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计算机大学生的这样看待中医

文|中域中医教育中心

题主每天要看数百篇文章,找出来那些人不喜欢中医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题主认为中医太好了,搜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下文是引自一个计算机大学生的言论。

关键词:质疑、统计、科学、经验主义、态度。


我小的时候,感冒发烧了,隔壁一个中医就给我开一种中药,一吃就拉肚子、一拉肚子病就好了。

所以,我到现在为止都相信,中医有用。


我曾经一度认为,古代西方没有医学、只有中国人聪明老外都白痴,所以中国古人搞出了中医。

后来,了解到西方的古典医学、什么体液平衡论、放血疗法等等后,我才发现,原来外国人也不傻呀,人家也有古典医学,只不过有了近现代医学后人家把古典医学直接扔进博物馆不再使用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是我盲目的民族情结把我引导到了误区里:中国人、外国人,都是人,统计上看,没道理谁比谁能多聪明到哪里去。


再后来,大学学了统计学,我明白了: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案(注意,不只是治病的方案),只要不是“60亿人60亿种不同方案”,就一定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去研究、去找它的规律 ——— 就像牛顿通过统计总结出牛顿定律一样;没有规律的东西,人类是不可能掌握的。想到这一层后,我得出一个结论:科学,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科学其实就是统计。你根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苹果会往下掉而不往天上飞,你不用想这到底是上帝创造的规则还是物质本来就是这样的,你只要用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发现牛顿定律。如果说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统计的话,你甚至连衡量它到底有用还是没用的标准都没有……此时,我开始质疑为什么中医说自己不能统计、不能双盲。

再再后来我学习了写代码的课程后,我用伪代码模拟了号称超脱了科学/统计的存在、号称“千人千方”的中医的学习过程:

while true: student.learn(中医) student.ask(感冒是这么开药方治疗吗) teacher.reply(不是,因为千人千方)done

这个死循环永远也结束不了,所以这个学生永远出不了师,更所以,这样的老师要么不存在要么他就是上帝。我可以接受中医把感冒分成七八种、可以接受治疗感冒的每个药方都不完全一样,可你如果要告诉我这些药方完全没任何规律可循,那我只能用上面这段代码甩你脸上;而如果说药方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太好了,这说明中医是可统计的、是没有超脱科学的。


再再再后来,我学习到了一个名词:经验主义。我看过一个电影,一个外国人让一个西藏人带他到雪山上,西藏人说,去可以但是不能发出声音,否则山神会发怒。到后来那个外国人搞明白了,所谓山神发怒,其实就是雪崩,声波在山谷中传递时容易引起雪崩。

这个电影让我彻底明白了什么是经验主义:你按照一种经验去办事,可能结果是对的,但其实你对“为什么你要这样做”的解释很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西方人对他们的古典医学的评价,就是经验主义,所以我认为,中医也是。如果要把中医里对的东西留下来错的东西剔除掉,必须遵循科学规律、用统计的方法去甄别中医里的各种经验。

一个人,感冒了五天,第六天他出门摔了一跤,回来感冒就好了,于是他说,摔跤可以治感冒。其实他不摔跤,感冒也会在第六天好。我们如何确认摔跤到底能不能治感冒?

中医说我擅长治疗大便不成形的问题,这是我的药方。很多人吃了中药,确实没有了大便不成形的问题。但是,吃中药是有忌口要求的:不能吃辛辣、冷、高蛋白的食物。那么,我们如何确认真的是因为这个中药有用而不是仅仅因为你忌了口所以大便成形了你不吃中药只忌口就行?

