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假鱼汤”成就一代名臣,禹州十三碗美食有来头!(二)

在“禹州十三碗”地方餐饮名菜中,第二道菜叫“假鱼汤”,这道菜是用豆腐做成小鱼形状,然后加佐料香菜冲汤而成,味道非常鲜美,既有鱼的味道,又松软可口,有“福如东海,连年有余”之意。酒席上来一碗“假鱼汤”,那种惬意的感觉真的无以言表。

说起“假鱼汤”,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呢。明朝正统年间,有一年天气大旱,庄稼枯死。这天夜里,在禹州西部某山村,一户村民家的油灯忽明忽暗,一对老夫妇在如豆的油灯下,面对着骨瘦如柴的病儿,真是心急如焚,欲哭无泪。

雷雨之夜

正当老两口长吁短叹之时,远远地竟传来隐隐的雷声,话不及时,一场大雨倾盆而下,夹杂着电闪雷鸣,把这偏僻的小山村映的如同白昼。老两口那个激动啊,因为有这场及时雨,庄稼的收成就有了指望,儿子 的病体也有望康复。

老两口打开屋门,兴奋地望着雷雨中的山野。忽然,借着闪电的亮光,老人看到不远处有个少年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老两口吓坏了,赶紧踩着泥泞把这个少年抬到屋里。少年已经昏死过去,老人把少年抬到床上,擦干身体,一摸额头,热的烫手,原来少年身体虚弱,再被大雨一淋,受了风寒,竟晕了过去。

假鱼汤原材是豆腐

少年在昏厥中不停地呓语:饿、饿。这老两口是淳朴的善良人,刚好就在当天,有个亲戚来看望生病的儿子,掂了2斤豆腐,本想着这几天为儿子补补身子,但看到这个瑟瑟发抖的少年,老两口慈悲心起,两人一合计,给这个少年做碗豆腐汤吧,救人要紧。

说做就做,老两口为了使豆腐吃起来可口,就把豆腐用筷子夹成小鱼的样子,然后过一下油,之后再用家里仅有的几样佐料做成鲜汤,把豆腐鱼下进去,还别说,豆腐鱼在汤里若隐若现,还真像一群小鱼在水里游弋。

假鱼汤

汤做好了,老两口把这位少年从床上扶起来,像父母那样哄着他:来来 ,好吃的来了,吃两口,喝两口。就这样,少年很快清醒过来,看到两位救命恩人,不禁泪如泉涌,非要下床给老人叩头谢恩,被老人强行按住。

原来,这位少年住在几十里外的钧州城(禹州),由于家境贫寒,上不起私塾,就四处走动求学,这天,他正是去拜访一位学问很深的老秀才,不想在返家途中突遇暴雨,他看到不远处村子里有灯光,就想赶过去避一下雨,不想还没走到门口就晕了过去……

马文升

后来,由于这位少年勤奋好学,登进士第,再后来一路飙升,竟官至吏部尚书。他做官后,念念不忘当年老人的救命之恩,派人去找老人,不想老人已经作古多年,他遗憾之余,命对老人的后人施以锦衣玉食,好生安排,不得怠慢。

再后来,这位少年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名臣,历仕五十六年,辅佐各朝天子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居乐业,后人有“五朝元老”之称,卒年八十五岁。他,就是禹州人氏马文升,他的一生正应了“福如东海,连年有余”之说,不过,这“连年有余”应的可不是他本人,而是天下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