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到底有哪些用途?

葉落無痕


(原創)文|劉成軍,「工業互聯網研習社」創始人、首席知識官

這次疫情就感受到了,醫療設備、建築設備遠程運維;防疫物資的信息追蹤與供需對接

一、關於工業互聯網的用途,就是指在哪些場景,創造了哪些價值,引發了哪些效應。

以下是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餘曉暉近期展示的應用場景介紹。

從大的方面來講,主要分為流程行業和離散行業(又可細分為多品種小批量和少品種大批量),針對各個行業的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進行拆解和分類,這種結構化的處理方法更容易讓行業人士找到方向。

從輸出來看,實施工業互聯網之後會導向四個方向:服務化延伸、規模化定製、網絡化協同和智能化生產。這基本囊括了各類企業的受益方向,總體上看,工業互聯網對於製造業的優化、迭代及商業模式創新還是非常大的。

二、接下來,再講講政策:

山東發佈的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是在國家層面的政策框架下制定的,國內很多省市都進行了跟進。而據「工業互聯網研習社」所知,2020年是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政策週期的最後一年。

關於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一方面離不開產業政策和試點示範、資金補貼的支持;另一方面對工業互聯網發展有抑制作用,因為一般只有大企業才能拿到相關的資金補助,而中小企業根本不可能拿到,這樣實際上增加了市場競爭的不公平,導致“強者逾強,弱者愈弱”,創業公司生存環境惡劣。

關於山東能否趕上工業互聯網大發展

要看身處山東的工業互聯網玩家們的發力程度和前途了,現在總體處於發展初期,平臺公司還很稚嫩,據我所知,在濟南(浪潮雲)、青島(海爾卡奧斯平臺)、煙臺(恆遠科技)等公司都有平臺願景,且行且珍惜!

「@工業互聯網研習社 」長期深度聚焦#工業互聯網#、#工業物聯網#、#工業智能#、#智能製造#等。歡迎加入研習社「頭條圈子」,與 #劉成軍 | 工業互聯網觀察#一起,構建工業互聯網知識體系,讀懂工業互聯網發展大勢!圈友可獲得50+行業報告/白皮書無刪減版。


工業互聯網研習社


人說:山東沒有搭上互聯網這班車。其實也不盡然,山東一直在嘗試結合自己的產業模式去探索一條更適合的互聯網之路。

山東在生物製藥、化工新材料、工業製造等技術領域有著自己的優勢,當前山東也正大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而互聯網+ 先進製造業正是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好的著力點,山東肯定不會錯過互聯網這班車。

2019年7月22號,山東省印發了《山東省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提到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成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構建“個十百”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初步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t到2025年,建成工業互聯網產業、應用生態及安全保障體系。由此可知,5G和工業互聯網成了山東互聯網下半場的重點發展方向,圍繞這個方向相信會有更多的新產品誕生。

而作為山東經濟發展的橋頭堡,青島必定首當其衝,開展“高端製造業+人工智能”攻勢,創建“青島模式”。在前不久舉辦的2019世界工業互聯網產業大會上,諸多企業家、專家表達了對青島的期許與肯定,認為“青島將成為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畢竟,對於在互聯網、製造新動能上屢屢缺失的青島來說,工業互聯網是過去幾年青島製造少有的“得意之作”,打造出海爾COSMOPlat等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不過,成效究竟如何,可能要等到下一個10年才能充分檢驗。但青島表現出的急切和決心,令人期待。或許在互聯網下半場,青島果真能實現“工業互聯網之都”的夢想,並誕生自己真正的互聯網獨角獸企業。


互聯網行業訊息參考


第一,什麼是工業互聯網,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專門為工業行業服務的電商平臺
(阿里京東噹噹之類),最大的作用就是數據共享、提高(賺錢)效率,供應方(原材料)、製造方(設備、產線、工廠、產品)、銷售方和客戶都集中在這個平臺上,你以後賣飛機也能像某寶一樣方便,對行業整體發展有多大影響不言而喻。我個人不做B端,沒有特別切實的體驗,現在對C端相對成熟的有食聯網、衣聯網,衣聯網就有點類似網上裁縫的感覺,尺寸花色面料都可以選,在線試衣服還挺像樣的,不是那種一個頭貼張圖的簡陋畫風,可以定一件,也可以大批量定,感興趣的話可以搜搜看。

第二,山東能不能趕上得看領導重不重視吧,目前來看扶持力度還挺大的,但能不能趕得上北上,現在還不好下定論。據我淺薄的經歷,北京有專做航天行業的平臺,上海有化學品的,能源、財務這種行業不多說了,很多大數據的本部基本也在北上深,要山東趕超這種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的風水寶地,肯定得另闢蹊徑。

