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足球一直存在的致命缺陷,就是他们的更衣室问题

致命缺陷

球迷都知道荷兰队的 “三剑客"↓那是荷兰队巅峰时期的三个杰出代表:古利特、范巴斯滕和里杰卡尔德,他们代表了荷兰足球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但是,有人知道荷兰队的“三棍客”吗?

罗本的铁棍、范佩西的木棍和亨特拉尔的电棍,被称为“三棍客”。这三条棍子放在哪里?更衣室。拿来何用?打架!于着这可不是笔者随意编排荷兰队,而是荷兰队长范博梅尔亲口说的。在接受荷兰记者采访时,前荷兰队队长范博梅尔炮轰了罗本和范佩西等人,称他们是荷兰队更衣室的毒瘤。范博梅尔抱怨说:“ 如果你作为球队队长,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种荣誉,你可以带领球队不断前进,你就是球队领袖。但是我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球队有太多超级球星,他们踢球都是以自我为主,更衣室里经常发生矛盾。一开始我还试着去阻止,后来他们直接叫我闭嘴。我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就是队长。”

据范博梅尔透露,荷兰队的更衣室更像个打架斗殴的场所。那些平日里衣冠楚楚、球场上威风八面、球迷面前像个绅士的球星们,在更衣室里的言行却更像街头流氓。“ 三棍客”作为球队的大佬,经常是混战的主角。一棍子下去,打得队友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是家常便饭。

纵观足球史,更衣室风波几乎无处不在,争吵打架也不足为奇,但用棍子打人就不多见了。都是队友,有这么大的仇恨吗?尽管荷兰队的战绩是“千年老二”, 但有一项指标肯定是世界第一,那就是不团结。喜欢或不喜欢他们的人,在谈起荷兰队时都会提到一个词,那就是内讧。

这个词仿佛鬼魅一般:如影随形地附在荷兰队身上,从他们在足球舞台上崭露头角开始,直到现在都挥之不去。无数论者在谈到这一奇特现象时都指出,荷兰队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崩盘,这和他们的内讧有关。越是碰到强硬的对手,荷兰人就越容易争论、吵架乃至反目成仇,并在球场上肆意胡来,自毁长城。形成这种特性的根源,既有历史文化原因,也有现实的利益因素。种种原因纠缠在一起,形成了足球史上独一无二的“荷兰内讧”现象。

从历史文化因素看,荷兰人尽管自诩“血管里流着日耳曼血液”但他们和德国人刻板、服从、守纪律的民族精神完全不同。作为有悠久商业和航海历史传统的民族,他们崇尚自由,个性散漫,无拘无束甚至目无尊者。同时,作为热爱哲学思考的民族,每个荷兰人都善于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并敢于藐视和挑战权威。

而球队的权威,当然是主教练,所以在荷兰队当教练是非常不容易的,很难完全掌控球队,甚至会被球员摆布。历史上,除了威望极高的米歇尔斯外,其他所有执教荷兰队的名帅最后都是落荒而走。1990年世界杯时,全体荷兰队员在“三剑客”的号召下罢免了主教练,自行选举克鲁伊夫为主教练。但和克鲁伊夫有矛盾的荷兰足协却给他们派来了本哈克,这直接导致1988年的新科欧洲冠军荷兰队瞬间崩盘。

随队采访的荷兰电视记者基斯.扬斯马后来回忆说:“那根本就不是一支球队,每个球员都感觉自己是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意,有太多的意见,太多的山头。因现实的利益而引发的矛盾,其实是从俱乐部来的。荷兰国家队的球员主要来自国内三强俱乐部一阿贾克斯队、埃因霍温队和费耶诺德队,而海外球员也基本都从这三支球队中走出。三队不仅在国内联赛明争暗斗,甚至到了国家队也继续争斗不休。

1974年,如日中天的荷兰队用全攻全守打法震惊了世界。但这支队伍还是白璧有瑕,球队被阿费克斯队和费耶诺德队的球员控制,导致来自埃因霍温队的门神杨.范贝弗伦和天才前锋威利.范德库伊伦落选国家队。1978年,内证达到了顶点。克鲁伊夫因与荷兰足协不合,退出了国家队,因而荷兰队在最后的决赛中功亏一篑,所有“橙迷”都扼腕叹息,而克鲁伊夫却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1990 年的世界杯更是搞笑,除逼宫主帅外,古利特、范巴斯滕和里杰卡尔德三个大佬,每人手下一帮小兄弟,仿佛存在三支荷兰队。1994 年,古利特因和主教练艾德沃卡特的冲突,怒而退出国家队。

