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要确保实现“三有”

陈虹 万立敏 秦立建

中央提出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意味着常住人口可以在居住地落户,这将大幅度提高市民化率。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为契机,解决农民进城面临的就业难、房价高、子女教育差等问题,加快市民化,必将事半功倍。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要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此要求有利于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民工为了养家糊口进入城市打拼,对经济社会特别是迁入地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然而,即使他们已经适应了城市的工作生活,想要定居却并不容易。就业难、房价高、子女教育差等种种问题都让他们感到头疼。一些农民工游离于城市的边缘,表现出“半城市化”“虚城市化”的特征。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严重打击农民工落户信心,阻碍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而且势必不利于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因此,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疫后高质量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要确保农民工进城有活干。农民工想要在城市站住脚,前提条件就是要在城市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农民工把家从乡村迁往城镇的底气。然而,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出现了劳动力剩余。当前,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9亿人,其中外出务工1.7亿人,这些庞大数字背后伴随的是农民工就业难度的加大。此外,科技日益创新也使得机器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宽,开始和工人争抢工作岗位,一些手工活由机器替代,进一步挤压了农民工的就业空间。总体来看,农民工技能水平偏低,广泛分布于制造、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行业,就业稳定性较差且流动性大,很难融入城镇。对此,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农民工与用工企业精准对接。针对农民工集中行业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如今,农民工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技能促就业、以公共服务促进融入城市的阶段。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技能缺乏、就业不稳定问题必须解决,正所谓一技在手,全盘皆活。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要确保农民工进城有房住。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他们中大多数进城的目的,就是挣钱、攒钱,然后回农村盖房子。他们只把自己当作城市的过客。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接受了完整的义务教育,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更倾向于在城市买房定居。然而,囿于城市高额房价,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城镇中没有落脚点,只能租房。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居住在地下室、员工宿舍和城郊小产权房等易引发卫生、安全等问题的地方,也存在着家庭离散的情况。要大力发展廉租房,以安居房建设为抓手,针对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市民,每年兴建一定数量的安居房,如此,既能帮助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又能促进经济疫后复苏。要促进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解决各类“留守”问题,促进家庭团聚。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要确保农民工子女有学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道出了众多农民工父母的心声,他们觉得读书也许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却是眼前最好的出路。眼下,许多农村孩子不得不跟着农民工父母到城市生活。然而,城市教育也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他们想进城里的公立学校并不容易。近年来,通过诸如“以公办学校为主”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等措施,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他们仍然难以和城市儿童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事实上,流入地需要解决的是提供基本的义务教育,这就强调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加转移支付力度,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制定合理的入学标准,对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加强监管和支持,保证教学质量;要特别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注重在校管理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提升农民工子女的融入感。

中央提出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意味着常住人口可以在居住地落户,这将大幅度提高市民化率。尽管目前主要放开二线以下城市的户籍限制,但是在长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户籍办理手续将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城市群户籍制度一体化的实现。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为契机,解决农民进城面临的就业难、房价高、子女教育差等问题,加快市民化,必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