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部落(三)

石渠县城,全城没有一棵树,城外便是一望无垠的草原。不到石渠,你就不知道草原之大,不置身于茫茫草原,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渺小。浅草不能没马蹄,更别指望绿油油了。极目远眺,山顶上,寸草不生,全是黑褐色石头。缺少植被,空气中的氧含量很低。若是你要要问我,在石渠,最难熬的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晚上睡觉最难熬”。在石渠的第一个晚上,我就被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我大概是11点睡的觉,第一次醒来的时候,一看表才1点多,头昏目眩,赶紧吸几口氧。在床上又坐了一会儿,继续睡。3点多,又醒了,完全是缺氧憋醒的,再吸氧,再睡。5点多钟,又憋醒了。我只好斜靠在沙发上,把脚放在床上,用棉被盖在身上,吸几口氧,静静的傻傻地呆着。伴随着急促的呼吸,胸腔在忽上忽下地串动。用鼻子呼吸,已经赶不上需求了,还要张大嘴,大口大口地吸气。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还能坚持吗?难道我就这样打道回府了吗?就这样坐呀坐,一直坐到7点多,我勉强支撑着身体,下楼喝了一小碗稀粥,又回到房间休息,慢慢感觉好些了,就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


石渠县城,刚刚规划扩建完成,街道上人不多,商业气息也不浓,没有遇到传说中的流浪狗。向当地同仁打听,才知道,原来为了遏制包虫病,前两年,花了几百万处置流浪狗。因为包虫病的病原体来自流浪狗的粪便染污了的水资源。在这里,处置流浪狗,不是花钱就能搞定的,这关乎到信仰问题。当地政府还花巨资打深水井,每口井深度起码在45米以上,在石渠的第二天我就现场查看了几口深水井。没有了流浪狗,生活用水来自未染污的地下水,包虫病的感染率其实已经非常低了,大可不必谈虎色变,但也要注意,野外的生水最好不要碰。


石渠县总人口大约10万人,幅员面积2.5万平方公里,一个县比我所在的市还大1万平方公里,真正的地广人稀。幅员面积大了,下乡就很不方便了,那怕是有八个缸的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的乡镇也是当天不能来回的。我下乡的时候,碰到一位贫困村的第一书记,雅安石棉人,他说他几个月才回一次县城,平时都住在村上,每年也就春节才能回一次石棉看望家人,如果遇上春节值班,这一年都不会回老家了。在这里,请允许我向战斗在扶贫一线的人致敬,他们用青春和毅力谱写着新时代伟大的乐章。下乡的远与下乡的路比起来,那才是小巫见大巫。当车子沿着金沙江边的土路前进时,不时有小石头滚落下来,土路也是坑坑洼洼的,边上也没个护栏。路窄点都不算啥,关键那路还向金沙江倾斜着,潜意识感觉车子就要滑下去似的。要是前面再有一辆车,那就是黄沙漫天,根本就看不清路在何方。透过车窗,金沙江就在脚下几百米的深谷中咆哮。如果掉下去了,不要说我们的尸骨,连若大个车都别想捞上来。好在这一切都在改善,新的交通线正在紧张施工中,下一次来,就不用这么担惊受怕了。但理论上我应该没有机会来第二次了。


石渠平均海拔为4250米,比拉萨还要高600多米,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7℃,最冷的时候是-45℃。我们去的时候是8月了,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穿着羽绒服,压根儿就没出过汗。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18个原始游牧部落——太阳部落。他们在这里顽强生存,生生不息。现在牧民有了定居点,外出放牧才住帐篷。牧民的住房,底层一般放置劳作工具,储存草料和堆放牛粪。不要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牛粪,牛粪的作用就是我们乡下人下砍的材火,城里人买的煤炭。勤劳的牧民会将牛粪码放得整整齐齐,就像我们砌的砖墙。楼上是牧民住宿和会客的地方。我没问过牧民把会客的地方叫什么。我只是非常惊讶,我去的每一户牧民家,会客的地方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所有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事前,这些牧民是不知道我们要去他们家的,是习惯使然。看到这些,我很羞愧,我家的客厅都还乱乱糟糟的。再也不要用几十年前的眼光来看待这里了,这里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这里虽然环境艰苦,但牧民勤劳、勇敢、淳朴。


别人给你讲十遍讲百遍高原的苦、高原的美,不如你亲身体验一回。现在去,你还可以看到一个没有铜臭味的石渠。(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