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線城市財務自由門檻是2.9億,普通人還有機會嗎?

前幾天一個扎心的訊息火到不行,#中國一線城市財務自由門檻2.9億#想起王健林曾刷屏網絡的一個億小目標,只能說首富還是實在,不忽悠人...

看完這個噩夢般的數據了,錢袋君只想對大家說,這個數據還是胡潤17年1月出的,現在的話,應該早就超過3億了吧。

根據胡潤研究表明,如果你生活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實現財務自由需要2.9億元人民幣。如果你有幸只生活在二線城市,比如杭州、南京、成都之類的城市,那標準可以降一降,但對不起,也需要有1.7億元人民幣。

2.9億、1.7億是什麼概念?譬如一位年薪20萬的白領,工作一百年也才2000萬,意味著這輩子都無法實現財務自由。

突然想起網上流傳的一位日本網友的感嘆:關於錢和年輕人的關係。

我覺得:“年輕的時候沒錢,多吃點苦,以後的人生才能奮發”這種話完全是扯淡。年輕的時候有錢,拿著錢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下來,無論是見識、經驗、處理事情的能力都要高出一大截,這樣的人生比起前者強太多了。

以上這些話,就是簡單粗暴的告訴我們:有錢才好談自由!

有個富二代曾有過這樣的煩惱:“你們只看到了我生活的光鮮,卻看不到我揹負的一切。我開好車,住豪宅,貌似一日三餐吃著最高貴的食物,其實呢?油炸不能吃,冰淇淋不能吃,特麼吃不到冰淇淋的人生,還有什麼意思?如果讓我選,我寧願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

小兄弟,要不你站出來試試,保不齊有人會揍你。

為什麼我們常常羨慕別人的生活,渴望別人的自由,好像我們想要過的生活都發生在別人身上一樣?

王爾德說:世界上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種是得到。

每個人對自由的定義不同,你處在不同的財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財務需求,所以,按照消費等級來看,財務可以說是永遠不可能自由的,因為有錢隨便花的狀態太容易得到也太容易失去了。打個比方,很多老闆負債累累照樣花錢大手大腳,資金鍊一個不留神就會斷掉,你說這能算財務自由嗎?

那什麼才能算是真正的財務自由?

一、不必為錢工作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為了“討生活,即為個人或家庭,為供房供車,為維持一個體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

工作一旦停止,則“體面生活”會變得“不體面”。

而除了工資收入外,有被動收入的淨現金流入也是達到財務自由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即保證不工作的時候也有淨現金流入,也就是說,你擁有可以不勞而獲的資格。

通過增加主動收入,努力讓“被動收入”大於生活所需,自然就不必因為生計問題,而拼死工作了。

二、可以為了興趣而工作

財務自由是一種資產積累,來源於你過去積累的存量財富有多大,離不開持續盈利的能力,同時更關鍵的是——你的物質慾望有多大。

物質慾望越強,則需要更強大的資本去支撐,工作上的積極性和興趣點也就來了。興趣發現價值,很多通過創業而成功的企業家,最初就是從“做感興趣的事”開始的。

比爾·蓋茨、馬化騰、當初的創業都是從興趣開始的。最初他們也不知道會獲得這麼大的一筆財富,金錢和財富只是他們為興趣工作的一個意外收穫,只不過這個收穫有點大。

當然啦,或許我們在當下的狀態中,不能像他們一樣實現心中的期待,那我們就要學會降低心裡預期,一樣可以增加你的幸福度和自由感。

不過,就算再怎麼降低心裡預期,財務自由也不是嘴上喊來的,它需要你為之付出遠超常人的努力。

或許2.9億的財務自由離我們普通人還有點遠,但經濟獨立,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儘早開始理財規劃肯定是不會錯的!

理財都是起步階段最難熬,本金少收益又低,似乎看不出多少光明的“錢”景。

但千萬不要放棄,複利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堅持,你的資產也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的。

來雲錢袋,時刻把握好屬於自己的人生選擇權,合理配置資產,早日實現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