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三十而立?我劝你成熟(上)

本文共2140字,阅读需要7分钟。

时常冷峻鉴书,偶尔热忱论事。大家好,我是鉴书君。

今天鉴书君给大家带来的,是来自美国心理医师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豆瓣评分8.6的心理学畅销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我~的~天!好不容易打算看点正经文章,你居然带我读鸡汤?

先别急着走,这本书即使是鸡汤,那也是一锅加了中药的鸡汤。

味道虽苦,读后大补。

这不是一本能轻松读完的书,甚至读着读着,就会刺到你内心的创伤。

翻开这本书,意味着你的心智迈入了一场走向成熟的旅程;合上这本书,嗯,你会忍不住再次翻开。

废话不多说,先来聊聊作者。

作者M·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长期从事临床心理治疗,被美国人民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在接触治疗了成千上万名被精神疾患困扰的病人之后,让他终究总结出了一条通向心智成熟的路。

走在心智成熟的路上,必然是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你原本建立的看似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将会面临一次次崩塌重建。

但走在这条路上,绝不是孤独的,当你抬头仰望,已有千万名敢于直面生活的勇士走在你的前方。

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将全书架构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规矩”、“爱”、“成长与信仰”、“恩典”。

第一部分:规矩

在第一部分“规矩”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

苦海无涯,苦难不断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这岂不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

相信许多人都像鉴书君一样,在接二连三的残酷打击面前,对人生发出过质疑:生活不本该是美好的吗?

不,并不是。如果这块多数人奉若圭臬的世界观底层基石,其实只是人们一心向往的美好愿望。

如果生活的底色从不是美好的。

这不是悲观主义,而是试着换个角度看问题。

如果生活本是苦难构成,那些偶发的、令人感动的美好瞬间,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在指出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之后,针对人类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提出了四条“规矩“(discipline)。

这四条规矩分别是: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就拿“先苦后甜”来说,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上的“延迟享受”。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计其数,总体而言,得出的结论就是:

懂得并愿意先吃苦、再享乐的人,往往能够将工作和生活,安排得比常人更好,成为某一领域佼佼者的可能性也更高。

从酗酒军官到财务专家,作者结合过往的患者案例,将四条“规矩”对于心智成熟的重要性娓娓道来,发人深省。

深刻独到的见解中,偶尔穿插像“移情”、“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者”这样的心理学知识,更是提高了这一部分的可读性。

第二部分:爱

第二部分,名字有点俗,叫“爱”。

这一部分的结构脉络大致如下:

作者首先以自己的理解,重新定义“爱”;接下来,作者又举出被常人误解为“爱”的感情和行为;最后,通过真实的心理治疗案例,说明应当如何智慧地去“爱”别人。

你觉得什么是爱?是情人之间的耳鬓厮磨,还是无微不至的亲情关怀?

至少在一个受过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心理医师看来,这些广义上的爱都未免肤浅。

坠入情网不过是荷尔蒙的正常反应,父母的关怀可能源自树立权威的潜意识想法,就连养只宠物,都是对依赖性的误读。

那么什么是爱?

帮助对方心智成长的意愿,还要加上付出切实的行动。

父母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入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这是不是爱?

根据作者的说法,如果家长的初心是为了弥补自身童年的缺憾,或是为了显示家庭的社会地位与涵养,而不是遵从孩子的兴趣意愿,那就算不得爱。

如果一个女人对你频繁抱怨他的丈夫,宣称爱他,却不愿意为他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这是不是爱?

根据作者的说法,在多数情况下,这也不是。爱并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没有行动的爱都是耍流氓。

古语有云: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读至此处,鉴书君不由释卷长叹。太阳底下无新事,阳明老先生,您“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在大洋彼岸的另一头,也是有知音的。

原来,爱的关键,就在于知行合一地帮助别人心智成熟。

关于亲情之爱,作者以一个牧师的案例作为主要论据。

这个没有提及名字的牧师,对于孩子与妻子过分宠爱,所有事宜一手包办。究其原因,实际是牧师对自己童年缺失的补偿。

在亲历过一个品行恶劣的父亲后,他期望自己做一个全能的好爸爸。但是大包大揽所造成的后果却是造成两个儿子纷纷辍学,妻子也变得抑郁。

真是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典范。

对于男女之爱,作者在“爱与独立”这一小节中,对婚姻观的论述就颇为精彩。

他将丈夫婚后的心理比作极端资本主义人生观,拿妻子婚后的心理对照极端封建主义人生观,形象生动,蕴含哲理。

鉴书君已将部分摘抄放入文末的读书笔记,需要的读者可以自行下载。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一章中,用足足七页的篇幅,记述了心理治疗是如何改变性冷淡的雷切尔女士。

对心理分析感兴趣的读者,或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此强烈建议阅读。

最后,在第二部分的结尾处,作者认为现代科学对于“爱”的研究不足,转而求助于宗教领域,希望获得启发。这也是将第三部分名为“成长与信仰”的原因所在。

由于篇幅原因,今天的导读就到这里,本文余下的内容将在下一篇和大家见面。

各位感兴趣的读者老爷们也可以去读读原著,相信会有不少收获。

时常冷峻鉴书,偶尔热忱论事。我是鉴书君,我们下一篇见。

轻点关注,永不迷路。

附:读书笔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