山東地區的平臺,據我所知淄博有個專做煤炭的,青島的海爾做了個COSMOPlat,是個比較綜合性的平臺,剛剛說的衣聯網也是他家的,加上海爾本身是做家電的,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定製家電,顏色、功能都可以有特殊要求,同樣也是一套也做,一批也做,可以算用戶倒逼企業個性化升級的例子吧。這個平臺其實跟C端關係更近,打通B端和C端是它的特色,感覺可以給山東其他行業提供一點思路。


非凡世界線


工業互聯網,說白了就是工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的產物。一開始,我國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更偏向於概念,大家紛紛推出各自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到目前平臺總數已經出超過50家,但是要說真正發揮作用,從概念走向落地的還真沒有幾家,我知道的有海爾推出的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三一重工的根雲平臺還有富士康的工業富聯等。我以海爾COSMOPlat為例,講講我理解中的工業互聯網的作用。

按照官方說法“海爾COSMOPlat是全球首家引入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是大規模定製模式。”這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個通俗的例子。

以前你買東西是企業生產什麼,你買什麼,只能被動的接受;你如果想買一件衣服,找到顏色、款式、尺碼大小都合適的太難了,但如果按照每個人的條件來設計生產衣服,對企業來說又不現實,它只能大批量生產同樣的衣服。這就是企業主導和用戶主導的矛盾,也是個性化定製和大規模製造的矛盾,但海爾COSMOPlat解決的就是這樣的矛盾。

COSMOPlat的核心是大規模定製模式,它將大規模定製的全流程,分成了研發、採購、生產等7大模塊,用戶可以參與任何一個環節,進行交互體驗,通過交互可以最終誕生出自己真正需求的產品,而且全流程都可視化,就是說你買的產品從生產到交付,你都能看得見。這對企業來說,就沒有了庫存壓力,生產的每件產品都是有主的。可以說,海爾COSMOPlat讓企業和用戶都達到了雙贏。

還有一個點是海爾COSMOPlat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它將自己的大規模定製模式相當於做了個模板,各個行業、企業都可以上平臺,進行復制,幫助自己快速的進行轉型。

據我瞭解的是,現在COSMOPlat已經賦能農業、建陶、房車、機械等等。可以說關係著我們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行業,海爾COSMOPlat都有進行賦能。也許某一天,你能穿上自己定製的裙子,能跟家裡人一起開著房車去旅遊,享受著智慧房車帶來的便捷。這樣的工業互聯網,你說有沒有用?


seeyou999xj


“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在2012年首度被提出並且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2017年國務院發佈工業互聯網指導文件以來,不到兩年上百家工業互聯網平臺雨後春筍般湧現。



工業互聯網還是雛形

工業發展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工業1.0時代,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機械動力替代部分人力勞動。

第二階段工業2.0時代,電氣與自動化時代,電力的使用與大規模分工合作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階段是工業3.0,電子信息化時代,以電子技術與IT技術應用為標誌帶來了自動化生產。

第四階段是工業4.0,基於大數據與物聯網(傳感器)融合的系統在生產中大規模使用。

目前5G已開發但尚未普及,網絡的帶寬限制工業4.0的發展的邊界。因此工業互聯網大部分還處於探索階段,成熟應用領域相對未來可開發的規模只是冰山一角。



互聯網的下半場

工業互聯網通過設備互聯,進行數據的管理,識別,控制,構建安全、高效的系統網絡,實現人、機、物三者互聯,形成智能發展的新應用方式。

《工業互聯網平臺白皮書(2019)》數據顯示,全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有上百家,其中阿里、騰訊為主的打造底層技術的平臺;有航天網、海爾等傳統技術創新企業轉型面向新的發展構建的平臺;

“2019年山東工業互聯網峰會”山東工信廳信息化推進處處長李永華指出:山東將實施工業互聯網“個十百”工程,重點培育1家以上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培育10家以上雙跨平臺,建設100家以上特定平臺。

因此山東政府意識到工業互聯網是下一個風口,政府牽線加上青島海爾創新的模式,山東會成為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點省會。



中國的工業互聯網未來

中國擁有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產業以及覆蓋最全的通訊體系。但是整體產業技術相對較弱,中國40年來扮演的是世界工廠,並未產生西門子、GE這些跨國企業,隨著中產數量的指數級上升,消費的覺醒。對於高品質產品的需求會促進產業升級,中國一定是產業互聯網生根的最好的土壤。


建材前哨


作為一個互聯網人,深深地感受到,在山東搞互聯網,的確是件風險性極大的事情。與其跟著各種互聯網風口跑,不如從自己最擅長的角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山東的經濟形態,屬於大企業林立的“群象經濟”。城市發展模式像一個“低配版”的德國,省內有良好的公路網,沒有超級中心城市,中小城市星羅棋佈,城市之間發展相對均衡,甚至很多工業聚集在縣城,也間接導致了山東部分城市市轄區的 GDP 趕不上它下屬的縣級城市。