除了统计除了科学,我想不到别的方法了。



小时候,我总是觉得呼出的气很热、鼻子很干,中医说我是上火体质、胃寒而肺火大、脾虚、体内湿气重。这些名词我一直都牢记于心,因为我想把我的身体调理好。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好像并没有在中医里找到什么好的方法。于是,我就天天琢磨,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我似乎想通了一些事情:

鼻子呼出的气热、鼻子干,其实就是呼吸道水分不足,水分不足导致呼吸道上表皮黏膜的免疫力下降(细胞缺水导致活力下降),因此微生物就很容易感染(微生物寄生在呼吸道表皮黏膜里了)。微生物一感染呼吸道,有了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而会加剧水分的丢失(被微生物吸收了),所以,要多喝水。问题来了:为啥我呼吸道水分不足呢?我猜,应该是我平时吃东西多,胃口工作压力大消耗的水分多吧。但是,这种缺水不能简简单单靠多喝水解决,为什么我还没想通,我猜应该是喝水太多会冲淡胃液,反而不利于消化系统的工作。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改变我的饮食习惯,少吃点东西。

总结一下:

胃寒+湿气重:应该是因为我总觉得缺水口渴就不停地喝水

肺火大:应该是胃口工作压力大消耗了水导致呼吸道内水分不足

脾虚:应该是我吃东西太多消化系统工作压力大

于是,我建立出了一个链条:

吃得多 —> 消化系统工作消耗水分导致身体水分不足 —> 多喝水 —>消化不良—>积食 —>消化系统负担重—>体内水分继续消耗—>直接和有菌的外界环境联通的呼吸道因为缺水而引发炎症—>发病

解决方案:少吃东西(减少水分因消化系统负担太重而引起的消耗)多运动(刺激消化道工作)

小时候为什么中医给我开拉肚子的药一拉肚子病就好呢?我觉得这个中医确实有本事,他知道我食重的毛病、每天吃东西多,积累到一定程度,身体转不动了,于是生病。他的药,就是在清理积累在我消化道里的东西。

如果一个西医和我说,你呼吸道发炎了,吃点抗生素消炎药吧,你是不是想说,西医果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我确实曾经一度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后来我经过思考,得出了这个结论:如果西医给我开退烧药消炎药,其实也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不过是间接解决问题。因为我生病发烧,本来就会食欲不振,这样生病期间我自然就不会再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但是由于发烧,导致身体活力下降,所以身体靠自己搞不定之前的积食。因此如果消除了发烧,让身体活力回复,那么我的身体自己就可以搞定生病前的积食。这个链条是这样的:

发烧—>持续食欲不振同时发烧导致身体活力下降(比如这个情况持续了三天)—>退烧药退烧—>三天内没有给消化系统负担同时身体活力回复—>积食被身体消除—>痊愈

而中医治病的链条是这样的:

发烧—>中药消除积食—>消化系统不再消耗太多水分—>呼吸道内水分充足—>细胞活力回复—>战胜了寄生在呼吸道的微生物—>炎症消除后痊愈

通过这个思考,我得出了两个结论:

1)标和本,在一定时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其实很难说到底哪个在治标哪个在治本;

2)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在内科方面的事情上,它们能做的,只是协助身体康复,最后能战胜病魔,根本上还是靠人体自身:中医给你搞定积食,战胜微生物要靠你自己;西医给你搞定微生物,消除积食要靠你自己。有人说中华民族能延续到现在是因为有中医,对此我要说,就是没中医,一个人正常生长到生育年龄然后完成后代的繁殖,也绝对是极大概率事件。医学的作用,是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意外死亡率,它和种族能否繁衍下去,并无直接关系。

说到这里,一个“中西医结合疗效好”的广告语是不是要呼之欲出了呢?对于这一点,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会影响甚至伤害肾脏肝脏等器官,中西医如果真的结合了,是不是病能好得更快?这个恐怕只有精通西医和中医的双料大神来研究和解答了……


我还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阿胶、燕窝、蜂王浆为什么中国人说这些是补品;外国人不吃这些难道就会短命?

