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护理小白是如何炼成的

作为一个护理界的小白,我是没有底气去谈论或教别人如何撰写SCI的,毕竟这是护理专家们才有能力驾驭的话题。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只想娓娓道来我是怎么样撰写和发表两篇SCI的,这其中肯定会有很多错误,但只是我走的一些弯路吧,因为我也只是处在摸索阶段,不知道什么是正确或者标准答案,所以如果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和技巧,也欢迎进一步交流。



我是一名普通二本院校毕业的护理硕士(说实话我也十分忐忑,不知道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自己以后会不会就写不出文章了),目前撰写和发表了两篇SCI,均是一次录用,投的护理类的期刊,目前尚无退稿经历,当然只是因为写的文章太少,所以才没有被拒稿。写得多了,拒稿也就在所难免了。接下来就谈谈我整个写作的心路历程。

关于SCI写作动机与选题

说实话写SCI 并不是我的一个目标,我也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阶段性任务来完成。只是单纯因为被别人拒绝了,然后别人第二天大张旗鼓宣传SCI被接收了,所以我就化悲痛为力量,仅此而已。不管怎样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动机支撑你才行,或为职称晋升、为申请博士、为向优秀的人看齐,不然在整个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也会有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会在选题环节就很纠结,毕竟写SCI太强调创新性了。但是创新性有时候很难把握了,我的第二篇英文就是被某中文拒稿了(说创新性不够),所以才改投国外杂志的(说Provide great value to...)。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追求那些高大上前无古人的idea也是不现实的,在做某个研究或写某篇文章之前,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必要?任何选题都源于临床,发现临床问题,解决临床问题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一年半之前我就有一个想法在临床上做个质性研究,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做。但其实一年半的时间就足够我去实施这样一个研究了。在纠结做一件事情有没有必要的时候,纠结本身有时候比做这件事情的时间成本还要大,所以在不知道答案的时候,大胆去做就好,最后就算是不尽人意的结果,总比没有答案的好,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收获的。

选定目标杂志

可能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怎么论文都还没有写就开始选杂志了。这是之前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的,我当时我也觉得挺难以理解的,但是投了两篇文章后感觉这个流程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在你决定写英文之前,一定要先想好你想投哪个杂志,每个杂志的偏好风格不一样,具体可以参考每个杂志官网的投稿指南(这个很重要)。我的第一篇英文是先写好之后才开始选杂志的,但是在选好杂志打算投稿的时候才发现我的文章从内容到格式到参考文献需要大改,所以花了一周多才最终把文章投出去。第二篇就吸取教训,先选好杂志再写文章,发现整个过程十分流畅,在写作过程中就会有意识的按照目标期刊的格式排版和要求来进行撰写,十分规范,而且还会不自觉的引用目标杂志已经发表的参考文献,整个文章感觉就是为他家量身定做的,所以会给编辑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增加录用几率(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主观感觉)。格式排版真的太重要了,这直接影响杂志社编辑看你文章的第一印象。据某个杂志社主编透露,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手机查看头一天投到杂志社的稿件,每篇文章大概花三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遍,一是看创新性,二是对格式的审查,有近一半的投稿都会在这个环节被直接拒稿。为了不必要的时间耗费,据说还可以在投稿之前将拟投文章的标题和摘要通过邮件发送给杂志社主编,问问他是否感兴趣,有兴趣就继续投,没兴趣就改投其它,当然我目前文章写得少,所以还没有机会尝试是否可行。

3. 前期的准备和文章的撰写

其实如果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了,真正的论文撰写,也就是敲字的过程,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印象当中我的两篇文章都是利用寒暑假写出来的,每篇耗时大概就是一个月的样子,然后写出了一个初稿发给导师。关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当然耗时是巨大的,包括研究设计、实施、数据分析那些,这些就算是写中文也都会面临的,所以不过多叙述,主要是在这方面自身经验也有限。另外在写英文之前,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把一些特别相关的、或者不相关但是目标杂志近年发表的文献,全部下载或打印出来通读研究一遍,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学习借鉴。在没有做好前期准备之前,不要轻易去敲字,因为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而有些语言表达和写作风格,一旦写出来之后就固定下来了,后期很难纠正过来。一开始做好准备,才能保证后面一鼓作气。我个人觉得写中文和英文不同的地方在于,写中文我是一段一段或是一句一句的写,我关注的是写得好不好,是否精简凝练,但是写英文是一个单词一个字母的敲,首先关注的是对不对,其次是好不好。有时候自己一上午好不容易敲出一段话,在确保没有语法错误之后,又发现句式过于简单,似乎还有更好的表达,然后又在下面写个版本二、版本三......在综合各个版本后,一天能够敲出一两百字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更多的时候是发现字越写越少,因为写的速度赶不上删的速度。

与中文相比,英文的投稿过程要繁琐多了,因为涉及到太多的附件,像Cover letter(文章的自我介绍), Title page(文章的标题、作者信息,因为现在英文大多都是盲审,所以正文中不允许出现这些信息), Impact statement(文章的突出贡献和重大研究结果,对临床的意义,有些杂志有要求), Main text(正文中一般不出现图、表), Table, Figure, Appendix(文章涉及到的量表和工具等)。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单独的文件上传,所以需要提前阅读投稿指南,按要求准备和上传。另外,英文对于伦理审查(IRB)特别重视,不提供伦理审查人家是不会进行下一步的,态度很强硬,所以一定要事先准备好,就算是做的问卷调查,伦理审查都是必须的。总之按照杂志社的投稿指南一步一步的操作。投稿完毕后会创建一个关于你稿件的pdf文档供通讯作者确认,务必要确认才行,不然稿件相当于是在你的投稿系统草稿箱里,根本没有完成投稿。另外通讯邮箱我是习惯留自己的邮箱,但是个人觉得留导师邮箱是很不现实的,因为后期稿件录用后你需要频繁与杂志社沟通,可能还是直线沟通比较好。关于审稿周期,一般在杂志社官网能够看到。我的第一篇文章大概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给出小修意见,从投稿到正式发表是八九个月的时间。但是第二篇文章超过半年的时间才给出意见,从投稿到正式发表大概十五个月的时间。

5.认真对待修改意见

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会给出一些意见,但是这些专家不会明确给出YES/NO的意见,只会针对文章提出一些疑问或给出一些修改意见,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杂志社责编或主编。我的第一篇英文给了minor revise的返修意见,当时责编就是把三个外审专家的参考意见原封不动复制粘贴发给我的,罗列了1.2.3...10,接近两篇A4纸返修意见一条一条的对照修改。第二篇文章的责编感觉要上心一点,把所有外审专家的意见汇总后在需要修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批注的形式标注在文档右面空白处,但是我觉得当时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修改后直接在文中用批注的形式告诉责编我做了哪些修改,然后就这样发过去了。我似乎应该单独用一个文档交代修改的地方,而不应该直接在文中批注,从而保证修改后的文章是一个非常正式的版本。

以上只是我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是想到什么写什么。算不上经验,也没有技巧和捷径。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摸索过程中,能够积累更好的方法,不断提升,与大家共勉。也祝愿各位同仁们工作顺心,科研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