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女子肺部CT呈毛玻璃影,用错84消毒液就跟投毒差不多

1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在家里喷洒高浓度84消毒液导致过敏性肺泡炎”的案例。过敏性肺泡炎是指易感人群反复吸入各种具有抗原性的有机粉尘、低分子量化学物质,引起的一组弥漫性间质性肉芽肿性肺病,反复发作可致肺纤维化,甚至可发展为呼吸衰竭。长期使用高浓度84消毒液,确实有可能导致过敏性肺泡炎。2 84消毒液使用不当会危害健康,严重的可致死亡。使用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喷洒到空气中吸入中毒;误服后中毒。3 安全使用84消毒液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稀释后再用,日常消毒,其实有效氯含量达到500mg/L即可达到杀灭病菌的效果,具体配置以不同品牌的有效氯来换算。一般稀释100倍(1份84消毒液,99份水)即可达到擦拭、喷洒及拖地需要的消毒效果;现配现用;不与醋、洁厕灵等酸性物质混用

查证者:谢望时 | 药理学硕士

据媒体报道,近日,张女士和王女士因头晕、乏力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她们都没有发烧、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的症状,但胸部CT检查结果还是吓人一跳。

她们的肺部均呈毛玻璃样,刚开始医生怀疑是新冠肺炎感染,后经主管医师追问病史及综合各项检查后,判定两位的症状属于过敏性肺泡炎。过敏性肺泡炎是指易感人群反复吸入各种具有抗原性的有机粉尘、低分子量化学物质,引起的一组弥漫性间质性肉芽肿性肺病,反复发作可致肺纤维化,甚至可发展为呼吸衰竭。

疫情期间大家都呆在家里,为何会反复接触“过敏物质”?原来,居家期间,两位女士为了消毒,每天定时在家里喷洒“高浓度84消毒液”,每次消毒后,她们头晕、乏力的症状都明显加重,直到这次就诊前都未察觉消毒有问题。

84消毒液大家没用过也肯定听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84消毒液成功走红,一瓶难求。不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频频出现,有一些是喷洒到空气中吸入中毒,有一些是误服后中毒。

其实,这样的安全问题由来已久,2004年,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报道了84消毒液中毒案3例;2012年中国法医学杂志报道了口服84消毒液中毒致死1例;另外2%的84消毒液会明显增加小鼠精子的畸形率。这些事实都说明:84消毒液使用不当,危害健康,严重的可致死亡。

一、84消毒液为什么能杀菌消毒?

84消毒液会有这样的问题,跟它的成分有关。84消毒液一般是通过氯气(Cl2)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制得,反应产物中的次氯酸(NaClO)是消毒剂的主要成分。

工业制84消毒液化学反应: Cl2+NaOH=NaClO+H2O

次氯酸钠是一种强电解质,在水中首先电离生成次氯酸根离子(ClO- ),次氯酸根离子无论在酸性还是碱性溶液中,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次氯酸进一步分解生成新生态氧[O](氧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极强氧化力,在消毒过程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次氯酸钠电离出次氯酸根离子:NaClO =Na+ + ClO-

次氯酸根离子继续电离生成新生态氧[O]:HClO = HCl + [O]

次氯酸根离子水解生成次氯酸: ClO- + H2O = HClO + OH-

由于这些产物的存在,84消毒液就可以与细菌细胞壁和病毒外壳发生氧化还原作用,使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死亡。当然,对新冠肺炎病毒也有杀灭作用。这次疫情,84消毒液就是通过高效的杀毒效果、低廉的价格和方便使用的特点深受大家欢迎。

可再好的东西都有两面性,84消毒液中的氧化性物质存在不稳定性。自然条件下会产生氯气,在光照或者遇酸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反应。

在光照条件下,它会分解:2HClO = 2HCl+O2

遇酸发生化学反应,较低的pH值下释放氯气:HClO+HCl = H2O+Cl2

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造成呼吸困难,所以氯气中毒的明显症状就是呼吸困难,严重的会发生肺水肿,造成呼吸困难乃至死亡。用完消毒液之后有一股刺激性气味,那就是氯气导致的。

二、安全使用84消毒液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稀释后再用:市场上能买到的84消毒液通常具有较高浓度,不宜直接使用。日常消毒,其实有效氯含量达到500mg/L即可达到杀灭病菌的效果,具体配置以不同品牌的有效氯来换算。一般稀释100倍(1份84消毒液,99份水)即可达到擦拭、喷洒及拖地需要的消毒效果;而如果是处理地面、桌面呕吐物等明显污染处,稀释50倍(1份84消毒液,49份水)即可达到消毒效果。

2、现配现用:根据需要配置,可以充分避免消毒液长期闲置,光照会导致次氯酸分解,降低消毒效果。

3、不与酸性物质混用:酸性物质醋、洁厕灵等,两者混用会产生大量氯气,引起中毒。

而对于经常用手接触84消毒液的人,还容易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所以,建议大家使用前,严格遵循以上使用原则,戴上手套,避免直接的身体接触。在公共场所和家中,切勿把84消毒液放置在儿童可触及的地方,且不要用无警示标志、无标签注明的瓶子(如饮料瓶)盛放,以防误服。

疫情之下,千万要注意安全,勿让“消毒”变“投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