我是这样思考的:首先我排除了“认为蜜蜂吃蜂王浆会变成蜂王吃普通蜂蜜就变成普通蜜蜂所以蜂王浆里有神奇力量”的观点,蜂王浆只是可以激活蜜蜂的一种基因表达而已,它不能作用于人否则人都变异成蜜蜂了。其次我在想,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人认可这三个东西。最后我得出了目前能说服我自己的结论:

这三个东西,对人体来说,都是极易吸收的高蛋白物质。一般来说,病人不应该吃太多肉因为肉不好消化吃肉会加重身体负担;但与此同时,人体需要和疾病斗争,这样就需要摄入蛋白质。这样就陷入了一种矛盾:又需要摄入蛋白质又不能简单地直接吃肉。于是,我们就需要一种富含蛋白但容易吸收的物质。经过古人长期的经验发现,阿胶、燕窝等物质具有这种特点,所以古人说这些都是补品、大补。

因此我认为,这些补品,的确有用,特别是对老年人。但另一方面,我也同时认为,如果我们有一种手段,能够把猪牛羊鸡鸭鱼也做成易吸收的状态,那么它们对人体的功效和阿胶燕窝就是一样的了。高温高压长时间炖能不能让普通肉变得和阿胶燕窝一样易吸收呢?我不知道,如果我是学医的,我一定做这种试验。古人没有高温高压等等手段,他们靠经验的不断积累,发现了燕窝阿胶是好东西,这个结论,我是承认的;但是,如果你非说“这是博大精深的文化西方蛮夷的科学根本解释不了”,那么我就只能对你说,你可以继续抱着阿胶燕窝不放,我这个码农就坐看西方科学家把普通的肉做到更易吸收同时廉价然后最后打败你的阿胶燕窝。现在我们有蛋白粉,我很想知道蛋白粉和阿胶燕窝哪个更容易吸收……

人参为什么也被中国古人视为补品?目前我还没想明白。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非学医人的思考过程。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中医名词,其实比较准确地描述了现象,但我的整个思考过程和得出解决方案,全部是科学给我的指导,和中医没任何关系。如果我要是学医的,我肯定要针对我的这个方案,做进一步的研究:消化系统消耗的水分为什么不能直接靠饮水补充而运动消耗的水分则可以。


注:我上面说的这些思考,不一定是对的,但是,我所使用的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态度,一定是没错的。


最近,我还了解到以下事情:

1)无菌性炎症。我才知道,原来炎症,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没有细菌、只靠物理化学的方法,比如低温,一样可以引起人体出现炎症现象。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温度低人就会嗓子疼就会感冒,这个因果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十多年了……现在,我想,假如我现在改行学医,无菌性炎症应该是我的一个研究方向吧;

2)朋友刚生了孩子,孩子有一点湿疹,我又想起了中医的理论,但我朋友说,这是因为,婴儿皮肤薄,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所以不能很好地保持水分,湿疹其实不是体内水多而是人体在丢失水分,因此要用一些膏子涂抹一下,帮助身体保持水分。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中医以前告诉过我,湿疹不能用热水洗,越洗越严重。现在看来,中医没有说错,热水会洗掉皮肤表层的油脂和角质层,这样皮肤更容易失水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是被西方文化洗脑了所以我只能以西方人的角度去看中医,这样就理解不了中医;还有人说什么1g姜可以驱多少单位的寒气没法统计。

对此我只能说,只要中医不是60亿人60亿种治疗方案,就说明中医有规律,有规律的东西,就一定可以统计;可以统计的东西,就一定可以被划到科学的范畴内。如果说中医不能统计,那么就说明中医没有规律。没有规律的东西,人类不可能掌握(请去看我上面的那段伪代码)。

你问,1g姜能驱赶多少单位的寒气?即使我没学过医学,我都可以先做第一轮统计:

设“寒气没有被驱赶”为0、“寒气被驱赶”为1。然后,我就可以设置一个唯一的变量:生姜的摄入量,而后找不同摄入量的生姜与0和1之间的关系。这个搞定了,就可以找出生姜和驱赶寒气之间确实是有直接的逻辑关联性的,如果没有(不论摄入多少生姜,结果都是0),那后面的事情就不用做了,因为我们已经得出了最终结论:生姜不能驱寒气。