山東的產業涵蓋能源、化工、金屬冶煉、機械、紡織、製藥、食品製造、橡膠、家電、農業、港口、海洋產業等等,在普通人的概念裡,山東經濟是傳統的,也是相對穩固的,不會有飛昇,也不會有狂跌。但隨著周邊各省在互聯網上動作頻頻、佳績多多,使得固守家業的山東坐不住了。

坐不住了是好事。國家在政策上沒少給好處,去年又換了領導班子,看來是要搞出點大動作。都說互聯網下半場將是工業互聯網的時代,不如搞一點互聯網+的事情來。既然沒辦法讓山東的老百姓用上山東牌的阿里、騰訊、百度,那至少讓山東的經濟趁著工業互聯網的東風,飛騰一次。


Angus二哥


鄙人之見,山東經濟發展的桎梏,在於一種自上而下的意識形態與認知結構。企業,尤其是實業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受上峰力量的牽制,也受下沉力量的消耗,在生存的過程中難免步履蹣跚。

因此,與其說山東沒有互聯網的基因,不如說互聯網不適合山東。

如果要發展互聯網,就山東而言,至少要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統一認知:互聯網是香餑餑,也需要慢工出細活,切忌蜻蜓點水,學會放長線釣大魚,惠及民生萬年。

最近幾年,山東喊得比較響的,一個是“新舊動能轉換”,一個是“工業互聯網”。動能轉換,就是找企業新的著眼點,替換或改變舊動能;而工業互聯網,說白了就是幫助企業重振旗鼓的工具,既不至於落後於時代,又不至於傷筋動骨搞改革。這兩者在政策上、施策上相輔相成,值得山東仔細去考慮落實。一方面可以發動典型企業的積極性,“先富帶動後富”,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適合本地產業/行業的大企業,實施政府級別的綁定。


君君13579


以前山東有沒有互聯網我不知道,但現在我覺得山東有,至少在農業方面我看到了互聯網帶來的變化。

在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新農人開始走上電商創業之路,乾的還都挺不錯。以前大家都是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幹,一年到頭忙下來,根本掙不了多少錢。但現在不一樣了,大家在網絡上經商,賣的不只是產品,還有服務。有做的好的,還真的就憑藉一種特色農產品積累了很多忠實客戶,收入也都翻了好幾倍。

除了這個,我還發現了農業的一個大變化。很多企業包括一些互聯網大佬、房地產大佬、甚至是家電大佬都開始搞農業。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現在網上甚至有關於“褚橙柳桃潘蘋果,京東大米網易豬”的傳說。那麼在山東有嗎?還真的有。據我瞭解的是家電行業巨頭海爾跨界做農業,首次做的就是山東特色的農產品——金鄉大蒜。

至於企業為什麼都進軍農業,我就不多說了。有市場就有需求,現在人們對於食品健康、安全的標準越來越高,再加上國家也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支持“互聯網”+農業,大家開拓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方向,給農業帶來了真正的實惠,也挺好的,我很高興看到現在的改變。


新潮科技泛


說山東沒有互聯網基因的人,基本上都是山東人。也許是太多從事互聯網行業的山東人在回家之後感受不到互聯網的氣息,也許是山東本土的互聯網公司的確沒多大能力或能量,但並不代表,山東不適合互聯網。

如果不適合,為什麼騰訊雲的研究院要落在煙臺?為什麼阿里的農村電商會下探到山東十七地市?為什麼百度要進青島?

你可以說這是政府決策的問題,也可以說這是區域土壤成熟度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山東是適合互聯網發展的,只不過,或需要時機,或需要新的方式。

況且,山東的大企業很多,光青島就有海爾、青啤這樣世界聞名的國字號,在互聯網大潮中屹立,必然有它的原因。

在互聯網的前半場,山東一直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沒跑出多少成績,也花了不少錢;等到互聯網的後半場,加上各級政府與政策的雙重加持,山東才發現自己的互聯網之路:互聯網+各大產業。

雖說,無論搞什麼,政府政績都很重要,但關鍵要看,對企業,對老百姓,對社會經濟發展與穩定,有什麼好處。

搞智慧農業,農民持續增收就是對的,消費者吃得放心願意復購就是對的;搞工業互聯網,企業提質增效就是對的,員工收入增加就是對的,產品銷量提升就是對的。


bitou23


我覺得山東是有點固步自封了,不能老守著自己的長處,不去彌補自己的短處。你看濟南那些產業園,數量很多,可真正出成績的有嗎?該反思自己,找新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