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到底多有趣,这篇短文带你一窥究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史蒂芬列维特与其说是个经济学家,倒不如说是他感兴趣的课题恰巧属于经济学分类。

看完了第一册,虽然是一本经济学相关的书籍,但是写的非常有趣,许多观点也很有新意。

史蒂芬列维特与其说是个经济学家,倒不如说是他感兴趣的课题恰巧属于经济学分类。

第一册中列维特阐述了6个话题,其中最感兴趣的是:为何毒贩还在与母亲同住?

如果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毒贩都很赚钱,是个暴利行业,那为什么很多毒贩还在与母亲同住,而不是自己买一套房子?

根据列维特的分析,结论是毒贩就像电影明星或者橄榄球运动员一样,只有最顶层的人才能赚到丰厚的收入。

而在行业底层的人,只能获得很少,甚至不如普通白领的收入。他们始终想要往上爬,进入行业里的上层,那样就可以一夜暴富。

所以不管是毒贩、演员还是橄榄球运动员,其行业模式非常相似,当然贩毒本身不具合法性。

书中大量用到的一个分析工具——相关性。这是经济学中的常用工具。

表现是一个变量会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

但大部分人往往会搞错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举个栗子,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实体书销量开始逐年下滑,难有回升。

并且全国的人均阅读量和每周会读书的人也逐年下滑。

所以当时许多统计机构和媒体,皆认为中国人越来越不爱读书,所以导致实体书每年的销售量逐渐减少。

中国人不爱看书和实体书销量减少呈现正相关性。

然而过了几年,又有机构拿出一组新的数据,指出实体书的电子版销量其实在逐年大幅上升,网络小说的销量也在飞快增长。

如果把中国人每年在网上看的书和实体书一齐统计在内,那人均阅读量反而在逐年增长。

所以,就目前来看,实体书销量的萎缩,实质是因为喜欢在网上看书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两者是呈现负相关性。

再举个栗子,如今很多人,尤其是实体出版业的相关人士,一直在批判网络文学是毒瘤,网络小说作者只会写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文学性太差,导致网络读者没有文学性高的作品可看。

这一点我不是完全认同。

网络小说文学性太差,这一点无法否认。可是造成这一点的并不是网络小说作者只会写这类作品,而是绝大多数读者就喜欢看这类作品。

现在大部分的网文读者有个共通的状态,下了班或者放学后,累了一天,想要看一些有意思的书放松一下,不想要看文学性很高,很难理解,又或者很费脑的书。

说个极端点的情况,试想一下,你工作了一天下班后,已经身心俱疲,还被领导训了一顿,这时,你打开阅读app,映入眼帘的是《国富论》、《资本论》、《精神分析引论》……

想必你会蛋疼到怀疑人生……(没有贬低这些世界名著的意思,别较真)

只要深入了解过网络文学都会知道,网文作者往往只会去写读者喜欢看的东西,读者不喜欢看了,那就不写了,或者写的人少了。

假如现在的网文读者都喜欢看一些文学性高的,或者是针砭时弊、纪实类的作品,那网文的主流会立即转变成这一类。

换而言之,并不是网文作者主导市场,而是市场主导网文作者。

《魔鬼经济学》就是通过课题和案例,告诉你一些事件的潜在相关性,和一些公认的相关性存在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