基于生姜可以驱寒气的前提下,接下来还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继续统计:驱寒天数和生姜的其他变量。驱寒天数可以作为寒气的单位:1天的寒气、2天的寒气……其他变量,如生姜的生长天数、生长地域等等。最后,0和1这两个值的中间就会被逐渐细化出0.1、0.2……到此,你就可以给出寒气单位的定义了,比如,一个成年人摄入1gXX产地的生长了XX天数的生姜后1天内被驱赶走的寒气的量叫1hq。有人此时肯定会问:每个人受寒程度不同、体质也不同,“一个成年人”明显太宽泛了。是的,完全正确,这就需要你去继续研究和统计啊……否则国家花钱养你们研究人员干什么?

由此,我就可以建立一个生姜与寒气的数学模型。这,就是统计;这,就是科学。我相信,任何一个有中学理科水平的人,都能看明白我的这个例子,因为这就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你可以说,做这样的统计很难,但你不能说没法统计。如果真没法统计,你凭什么说它“有用”?你要明白,只要你对一种方案,使用了“有用”这个词来描述它,其实你就已经完成了一次最简单的01式统计只不过这个统计反应出的结果可能是错的可能是因为你统计的时候没考虑周全比如安慰剂效应的干扰等。

围棋每个子的价值,很难量化很难统计因为变数太多以至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发明不出会下围棋的机器,是吧?但是今天我们有了alphago。为什么?就是因为围棋是难统计不是不能统计,如果它真的不能统计,那这个东西就是没规律的,没规律的东西,人类是不可能学会的。

我们的中医神人们,搞过什么中药注射剂。西药的一支注射剂里的有效成分,最多两三种,而我们的一支中药注射剂里的有效成分,可以达到四五十种……这些有效成分组合起来会怎么样?根本没搞清楚因为人家中医说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科学解释不了不接受统计……真觉得生命是儿戏吗?为啥大医院现在都不用中药注射剂了?大哥,真的会死人的啊……

还有一些号称中药制品无副作用的外用药膏也很神奇,药膏里偷偷加西药有效成分但说明书上不写,简直就和直接给患者下毒没什么区别。我并不是在夸张。很多皮肤病,是不能用西药药膏的,因为西药药膏里有激素,很多皮肤病如果长期使用激素,会让病情加重且更加难以痊愈。西医给患者开西药药膏时都会说清楚,这个药只能用一个疗程,下次要再用需要等一段时间。而我们的中药呢?偷偷在里面加西药药膏成分,患者不知道而中医医生又不告知患者(不知道是医生也不知道还是医生相信这种药膏真的没副作用),直接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这种例子太多了,我一个朋友患有慢性皮肤病,他就这样被中医坑过,导致他皮肤病加重,从此变成无脑中医黑。


我没什么崇高的精神或者高大上的目的,我只希望,中医能去伪存真、真正为我们服务。

诊脉验孕、喝尿治病这些东西,能扔就赶紧扔了吧……留着这些东西,都是祸害。


我真不是什么西医粉,如果你非说我是西医粉,那我粉的也只是”西医知道并且承认自己不足的地方”的这种态度,中医什么时候也有这种态度了,我一样粉中医。据我所知,西医已经开始研究“差异化治疗方案”了,即,同一种病,不同的人,不同的治疗方案,这种研究好像刚开始没多久吧,但是已经深入到基因层面了。中医说人和人的体质不同所以用药不同,是的,没错,西医也认可,所以人家发展了,中医呢?抱歉我确实不知道你这些年发展出了什么成果……


中医有用,我没想黑它,我黑的,是那些自诩超脱了科学的存在的态度和打死不承认自己有不足、不允许别人提出质疑的说辞。


理性,是进步的前提;质疑精神,是理性的第一要素。


上文是他的言论,大家可以在下面评论下,我这里不发表内容了,免得过于主观。

关注作者,中域中医师承中心是弘扬中医,发扬中医的集中地,欢迎大家关注,回复【师承】二字,给大家赠送师承的内容以及各省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