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就这样吧,反正都一把年纪了”

有些人在25岁就死了,75岁才埋葬。

我们应该都听过类似这样的话:

“算了,就这样吧,反正都一把年纪了。”

面对生活的挑衅,世事的变幻,或是人生的抉择,人们常常还没开始战斗就投降了。

然后把原因推给时间、年岁,或是其他什么。

但还好,总还有一些不一样的选择。

1

前阵子我们看到了首张黑洞“照片”,事实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预测。

而我想起的是霍金,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学家,一个坚强耀眼的传奇。

21岁时,他得了卢伽雷氏症,被认为只能再活2、3年。

当生命被宣判了期限,他可以选择认命,然后静静等待死亡降临。

可是他选择了继续探索宇宙,探寻生命的真谛,想要尽可能弄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又终将到哪里去。

后来,他在全身无法动弹的情况下,又笑着探寻了50多年宇宙的未知。

除了那些高深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地球上大多数普通人见识到了科学的美。

他说:

“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0,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的恩典。”

终究,他打败了时间,战胜了死神的宣判,告诉了人们,星空有多美。

2

看过一个报道,说某企业40多岁的“老员工”被裁,于是她哭着痛斥老东家:

“我干了这么多年,怎么能说裁就裁,现在我年纪这么大了,出去还能做什么呢?!”

但是,我也听说了一个很酷的奶奶——笹本恒子。

她是日本的第一位女性摄影家,到了中年被迫重新拿起画笔,设计服装;52岁又重零开始学起了欧美鲜花设计,第二年就出书。71岁,她又重回摄影师行列,97岁出版《97岁的好奇心女孩》,100岁举办《笹本恒子百年影展》,102岁的恒子获得有摄影界奥斯卡之称的露西终身成就奖

而今,她仍手持相机,随时出发……

她说:

“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工作,和年龄没关系吧?”

3

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羡慕、追求着“稳定”,在舒适区里安逸地活着。

毕竟“年纪这么大了”,怕折腾。

也许偶尔看到外面的天空很大,星空很美,会心神向往,但却始终迈不动腿。

会变得“体制化”,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去掩盖失去了勇气、求知、探索、渴望的真相。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时代,各个行业在崛起、在更替,人类的未来更加不可预测。

比如,AI不知何时将会突然发生的野蛮生长,到时候主动权究竟会在有机生命还是无机生命手中?

也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尚不可看到,但一定会发生的是人类诸多工作会被机器替代。

到时候会诞生新的工作,可是绝大多数人究竟应该如何自处?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银行在用机器代替人,网点人工柜台在减少;年初,美团、京东、知乎、摩拜、新浪等互联网纷纷裁员……

但哪怕减少50%人员,仍然还有一半的人是安稳如山的。

因为他们的价值、能力,注定了在哪里都是最耀眼的那一波人,哪里都会千方百计留住。

从来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人。

而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太迟了”和“不可能”。

4

如果把剩余的生命用天来计量,其实就算50年也只是不到2万天的时光。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如果要过得好,至少要把2件事做好:

一是,找一件热爱的事,并且持之以恒地投身其中。

因为当你坚持1万小时就会成为专家,就会发现万事万物所蕴含的美丽,会为之倾心,为之感动和喜悦。

二是,找一个挚爱的人,并且用尽全力去爱。

因为两个人向着同样的方向,一路说说笑笑,无论是充实还是虚度,都是最美的时光。

至于结果,不必考虑。

也许会留有遗憾,但这也是构成生命的美妙之处。

现在的人们似乎太过关注后者,而对于寻找如何让自己活得明白的那件事,却太马虎、太怯懦。

要知道,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也许,你会发现看上去几百年都不能挖通的地道,其实只要不到20年就能成功。

冯唐去年在奇葩大会上的演讲,算是对此作了诠释。

他在医疗、投资、文字、古器方面都有所建树。

他说要用文字打败时间,他说他欠老天十部小说。

他在50岁前已经完成了很多人一生都无法完成的事。

而现在,他又在从商。

他说:

要克服妄念,要包容外界,要与这个世界和解,因为世间万事也不过是关我屁事、关你屁事;而包容的基础是管理好自己,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然后呢,在这个基础上,找一个相看两不厌的人虚度时光。

这大概就是:

“大闹一场,然后静默离去”

5

最后,

想象90岁的自己,躺在摇椅上,回顾这一生,希望是每一个当下都很尽兴,不留遗憾。

嘿,朋友!

不要老是盯着自己的脚,要时常看看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