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兴趣玩成事业,从学渣变身科学家,他是怎么做到的?

把兴趣变成自己的事业,

是很多小伙伴都梦寐以求的事。

也有人说,兴趣归兴趣,工作是工作,

兴趣一旦成了工作,也就没有兴趣了。

然而,对于喜爱恐龙的小伙伴们来说,

他们眼中的“大BOSS” 邢立达,

无疑属于这里面的超级幸运者。

就是这位——

目前就职于中国地质大学的古生物学家,

不但成功将兴趣转换为事业,

而且年复一年,兴趣始终不减,

甚至成了一代科学“网红”与“行业大拿”。

对于“古生物学家”这个称谓,

脑海里应该会出现一位满头华发,

至少也是年高德劭的学者

比如这位——

裴文中教授,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

或者这位——

邹承鲁教授,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而眼前这位头戴棒球帽,穿着嘻哈,

捧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的小伙子,

真的也是“古生物学家”?

先不忙着质疑,

话说,人家不但是如假包换的古生物学家,

还是一名“网红学者”。

微博粉丝258万,去年一年微博阅读量达2亿次。

还是世界恐龙谷研究员,科普记者、翻译学者,

电影《侏罗纪公园》业务顾问……

在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主攻恐龙研究,

除了要教学、科研和撰写论文,

日常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寻访恐龙遗迹。

用小伙伴们听得懂的话来说,

就是寻找恐龙脚印,

并由此判断不同恐龙种类的栖息地。

据说,全世界把寻找恐龙足迹当作工作的学者并不多,

像他一样在这一领域的同行只有几十个人。

全世界只有几十个人,

很牛X的有木有?!

人家日常工作的画风其实是这样的——

在云南禄丰县,一片野生、荒芜而又平静的高原,藏着1亿年前远古生物恐龙留给人类的馈赠。

还有这样的——

邢立达和他的学生用手拔除脚印周围的杂草,用扫把扫掉表面的灰土,再用小刷子尽可能仔细地把脚印坑的缝隙清理干净。

总之,人家的工作非但不嘻哈,

而且还真的很严谨,严谨到甚至有些枯燥。

但从小就喜欢捣鼓这些东西的邢立达,

直至而立之年,依然乐在其中。

邢立达对于恐龙的热爱从三四岁延续至今。

启蒙的是一本恐龙绘本读物。

后来,父母给他买了一台电脑,

他自学编程和代码,

创建了中国恐龙网。

邢立达就读的潮州市金山中学

是“整个城市最好的一所中学”。

身边的人都觉得他的爱好是“不务正业”。

万幸的是,父母并非只看中学习成绩。

对于这种特长和爱好,他们一直很支持,

并鼓励他多学多研究,往专业方面发展。

宽松的家庭氛围让他的爱好得以落地生根,

直至今天成长为参天大树。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有“不务正业”的表现时,

往往不愿意去深究其内在的意义,

而是一棍子打死:只要是与学习无关的,一律禁止。

而邢立达,大多数人眼中的普通人,

没有异于常人的天赋,

没有“老天赏饭吃”的外表,

远远称不上是“别人家的孩子”。

却因为有机会坚持自己的兴趣,

成为多数人一辈子努力的标杆。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

我来地大做老师,

以前教过我的老师都觉得对他们是莫大的讽刺,

这种人怎么可以做老师?凭什么他可以做老师?

所以他们都觉得很奇怪,我的人生反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