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上清华,23岁博士毕业,他的人生是如何“开挂”的?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神童”这个话题,一直是家长们热衷于讨论的一个话题,在平常人的眼中,他们的人生就像是“开挂”了一样,他们在学习的这条道路上,一路上都是过关斩将,在通往清华大学的这条“羊肠小道”上,走在了千万人群中的最前面。

但是,很多人们眼中的“神童”,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天才,在他们当中,有很多也是智商平平,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才走上了所谓的“神童”这条路。

江西有一位同学,他叫李铭,他16岁考上清华大学,23岁博士毕业,他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神童”,但是,他在自己的父母眼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那是因为他的父母知道,他能获得今天的成就,并不是因为自己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而是因为自己比别人更努力更用心。

那么,李铭是怎么获得成功的呢?一个智商平平的孩子,他的人生又是怎么“开挂”的呢?

原来,他的父母在李铭小的时候,培养了李铭两种能力:一种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另一种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先来说一下,父母是怎么对他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

1. 用“画配诗”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在李铭小的时候,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一个对学习极其厌烦的孩子,每次在学习上都提不起精神,这个时候,父母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李铭喜欢的黑猫警长卡片剪辑下来,然后让他在旁边写上一句话或者一段内容,父母让他写的这段内容,并没有任何的局限性,这种家庭作业叫做“自由式作业”,让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便写。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2. 在写语文的作文上,父母不看重分数,只看重孩子在写作文时的创造力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的考试中,作文的分数占比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李铭的父母并不看重这一时的分数,而是更看重李铭在写作文时,他能不能“独出心裁”,能不能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

每次李铭在考完语文时,如果他的作文拿到了高分,会很高兴的回家,如果他的作文因为创新而偏离了题目的中心,就拿不到高分,这个时候,父母也不会批评他,父母会把他在作文中优秀的句子挑出来,然后进行表扬和鼓励他,最后才找出作文中的错误,告诉他今后该如何去写。

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你如果根据作文的题目,一板一眼的进行写作文是拿不到高分的,你只有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写出更加新颖,更加别出心裁的内容才能拿到高分。

3. “画图式”的学习方法,帮助他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我们在学校里会经常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有的同学几乎十几个小时的趴在书桌上学习,但是,每次到了考试的时候,却总也考不出好的成绩。那是因为他们把读书变成了“读死书”,他们并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李铭就和他们不一样,他找到了一种“画图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一张纸上画上一颗树,比如在历史中,主树干就是历史事件,树枝就是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树叶就是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这样就把整整的一本历史书,压缩到了一张纸上,并且这颗树深深的印在了李铭的脑子里。

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能力,那么,在这个良好的学习能力基础之上,怎么才能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呢?

1. 制定一个学习计划,严格按学习计划执行

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只要把这件事列出一个执行计划,那么,这件事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在学习中也是一样,每天的学习,每周的学习,每个月的学习,寒暑假期间的学习,这些都要期间列出一个学习计划,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都要严格的去执行。

2. 要进行专时专用,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个学生在每个学习的阶段,他们在学习中的注意力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他能在学习中能保持20分钟的注意力,就已经很不错了,然后根据孩子年龄的增长,增加他在学习中的时间。让孩子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就专心学,这样长久下去,就能养成一个专时专用的好习惯。

3. 培养孩子独立钻研的好习惯

孩子天生就有一颗好奇的心,对于不懂的问题,孩子就喜欢刨根问底,在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冷漠对待,家长应该积极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家长不知道答案,就鼓励孩子去查阅资料,或者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