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博物馆里的那些“猪”赶出来:迎猪年

生肖猪为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十二,十二地支配属“亥”,亥是地支的十二位,故一天十二个时辰中的“亥时”,晚上9-11时(即“亥时”),这时候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酣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长肉最快,于是亥时属猪。



唐代 十二生肖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张掖大佛寺《西游记》壁画里猪八戒并非强行霸占高小姐,而是两情相悦,甚至还生了娃娃,而猪八戒放弃温柔乡随唐僧西天取经,可见其一心向佛心。

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曰书》中记载:“亥,豕也,盗者大鼻”,东汉王充《论衡》中也有“亥,豕也”,《清稗类钞》讲“亥为豕、蜼、猪”“豕与猪之分,则豕为家畜,猪为野猪也”


唐 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洞穴壁画中有人手的印模,还有一幅猪鹿的画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具象艺术了。

而在中国,前仰韶文化(距今7000-9000年前),家猪饲养已在大部分地区出现。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第一期遗存出土就有家猪骨骼标本,时间距今9000年左右,这是目前可确认国内最早的家猪。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出现成熟或改良的家猪品种“殷墟肿面猪”,这是我国考古最早确认的家猪品种。

远在旧石器时代,猪的地位十分崇高,人们曾将猪头造型融入龙的形象。玉猪龙应该是最早的龙的形象之一,玉猪龙头部和猪头部很像,还有个小小的獠牙,它的嘴还有褶皱。



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玉猪龙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般从侧面看,这个“龙”的上嘴唇就翻起来了。考古学家认为,玉猪龙是从猪的形象演变过来的。在红山文化之前,这个地区的人已经非常地喜欢和崇拜猪,他们甚至已经把猪神化了。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 玉猪龙 大英博物馆藏


古时猪的别称有很多,比如豕、豚、彘等。豕,有时称为野猪。豕、彘、猪、豚四个字在先秦时期指代上有所区别,豕、彘指大猪,猪、豚指小猪。



野猪到家猪身体比例变化图 绘图/吕鹏


猪还有其他别名“乌鬼”。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之一:“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宋代《漫叟诗话》写道:“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杜诗谓‘家家养乌鬼’,是也。每呼猪则作‘乌鬼’声,故号猪为乌鬼。”


猪又名“乌金”“黑面郎”“黑爷”。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清末贵族祭官,称活猪为“黑爷”。



新石器时代 猪形陶罐 南京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晚期 猪形陶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家猪还是中国古代先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可见它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直至今天也依然如此。

在许多古墓葬中,远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都不乏猪的遗骸,因为人们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往往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并用做随葬品。



汉代 陶庖厨俑 成都博物馆藏


这件陶庖厨俑是为墓主人准备膳食的奴仆,案板上的猪头,狗头,带蹄牛腿,鱼等肉类食物。




魏晋时期 杀猪壁画




陕西郝滩东汉墓壁画中鼓瑟的神猪



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陶钵,钵体表面上的猪纹形态逼真。

1973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猪纹钵。

高11.6厘米,长21.7厘米,宽17.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件猪纹钵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使人看到了七千多年前猪的模样,说明当时已饲养家猪。

古时有用猪形做为装饰。

战国时期,一款便携酒具盒,设计水平就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的新潮,盒身为双首连体猪形,四足蹲伏,为神话动物“并封”的形象。两端的把手呈猪嘴状,真是装饰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战国 猪形漆酒具盒 荆州博物馆藏


看下它的线图,既写实又艺术感很强!




你可能见过很多鸡首壶,看这款猪首壶,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支壶肩部堆贴猪首,口为流。

晋(265-420) 青瓷褐彩猪首壶

2001年鄂州周家垴26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家”部首象征房屋,下部为“豕”。对此解说纷纭,房屋加豕代表财富,代表家。《渊鉴类函》中称:

“猪入门,百福臻”。




宀下有豕,就构成了温馨的“家”——就像这个的场景。



西汉 陶猪及猪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汉,绿釉猪圈,

长16.5cm,宽15.5cm,高20cm 故宫博物院藏

在汉代的陶塑中,经常能见到猪圈与厕所建在一起,这种情景如今在一些农村院落依旧能见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收集灌地的肥料...



汉,绿釉猪圈,南京博物院藏




东汉 厕所猪圈 南京博物院藏



晋 青瓷猪圈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齐民要术》说:“圈不厌小,圈小,肥疾。”据说是圈小猪生长快。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猪都作为农耕民族重要的财富。在汉代一些地方官吏“劝民农桑”,要求每户养2头母猪、5只鸡,或者1头猪、4只母鸡。富人去世以后,手里基本都会握有一对玉猪,他们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



汉,猪形玉握,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 ,猪形玉握,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藏



西汉 石猪 1956年湖南省长沙市南门外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寿山石雕猪 南朝(公元420-589)福建博物院藏



汉,陶蹲猪,长8.8cm,宽10.5cm,高3.4cm。

故宫博物院藏



隋,深黄釉卧猪,长13.2cm、宽4.5cm、高4.5cm,

故宫博物院藏


隋代的陶匠塑造了这尊生动的野猪形象,表现猪懒洋洋的一面,相当写实。



唐,黄釉陶猪,河南博物院藏



北朝 陶卧猪




北齐 陶卧猪



元,陶卧猪,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 黑陶卧猪 内蒙古博物院藏



商代 豕形铜尊 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周 猪尊 通高22.4厘米,通长39厘米。

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东汉 陶猪 1951年河南省辉县百泉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宋 铁猪 浦城莲塘墓出土 福建博物院藏



清晚期 泥制猪,长7.5cm,高3.8cm

故宫博物院藏



民国 墨晶小猪 南京博物院藏


猪不仅周身是宝,而且生育能力很强,代代相传~



隋唐,陶母子猪 河南博物院藏




北朝,陶母子卧猪,长19.5cm、宽8cm、高10.5cm。

故宫博物院藏


易向,一种类文艺的生活方式(微信公众号:e_xang);

易象读书,阅读就是一种修行(微信公众号:iexang);

意典,城市旅行家(微信公众号:taooli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