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方艺术史》:引领大众提高审美和文化修养的“葵花宝典”

<code>我们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


——意公子/<code>

我很庆幸在疫情阴影的笼罩下,可以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遨游,丰富内心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有个词形容的很贴切——以“读”攻毒。

但是普通人要想进入艺术的殿堂还真不是简单的事儿,因为艺术的门槛很高,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了解的普罗大众面对高雅艺术往往难以望其项背。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大众艺术普及,意公子就是其中一位。潇涵,人送外号“意公子”,是当下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创始人,她用8年的时间用让人听得懂的话,讲新奇有趣的艺术故事。

《大话西方艺术史》就是意公子专门为大众打造的提高我们审美艺术修养的“葵花宝典”。

《大话西方艺术史封面》

细腻平实的解读

不同于枯燥无味的艺术史教科书,意公子创造性的从大众感兴趣的角度来解读艺术史上的经典杰作,不是简单的带我们浮光掠影般了解一次这些人类艺术瑰宝,而是带我们掌握欣赏名画的正确方式。

我一直对西方神秘的宗教文化艺术感兴趣,但是苦于不了解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觉得宗教艺术都是冷冰冰的,每当看到西方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都有一种距离感。

意公子在这本书里解决了我的烦恼,他用艺术家乔托的《哀悼基督》为例,细腻的解读了画作每一部分传达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来看,结合他对当时背景的分析,即使不是专业人士的我们也可以初步领略宗教艺术的美。

《哀悼基督》解读

风趣幽默的语言

意公子给书里每一个章节都取了一个有趣的标题,比如介绍以画圣母像著称的拉斐尔,标题为“你才是妈宝男呢,哼!”,介绍丢勒的时候用他名字的谐音取标题“丢了?谁丢了?”,介绍高更的时候用“不跑一点,我怕甩不掉凡·高......”等等。

这些有趣的标题充分调动起了读者好奇心,让人想翻开书页看看里面究竟讲了些啥。读过才知道意公子取的这些幽默的标题与高大上的西方艺术毫无违和感。

在介绍“史上最牛左撇子”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时,介绍西方修道院墙上的壁画时用普通人能够接受风趣幽默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后的晚餐》解读

“当时意大利不少修道院都喜欢在食堂的墙壁上画上一幅《最后的晚餐》,你可以想象一下,修道士一边吃饭,一边看着就要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那一定是吃着吃着就唰唰往下掉眼泪。这种忆苦思甜的思想教育实在是稳准狠。”

贴近大众的生活化的语言,为读者揭开了高雅艺术神秘的外衣,推动了艺术大众化传播,艺术毕竟来源于生活,用生活化的语言来介绍艺术也算是回归到艺术本源。

艺术要传承和发展仅靠少数的艺术家和艺术院校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才是艺术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贴近大众的选材

意公子选取了西方最具代表性的40位艺术大师,在介绍他们作品的同时,揭秘了他们与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独特的人生故事,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他们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意公子选取了20个艺术流派,把各位艺术大师放到他所属的时代和艺术流派中,让读者完整了解了西方艺术风格的流变之路。

意公子在后记中说道“我们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再去感受博物馆的艺术作品时,便不用以一张白纸模样去面对作品做“傻瓜式艺术体验”,再也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艺术殿堂做无聊枯燥、走马观花的游荡了。

罗浮宫博物馆内院

结语

《大话西方艺术史》给我们提供了最经典的艺术作品来补充营养,用细腻平实的语言提供给我们精彩准确的解读,让我们迅速成长起来,从艺术小白到初入艺术殿堂的大门,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