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暴动,法国家庭暴力上升,疫情下,人们为何“喜欢”暴力?

新冠疫情以来,我国涉疫情防控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不仅我国,欧美等国的暴力事件也不断上升。

美国人民试图购买枪支“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受劫掠。美国一些城市家庭暴力案件也激增。与2019年同期相比,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在2020年3月12日至23日之间的家庭暴力被捕人数增加了27%。


法国内政部长亦表示,自3月17日全国范围封锁开始以来,巴黎警方接到的家庭暴力报告上升了36%,法国其他地区上升了32%。


还有新冠肺炎死亡率最高的意大利,也有4所监狱囚犯因对该国控制新冠病毒疫情的新规定表示不满,发生暴动事件,导致1名囚犯死亡,另有多人受伤。

所有的数据无不表明,疫情之下,人们不但出现了焦虑、恐慌,还出现了愤怒情绪,导致产生暴力行为。

根据心理学上“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的风险和人人自危的压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

什么是“挫折—攻击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米勒1939年在《挫折与侵犯》书中首次提出“挫折—攻击理论”。该理论假定,人类在遇到挫折时具有作出攻击反应的天赋倾向,并认为个体遭遇挫折后,其目标不能实现,动机得不到满足,必将引起个体对挫折源的外显的或内隐的攻击,而且认为攻击总是由挫折引起的。他认为挫折可导致侵犯,但也可导致其他行为后果,攻击或侵犯只是挫折引起的一种主要反应。

伯科威茨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既定的情境中无法获得他想获得的东西,及其最主要的信念、观点和态度受到挑战时,才会有挫折感。挫折的水平和兴奋的强度受制于寻找目标行为的强度、干扰的范围以及受干扰的指向性行为目标的数目。

该理论提出后,被犯罪心理学用于解释犯罪的原因。认为许多犯罪行为是由于犯罪人遭受某种挫折后产生的攻击行为。而且认为经济、职业和教育方面的地位低下,智力低下,青春期容貌和身材的缺陷,私生子,离婚等这些情况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

这次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一些经济、职业和教育方面的地位低下的人们因对新冠病毒一知半解,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发展成恐慌,再加上疫情无法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导致无法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这类人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出现攻击行为。

那人们该如何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又不会对自己以及别人造成心灵以及肉体上的伤害呢?

心理医生建议:

(1)向自己信任的亲朋好友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吐自己内心的不快。

(2)选择一样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并坚持下来。因为运动可以产生多巴胺,让人心情愉悦起来。

(3)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劳作中,如织毛衣、种花等等;劳作之余,能给人一种获得感、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投入劳作的过程中,能让自己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让自己跟各种烦恼有效的隔离起来,达到暂时的身心放松。

(4)听一些节奏比较欢快、励志的音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紧张、压抑的情绪。

(5)适度的游戏,不仅能让人能在游戏中达到“忘我”的境界,而且还可以通过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让自己暂时变得“强大”、“无敌”,从而起到一定的舒缓情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