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用水的源头

童年的时光,是在一个十分缺水的地方度过的。那时镇子还叫“区”,枣阳县,太平区。那是整个镇子上的人吃水,都要到一个离镇子几里外的“东井”去挑水,或者用水车拉水。因为爸妈都在区委工作,我们住在区院里,被别人称作“吃商品粮”或骂作“吃饲料食的”。爸妈的工作就是长年下乡住队。保姆和我们几个孩子也没起火做饭,就在区院里吃食堂的大锅饭。食堂请了5、6个炊事员。有一辆拉水车。每天下午,炊事员叔叔都要到“东井”去拉水。那时学校正开展“学雷锋运动”,所以每天一放学,我就跑去帮拉水的叔叔推车子。

“东井”是一口轱辘井。高高的井架,粗粗的井绳,被无数双手磨得发亮的铁柄,用桐油漆过的大木桶。每天,井台上都有许多人排着队等着打水。在轱辘的轰鸣声中,跳进水里的木桶随着绳子的左右摆,灌满了水。打水的人一下一下吃力地转动着轱辘的铁柄,缓缓地把水桶提到井面,然后用力提起,倒进水车。记不清一水车要倒多少桶水了。要是赶上刮风下雨,特别是下雪的日子,拉水就更不容易了。拉水的路上结了冰,水车在路上碾轧着冰,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脚下滑溜溜的,井台上更是滑滑的。拉一车水不知要费多大的劲,冒多大的险!

炊事员叔叔把水拉回去后,倒进食堂内一口特别大的水缸里。区院内的住户要用水,就用盆子舀回家。如果要用开水,在办公室旁边有一座火炉子,一天到晚烧着开水。

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在中午的时候到办公室旁边的火炉上等着灌两瓶开水,再从食堂端一盆凉水,供一家人洗漱。因常帮叔叔们拉水,有时多端两盆水,叔叔们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由于用水不方便,洗澡、洗头都是好长时间一次。因此,头上长满了小虱子。每次母亲下乡回来,就会把我拉过来,躺在她怀里,用小篦子,篦着我头上的虱子、虮子。有时头发扯疼了,我就喊叫。这时,母亲就轻轻地哼着歌,哄着继续篦。哦,现在的孩子们可曾听过、见过虱子、虮子、篦子?我根本记不清多长时间才能洗一次澡。有一年夏天,我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到堰塘里洗澡,被人用石块打破了眉头。回家后妈妈罚我下跪,让我不再下堰洗澡,此后我就再也没有下过堰塘。

其实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区领导也想了很多办法,做了许多工作。在区委会的后院里挖了一口十几丈深的井。可是井里的水不多,还是苦的。我们好像从来没吃过那口井里的水。就在那口井里,曾经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一天,我的大弟弟不知怎么弄的,双手抓住轱辘的铁柄,把自己小小的身子吊在井里。当时只有住在院子里的马叔叔看到弟弟吊在井口,非常担心。他机智地悄悄地靠近井口,慢慢地伸出手,一把抓住弟弟的胳膊,然后用力地把弟弟拽出井面。最后,找到我的爸妈,把事情告诉了他们,大家听了十分后怕。再后来,那口井就被封住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炊事员叔叔们仍然继续去“东井”拉水。我们继续往家里端水。因为知道拉水的不易,越发地节约用水。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的太平镇早已用上了自来水,我们也住进了城里,用上了自来水。可我还是舍不得用水,还是把洗衣服、洗菜的水存起来冲厕所、浇花。看到单位水管没关好,哗哗地流水,就会心痛,然后立马跑去关上。

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这种习惯是舍不得,还是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