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是食物链顶端的人定制的约束

写文章,也是分门派的。

我算一派,特点是啥?

无章法,无条理,想到啥,写啥……

说白了,我能教给你的,不是写作手法,恰好相反,是让你忘记写作手法,就跟说话一样,你想到了什么,就写什么,不要考虑什么中心思想,不要考虑什么条理性。

都说不会写作。

那我问你,会说话不?

会?!

会说话,就能写文章,而且这类文章具有超强的渗透力,因为这是你内心最底层的声音,没有伪装,没有修饰,赤裸裸的。

我这种写法,具有局限性,仅适合写互联网随笔。

不入文学之流。

文学就如同法国大餐,每一道菜都是艺术品,无论从颜色还是形状还是味道,都是享受,而我做的呢?

就是把面团一捏,放锅里一蒸,歪歪扭扭的大馒头。不好看,好吃!登不了大雅之堂,倒也能填饱肚子。

偶尔,会遇到文学爱好者,为什么?

朋友觉得你们都是文人,应该有共同语言,撮合撮合吧!

其实,恰好相反,我们没有共同语言,甚至是针锋相对,为什么呢?

因为文人懂写作手法,他们会从文学角度去剖析我的文章,一剖析,什么功底呀?乱七八糟,连个中心思想都没有,这么烂的文章竟然还有人看?真是逆天了,这个世界咋了,脑残粉这么多?

所以,文人是看不起我的。

不仅仅是文人,但凡是稍微懂点文学的,多是不喜欢我的。

我呢?

也觉得他们误入歧途了,文学的本质就是传递信息,明明可以平铺直叙的,你非要拐弯抹角,

一个80岁的老头说话非要跟18岁的小姑娘一样,那么含蓄,那么羞涩,那么扭捏,我不是说的余秋雨,因为他的文章我没兴趣,我读他的文章就一个感觉,那不是李玉刚吗?

遇到了一个文学爱好者,发表过诗集,他非要教育教育我,建议我多读古书,多研究文学名著……

其中给我提的最重要的一个建议是:一篇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思想。

我不喜欢被教育,有些不耐烦了,反问了一句:一篇文章,为什么要有一个中心思想?

他:“这是写作的基本规矩。”

我:“规矩是谁定的?”

他:“文学有文学的规矩。”

我:“不符合规矩,就不是文学?”

他:“就跟体操一样,不是你会双杠就是体操,体操也是有基本的动作规范的。”


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都有情绪,文人相轻嘛,我心想,你真这么牛B,你去写呀?

有天,群上不知谁发了一个链接,是一篇关于要不要送孩子当兵的文章,大家普遍认为是我写的,为什么?


那风格,太像了。

米姐说:“不是行行写的,行行很狡猾狡猾,行行很善于包藏祸心,懂表面上写A,其实是为了写B,他才不会这么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什么是包藏祸心呢?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是前年年冬天,我在李老师的书中看到了这四个字。

我百度了一下,也没搞懂这四个字到底指什么?

我就给李老师发了个信息,问她。

她:“就是把你要表达的思想藏到字缝里,用心的读者不是读出了你的思想,而是悟到了。”

我明白了,就如同“18岁禁”是一个道理。

李老师曾经写过关于关于佛教的书。

我问了一个问题:“你信什么教?”

她:“目前没有具体的信仰。”

这是我最想听到的答案,若是她信佛教,我认为她写的就有歌颂的成分,因为信仰本身就是偏见,也是囚笼,信徒看似是修的包容心,其实包容性都很差,连对手都包容不了,甚至势不两立,信仰往往会成为屠杀的理由。

例如,在中非,有信伊斯兰教的,有信基督教的。

结果呢?

后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贩卖的是思想,还是见闻?

过去,我总是试图去贩卖思想,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读者,不管读者是否接受,时间久了,就会有一个结果:读者越来越像我了。

是我教育的好?

不是!

而是他们是被筛选出来的,不喜欢我思想的人,选择了离开……

假如,我天天宣传上帝。

那么,信佛的朋友就不喜欢我了。

正确的写作态度是什么?

只谈见闻,不谈思想。

我只写出了我看到的,至于你读到了什么,更多的在于你自己的总结,而不是我把总结出来的思想强加灌输给你。

写文章,有一点很重要,持续!

一篇文章相当于一颗种子,撒在土地上,有可能没有发芽,也可能中途枯萎,也有可能会变成参天大树,但是只要天天撒,那么这片土地早晚会成为绿荫。

我经常: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过去,虽然这么说,但是感触不深。

如今,感触太深了,为什么?

我值钱有几篇文章开通了打赏功能,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多少天过去了,现在那几篇的文章依然有人在打赏。

我在想,如果我每篇文章都开赞赏,那我是不是发了。

当然,一切可以从现在开始!

为什么要日复一日?

其实,就是渗透力。

朋友渗透朋友,当你成了大宝天天见的时候,你就会成为读者之间的话题,他们会影响亲戚朋友……

我说这么多,其实就阐述了一点,我的写作门派里的独门绝技是什么?

第一、无章法,无规矩,若是过去有,需要遗忘。

第二、日复一日。

不是有句广告语吗?

大宝,天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