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被誤解的代數,超想象的未來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9月20日

全球試管嬰兒已超800萬例

我國約1%孩子通過該技術誕生

蓬勃發展的試管嬰兒技術

幫助一對對夫婦達成做父母的夢想



今年廣醫三院主辦“紀念廣東首例試管嬰兒誕生30週年-30例免費試管嬰兒施醫贈藥大型公益活動”,首批獲得免費試管嬰兒手術的患者中,一名受試者成功懷上了孩子。


自試管嬰兒技術問世以來,全球800多萬例生命受益於此而誕生,在這期間,民間還有一些誤解。而在專家看來,試管嬰兒技術的發展可能“超乎想象”。


1


曾備受爭議

首例試管嬰兒被稱“魔鬼的造物”


“其實我覺得心裡那個意念很重要……所以我拿到結果的那一刻,很開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來自湛江的黃女士十分激動。


作為試管嬰兒手術獲贈者之一的黃女士,輸卵管堵塞,此前採取多種方式均未成功受孕,她曾“偷偷地”到廣醫三院接受過一次試管嬰兒手術,最後以失敗告終,不過黃女士第二次試管嬰兒的嘗試終獲成功。


▲廣醫三院醫務人員正在觀察培養皿中胚胎動態


然而,試管嬰兒技術誕生之初卻被視為“洪水猛獸”。1978年7月25日,人類首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降生,在媒體鏡頭下,進行手術的愛德華茲被稱作“魔鬼醫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嚴重違反人類倫理道德”,路易斯·布朗也被人看作是“魔鬼的造物”。


不過,隨著一個個鮮活生命的誕生,試管嬰兒由“洪水猛獸”漸漸演變為希望的帶來者。21世紀後,試管嬰兒技術幾乎傳遍了每一個國家和地區。


“大約在四五十年前,不孕不育基本上靠手術治療,但實際效果都不太好。”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劉見橋教授向南都記者說。


劉見橋教授表示,目前全球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出生的小孩已超過800萬例。在我國約有1%的孩子是通過試管嬰兒技術誕生。在北歐,試管嬰兒出生的比率高達3%至5%。


2

不斷完善的技術

早期培養液用山泉水蒸餾30多次配置


試管嬰兒技術早期的成功率並不高,幫助路易斯·布朗出生的診所,直至1988年才誕生了第1000名試管嬰兒。


劉見橋表示,在試管嬰兒技術誕生早期,成功率相對較低,“甚至是個位數”,並且術後可能會有多胎妊娠等風險。


不過隨著接受人群的擴大,試管嬰兒技術亦不斷進化。


早期的試管嬰兒培養液五花八門,如當時廣東首例試管嬰兒阿玲的培養液,系由鼎湖山泉水蒸餾30多次後配置而成。現在試管嬰兒的培養液已經實現標準量產化,甚至可以模擬輸卵管的內部環境


又如卵子和胚胎的冷凍技術,在單次取卵後,多出的卵子可通過冷凍手段進入“休眠”狀態,幫助部分一週期試管嬰兒失敗者和不得不推遲妊娠者提高妊娠成功率。


試管嬰兒技術結合遺傳學診斷技術後,可排除攜帶遺傳病基因的胚胎,降低懷上有出生缺陷胎兒的可能。


“目前試管嬰兒技術已經形成了科學的體系,並且有多種技術支撐,理論而言,針對相應適應症的患者,試管嬰兒的妊娠成功率在60%左右。”劉見橋說。


▲培養好的胚胎正在存放於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中


技術方面已有所進步,但也有試管嬰兒機構因疏忽導致意外發生。


今年3月30日,紐約一對亞裔夫婦將加州一所生育中心告上法庭,原因在於,他們妊娠的試管嬰兒與他們毫無血緣關係。究其原因,原來是該機構錯把另外兩對夫婦的胚胎植入了這對亞裔夫婦中。


“植錯胚胎,對於家庭來說肯定是毀滅性的打擊。我們醫院有時候身份核對的時間比取卵、移植的時間還要長得多。”廣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劉海英副主任醫師說。


3

被誤解的代數

試管嬰兒技術並非“一代優於一代”


