乐没有思想,披头士乐队内部出现严重分歧。

1969年9月,在发行那张著名的专辑《Abbey Road》(修道院之路)以及第二年发行了《Let It Be》后,就在1970年,传奇的披头士乐队宣布正式解散。



披头士四人一排横度Abbey Road的照片,是广为流传的“网红”照片,至今仍有不少人争相模仿。

在他们的后背,其实是披头士的御用录音室。他们走得如此毅然,不带半分留恋。保罗甚至是光着脚走的,他的右手还夹着香烟。

单曲《Let It Be》伤感而大气,被誉为披头士最伟大的歌曲,“Let It Be”就是“随他去吧”的意思,这也许代表着披头士成员对乐队解散的一点无奈的洒脱。

let it be, let it be

随它去吧,随它去吧

Whisper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轻轻说着智慧的话语:随它去吧!

And when the broken hearted people living in the world agree

当世上所有心碎的人们都同意

There will be an answer,let it be

会有一个答案:随它去吧

For though they may be parted,

尽管他们也许是分开的

there is still a chance that they will see

仍有机会可以看清楚

列侬与保罗,这对惺惺相惜的音乐天才——曾经至亲密友,在披头士解散之后几乎反目成仇,几年间经常针锋相对地写歌互怼,让歌迷都唏嘘不已。

幸好他们最后都能够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六、

1971年的春天,列侬与洋子移居美国纽约。这一年的秋天,列侬发行了他的个人经典之作《Imagine》(幻想)。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幻想世上并没有天堂

It’s easy if you try

这很容易,只要你敢于尝试

No hell below us

我们的下面没有地狱

Above us only sky

我们的上面只是天空

Imagine all the people

幻想世上所有的人们

Living for today…

为今世而活…

70年代的列侬几乎完全投身于和平运动,频繁参加反对美国越战的游行,因为英国支持美国越战,甚至退还了英女皇的勋章。

那段时间列侬与洋子居住在乡间的别墅,早晨有浓浓的雾,清新空气和看不尽的绿意。

列侬在白色的钢琴上敲出一段淡淡的伴奏,轻盈如平和的呼吸、心跳,如此开始了《Imagine》的创作……



我们的上面没有天堂,我们的脚下没有地狱,我们的头顶只有天空,让我们为今生而活。

幻想没有国界,没有宗教,没有贪婪,没有杀戮的世界,四海之内皆兄弟,共同快乐分享人间的美妙。

《Imagine》所描写的正是列侬心中的大同世界,被誉为乌托邦的圣歌,唤起无数人心底里对和平渴望的共鸣。

2015年11月13日,ISIS极端组织血洗巴黎,震惊世界。

恐怖袭击发生十几个小时后,德国钢琴家大卫用自行车拉来一架印有反战标志的钢琴,赶到惊魂未定的巴黎,固定好钢琴后,他一言不发地坐上去,静静开始弹奏。

当列侬《Imagine》的旋律响起,围观民众纷纷落泪。

平和悠扬的旋律似把人们带到那个没有战火、没有隔阂的美好乌托邦,那无辜的89条生命并没逝去,世界也不再是现在千疮百孔的模样。

列侬的音乐一次又一次为世界疗伤。

七、

1975年10月9日,列侬生日那天,他和洋子的孩子西恩•列侬(Sean Lennon,日本名:小野太郎 )出生。

列侬把挂在床头五年没动过的吉他取下来,为儿子创作了歌曲《Beautiful Boy》。

此后列侬夫妇便潜心在家照顾孩子西恩,几年时间仅仅出过两张唱片。

列侬深谙生活的意义,他说过一句名言: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

眼下他最有价值的生活和最大的快乐正是这天伦之乐。

1980年12月8日晚,列侬刚为洋子的歌曲《如履薄冰》配完吉他曲,夫妇离开录音棚着急回家看望心爱的儿子。

但当他们走到曼哈顿自家公寓大楼前,等待他们的却是精神病狂热歌迷大卫•查普曼的子弹。

约翰•列侬身中四枪倒在血泊中,小野洋子抱着列侬的头痛哭呼救,而疯狂的枪手查普曼行凶后没有逃跑,反而呆立原地胡乱翻看一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该狂徒早前甚至还恭敬地向列侬索要过签名。

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列侬身亡后,全世界数百万歌迷到其寓所达科塔大夏参加默哀悼念;《时代周刊》以“音乐之死”为封面报道他的离世。

约翰•列侬的音乐主题多为和平、博爱以及理想主义,他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惹人争议的先锋艺术理念以及悲剧性的结局无一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绝佳谈资。

然而不管你对他的态度是喜爱还是否定,列侬大概也不会在乎。

约翰•列侬毫无疑问是一个天才,一个传奇,或许他在乎的,只是一心追求自己的“快乐”,就如同五岁那年小列侬听妈妈的教诲,就似小野洋子回忆他如孩子般“活在梦里,过着旋风般的生活”一样。

假如天下人都能像他一样,天真地追求自己的快乐,或许大同的世界真的也就不远了。

是吧?列侬。

八、

2012年伦敦奥运闭幕式最后,利物浦的孩子合唱团唱出《Imagine》,随后大屏幕播放列侬吉他弹唱的画面,现场立刻掌声雷动。

2013年3月21日,小野洋子在推特上发布一张照片,是三十多年前列侬被射杀时戴的圆框眼镜,血迹一直未擦拭,同时配上一段文字:“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被射杀至今,美国共有105万7千人被枪射杀”。

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转发了这推特。

鲍勃•迪伦说过:

“很多人以为一个人能改变世界,而我知道不行。”

列侬也许会认同迪伦的讲法,大同世界是永远不会出现的乌托邦,但我相信列侬绝不会后悔成为那个天真而坚定的逆行者。

愿世人能为大同世界再增添更多“幻想”。

让我们铭记他——约翰•列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