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难了”!找新加坡政府部门得“跑断腿”

世界上大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政务区,集中了几乎最重要、最核心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北京的东西城,就有中南海、教育部、外交部等。



但新加坡的中央行政区却有“别样的风景”,随手搜几个大家常去的政府部门,发现“星罗棋布”没有章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丝毫没有“抱团”迹象……

如今很疏散

甚至从看似跟“政务区”沾点边的“政府大厦”地铁站出来,周围都是一栋栋的写字楼、酒店和商场!

新加坡知名商场莱佛士购物中心就在政府大厦地铁站上方,旁边还有瑞士酒店和费尔蒙酒店。



曾经很密集

在英国殖民地时代和新加坡独立初期,政府部门非常集中,尤其是在“政府大厦”一带。建国初期,新加坡总理公署、国家发展部、文化部,全部都在政府大厦里办公。



政府大厦门前升国旗

不过现在我们见到的政府大厦,已经和旁边的最高法院在2015年合并,变成新加坡美术馆了。

曾经的旧国会大厦建于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政府建筑物,现在它已经变成了艺术之家。

沿着新加坡河畔走,还能看到曾经的邮政总局,现在变成了浮尔顿酒店。桥对面也有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最初是作为法院之用,后来改为英国殖民政府办公大楼,之后还先后被设为移民厅办事处、新加坡造币厂,生死注册局也设在这里。

现在,这里是亚洲文明博物馆。

大师擘划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1991年主编的《概念规划》,把原本以中央商务区为中心的“环形加带状发展模式”,修订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强调分散土地用途,政府部门也被分散至不同地方。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

更关键的是,市中心租金很高,政府不可能承担过于高昂的成本。再加上政府部门下班早,没了人潮市中心就变得冷清,而且容易掉商业空间。

反而是零售、法律、金融等相关行业,更愿意负担高租金,也会把市中心盘活。

如果政府部门继续集中在市中心,我们也许就不会看到今天身为全球五大金融中心之一的新加坡中央商业区了。也可能不会看到新加坡河畔,发展成今天这样繁华、热闹的旅游胜地。

当然,还是有一些政府部门留在了市中心地带,如总统府、总理公署、高等法院、新国会大厦等,但比原来已经分散很多了。

还有一些政府部门虽然留在了中央地带,但功能却变了。曾经的警察局,现在变成了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成为游客们的打卡之地。

“去中心化”

刘太格曾提出“城市家族”理念,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整体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将城市功能高度集中或分散,而是应该将功能分级,服务于不同的区域,提高运营效率。

比如,新加坡一共有29个选区,每个选区都有一个群众联络所,每周都有议员接见选民活动。如果需要找政府,有时根本不用去相关部门,在社区内就能解决。

新加坡在全岛各处建设新镇,从市中心向外扩张,每处新镇都设有住宅、中小学、初级学院、巴士转换站、地铁、综合诊疗所、商场,通常还有轻工业区,尽可能让居民就近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

“电子政府”

新加坡大力推进“电子政府”,大部分业务都可以在政府网站上办理,减少了人们跑政府部门办事的成本。很多人对2017年底上网提交PR(永久居民)申请的变革记忆犹新。现在,再也不用拎着厚厚的文件,三番五次跑去移民局大楼了!

“电子政府”还在不断完善中,大家可以通过政府密码SingPass应用程序内的MyInfo,查询公积金存款,护照过期日、车牌号码等,甚至可以通过MyInfo来申请银行信用卡!

现在在新加坡的政府大厦已经无法找到政府了,因为新加坡政府早已化有形于无形、早已“无处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