“高成功率”“不育不孕者的希望”……試管嬰兒的“光環”之下,必有誤解。


2016年某日,一名女士走入劉海英的診室,哀求為自己進行第三代試管嬰兒手術,因為這名女士認為,第三代技術“最先進”,而且可以“包生仔”。劉海英仔細追問,才知她因家庭的壓力,又在網上看到關於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的傳言,才提出這樣的要求。


據南都記者瞭解,所謂“一代”“二代”“三代”系民間說法,分別指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卵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ICSI)和胚胎移植前基因診斷(PGD),按民間理解,“一代優於一代”,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第三代會優於第二和第一代,這是很大的誤解,”劉見橋解釋,三種試管嬰兒技術是針對不同適應症所採取的手術,不是單純的迭代升級,“而且單純從出現時間來看,俗稱的第二代出現時間(1992年)還晚於第三代(1989年)”。


第一代

所謂第一代(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是將受術者的卵子、精子取出,在培養皿內形成受精卵,再將其植入女性宮腔內讓其發育成胎兒。劉海英表示,IVF主要針對女性輸卵管堵塞等不孕症狀,妊娠成功率目前約55%至60%。


第二代

第二代(卵漿內單精子注射)則針對“男性少弱精症”,由於男性不育症患者存在精子少或精子活躍度不高等問題,ICSI藉助顯微技術,將精子注射入卵母細胞胞漿內完成受孕,成功率也在約55%至60%。


第三代

被民間誤解為“最先進”的第三代(移植前基因診斷)主要針對攜帶遺傳病基因的患者,在進行PGD時,醫生會在可控範圍內對女性多促排卵,培育成胚胎,利用遺傳學診斷手法對胚胎進行有創性活檢(在胚胎上打開創口進行檢驗),篩選出可使用的胚胎(最好為無攜帶異常基因的胚胎)再植入宮腔內。雖然PGD成功率會高達65%,“但是PGD需要極其嚴格的適應症才能做”。


4

“超出想象”的未來

技術發展將促進優生優育


近10年來我國試管嬰兒技術發展非常迅猛,劉見橋教授表示,包括IVF、ICSI和PGD等,目前大部分國際上可開展的試管嬰兒技術,我國都能順利開展,某些方面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當然,在飛速發展的同時,試管嬰兒未來發展的脈絡亦逐步“浮出水面”。按照劉見橋的理解,未來試管嬰兒技術發展方向之一,應該是以優生優育為基礎


試管嬰兒在其他方面亦存在突破可能,例如針對男性無精症患者,未來可能會利用其皮膚、幹細胞等提取與精子成分一致的物質,培育出人工精子。


對攜帶致病遺傳基因者,可否考慮移植第三者健康線粒體,彌補胚胎中存在的基因缺陷,這個想法也在2016年實現。


2016年紐約新希望生殖中心科學家張進(John Zhang)及其團隊,採用了一種名為線粒體移植療法的技術,將來自兩名女性和一名男性的DNA融合,“造”出了一個健康的男嬰,這是世界上首例“三親嬰兒”。但因倫理方面仍有待論證,線粒體移植應用於試管嬰兒方面目前仍備受爭議。


“很多技術過於前沿或在倫理方面仍有待論證,但可以預見的是,試管嬰兒未來發展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劉見橋說。


試管嬰兒標誌性事件


1977年

羅伯特·愛德華茲利用IVF技術(俗稱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使人類首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於次年出生。


1988年

中國第一例試管嬰兒在北醫三院誕生。


1989年

英國科學家漢迪·賽德利用PGD(俗稱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讓一名血友病患者分娩出一名健康女嬰(攜帶血友病基因,但無血友病);同年,廣東省第一例試管嬰兒在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現廣醫三院)誕生。


1992年

比利時科學家帕勒莫成功利用ISCI(俗稱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將一名少弱精症患者的精子注入卵子中,試管嬰兒適應症人群進一步擴大。


2016年

紐約新希望生殖中心科學家張進在胚胎內植入了第三名健康人的線粒體,彌補原胚胎的基因缺陷,這是人類首個“三親嬰兒”。


2017年

廣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劉見橋團隊,利用CRISPR基因治療技術完全及部分修復二倍體胚胎,這也是全球首次在二倍體胚胎上進行修復。


圖/部分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