2002年世界杯的预选赛上,矛盾激化到了顶点。除三大俱乐部之间的矛盾外,以戴维斯、西多夫为首的苏里南移民后裔与土生白人球员的矛盾也爆发了,更有主教练范加尔和非巴塞罗那队出身的球员的矛盾。这一届的荷兰队拥有范尼斯特鲁伊、克鲁伊维特、马凯、范博梅尔、范德法特、西多夫、戴維斯,奥维马斯、岑登、范德萨、斯塔姆、科库这些大名鼎鼎的球星,但居然在预选赛中就被爱尔兰队和葡萄牙队打穿。这哪里是一支球队,简直就是一盘散沙!

另外一点就是种族矛盾。在欧洲范围内,这是荷兰队特有的。英、法两队有黑人球员的历史很长,最保守的德国队现在也有了黑人球员和土耳其裔球员。这些国家的球队内从未出现过种族冲突,唯有荷兰队存在这个问题。

荷兰的有色人种主要来自南美的苏里南,独立前那里的名字是荷属圭亚那。独立之后,苏里南与前宗主国依然保持紧密的联系。荷兰队的古利特、戴维斯、西多夫等人都来自苏里南。他们在白人为主的荷兰队中属于另类。

1996年欧洲杯时,黑白球员的矛盾有了一次大爆发。黑人球员抱怨待遇不公,薪酬不及白人球员,吃不到苏里南食品等。冲突的结果是,球员们把矛盾带到了球场上。比赛中黑白肤色的球员泾渭分明,各踢备的球。在对东道主英格兰队的比赛中他们获得了点球,但西多夫却把球紧紧抱在怀中,不让白人球员碰。他主罚时,德波尔等白人球员甚至扭头不看,结果他紧张地把球踢飞。英格兰队捡了个大便宜,以4:1狂扫20年都没能赢过的荷兰队。

2003年欧洲杯预选赛阶段,黑人球员戴维斯在训练中与白人球员范博梅尔发生口角,之后拳即相加。作为范博梅尔的好友,同是白人的范尼斯特鲁伊上来拉偏架,这更激怒了性格暴躁的戴维斯。他器吼着:“来吧, 让我们出去来一场单挑!” 此事 随即被媒体曝光。时任荷兰队主帅的艾德沃卡特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 我拥有欧洲最出色的球员,但他们却不愿意组成一支最优秀的团队。”

对荷兰队的内讧问题,与克鲁伊夫同时代的荷兰国脚范享内哈非常无奈:“问题对荷兰队来说是健康和正常的。如果我们的国家队内外一片安静,那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有病。如果我们没有问题,那么我们也必须要制造问题出来。我个人认为, 安静对于我们更好。但每到世界杯或欧锦赛,我们就必须要有问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是典型的荷兰队!”看来有时真的只能一声叹息了。

荷兰队的最后一个话题, 是他们会不会放弃激情四射、让人如痴如狂的全攻全守打法,而改为功利主义的防守反击打法。毕竟这在实用第一、利益至上的时代,已经成为足球界的潮流。

从2006年的范巴斯滕,到2010年获得世界杯亚军的范马尔维克,荷兰队的风格开始变得保守、稳健和务实。作为德国的近邻,他们从德国足球改革的经验中得到很大的收获,慢慢开始向德国足球靠拢。范马尔维克痛感荷兰队的不团结,在选人上一直侧重德国风格,青睐团队精神强、有韧劲、敢于奉献和牺牲的球员。因而大批来自德甲和曾经效力德甲的球员得以入选国家队。前荷兰队名宿阿里。汉说:“ 他比范巴斯滕更热爱德式球员”。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看,这种变革必然导致“丑陋的足球”——1 :0主义盛行,防守稳固,不思进取。为此,荷兰全攻全守的旗帜克鲁伊夫批评道:“再这么踢下去, 荷兰足球的精髓就被糟踢了。”而范马尔维克对此的解释是:“过去两年,我一直让球员们明白, 我们参加世界杯绝不仅仅是为了奉献精彩的比赛,而是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拿到世界杯冠军。”胜利永远是第一位的, 范马尔维克非常务实。而2010年世界杯的亚军,似乎可以给这种变革做个比较完美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