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筑基待隆起——潍坊市“三区一中心”规划建设全面提速

  三更灯火不曾收,潍州原是小苏州。从产业发达、物阜民丰的商业重镇,到鲁中乃至华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城市的繁华与兴盛,潍坊人不曾忘却;

  “必须心怀潍坊富强之梦”,对这座承载930多万人理想和未来的城市而言,建好城市的责任与担当,潍坊不曾忘却。

中央休闲区白浪河休闲轴一角。记者 王乐 摄

  当前的潍坊,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处于实现新的飞跃、创造新的辉煌的重要历史节点。这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交通四通八达、产业基础完备的城市,要提升城市品质,必须进一步完善城市框架结构,尽快由单一的城市结构向复合式现代化城市结构过渡,并在优化职能结构和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尽快发展壮大。

  挑起重担,从春天出发。

  将继承传统与强化创新相协调、壮大硬实力与提升软实力相融合、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相同步,潍坊以“三区一中心”为支撑,在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的征程上步履稳健从容。

  向未来远航——

  激昂潍坊人的光荣与梦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闲观光、健身活动的地点,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

  “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目的是提升城市首位度、美誉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市民幸福感,是我们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全力攻坚、早见成效。”在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暨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惠新安掷地有声。

  提升城市品质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于高点定位,我市进一步明确城市板块的定位和功能,以中央休闲区、中央商务区、中央创新区和市民中心为构成的“三区一中心”,成为加快建设高品质城市的重要支撑。

中央休闲区白浪河休闲轴一角。记者王乐摄

  中央休闲区按照城市更新的思路来打造,全面提升城市老城中心,注入活力元素。依托现有老城商业中心、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要素,嵌入新的商业、休闲元素,以中央休闲区为核心,依托白浪河南北扩展延伸,构建“一核、一轴、两区、一带、多点”的中心城市休闲区体系:“一轴”即白浪河休闲轴;“两区”即北辰休闲区和白浪绿洲休闲区,面积约10-20平方公里;“一带”即老胶济铁路休闲带,潍柴老厂区、廿里堡、大英烟公司、坊茨小镇、炭矿博物馆等重要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多点”即在奎文、潍城、坊子、寒亭、高新、经济、保税分别选址建设区级休闲区、街区。

  城市从历史中走来,朝着未来前进。我市以创新思维来发扬传统,一方面珍视传统、尊重传统,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瞄准科技前沿,以历史传承来滋养创新,在城市建设中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共荣共生、交相辉映。

  中央商务区围绕白浪河两岸的核心区,结合现有商业街区、商业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可改造地块等,嵌入休闲项目,打造不同品质、满足不同消费人群、体现潍坊文化特色的特色休闲街区。

  同时,我市以建设中央商务区(中央乐活区)为引领,全面建设北部功能片区,汇集商务、金融、创新、服务等业态,成为城市重要的功能板块和城市形象展示区。随着周边城区与主城区的融合发展,又有高铁站、综试区等点状要素的拉动,城区北部具备了快速发展条件,也具备成为城区下一个15年中发展的新中心的条件。

  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为长远发展蓄势筑基!板块化、组团式发展适应潍坊长远发展的高层级城市重要功能需要。

  北部板块加快崛起,对作为“主阵地”的寒亭区城市建管提出更高要求,市委常委、秘书长、寒亭区委书记李兰祥表示,寒亭区今年将聚力城市品质提升,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着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持续推进片区开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配合做好潍莱铁路、东潍临铁路、青银高速扩容、潍县中路和新东外环升级改造等重大工程,抓好城区道路改造提升和下穿青银高速道路建设,全力打造潍坊“新门户”。

  结合现有创新元素和项目建设,在高新区中部打造中央创新区,这是集聚创新要素和都市科技要素、体现城市创新活力的区域,包括创意孵化、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商务金融等功能,用地规模一般是4-8平方公里。选址一般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宜在具有良好人文与生态环境、距城市中心较近、有高效便捷公共交通的区域选址和建设,可以多点布局,形成体系化特色创新格局。

  市民中心的打造在现有要素基础上,继续增强功能、提升品质,依托现有行政中心、市民广场、市民文化艺术中心、阳光大厦、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富华会展中心、奥体中心等,加大与之相关要素的引入,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不断完善、优化、提升。

  “我们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三区一中心’的发展定位、核心功能、用地规模等进行深入论证。聘请高端团队,抓紧推动中央商务区、中央休闲区规划设计,6月底前形成规划成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建成介绍:“整合突破中央创新区和市民中心,按照‘一主多点’的布局,加快创新要素和服务功能聚集整合。结合区域内地块更新改造和项目建设,逐步推进片区开发,力争年内取得突破。”

  扬区位优势——

  全面提升城市首位度

  翻开山东地图,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东西之间,又是半岛南北陆上通道的汇合点,区位优势独特,潍坊在济青发展轴上乃至全省全国的区位优势日益重要,与此相呼应的城市新兴增长极正在拔节生长。

  衡量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高品质城市关键在提升城市的要素吸引力、产业集聚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提升城市品质就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市委、市政府深刻意识到,必须将城市空间作为有生命的整体来谋划,为中心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动力、开辟新的空间;必须依靠产业支撑、片区支撑和文化支撑,提升综合功能,形成强大的对内集聚吸纳力和对外辐射带动力。

  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核心,树立“精明增长”理念,围绕提升城市竞争力,聚焦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城市硬件和软件系统更新升级、现实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共建,增强城市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提供服务的能力,全面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潍坊的城市发展到目前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前,城区主要集中在白浪河两岸,与坊子、寒亭两区形成三角状星型结构,规模在30-40万人,是典型的中小城市结构。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中心城区与坊子、寒亭聚集发展阶段。行政中心东迁、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中心东移,同时继续改造提升西部老城区,将主城区与坊子、寒亭融为一体,进一步拉开主城框架,优化城市布局,形成了东西一体相连的单中心结构,西部商业、服务业中心为主,东部行政中心功能较单一,高新区处于发展初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第三阶段即目前,滨海新区的建设发展标志着潍坊的城市结构由东西单一结构向东西、南北十字结构转变,对潍坊进入现代化城市转型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启动北部板块建设,是潍坊城市结构进一步完善优化的关键措施,是潍坊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城市的重要举措。滨海在潍坊城市结构中承担部分重要职能,而要形成同城关系,必须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寒亭区在南北衔接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同时,要强化七城一体,要在重大建设安排上向同城效应作出强化,作为第二圈层进一步形成同城关系。

  北部板块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是重要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形成东西+南北十字结构的重要区域,是将城市核心与滨海的分离式组团关系逐步融合发展为一体化结构的关键环节,通过建设发展食品谷、综试区等北部新区板块,核心都市区由此形成更加紧密协调的统一结构。

  规划更精当、建设更精致、管理更精细,此外,以产业聚人、以事业留人,这也是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的题中之义,与“三区一中心”建设同步,我市不断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完善创新生态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各类要素流动集聚。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夯实高品质城市建设载体,在处于“三区一中心”重要位置的奎文区,区委书记刘泮英说:“我们将重点抓好平台经济、科技创新、金融商务等六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统筹推进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保险峰汇产业园等园区发展,提质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夜经济,提升发展承载力。”

  以更加宏大的思维和着眼于未来的视野来定位城市发展,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赤锋表示:“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强化管理、全面提升’,我们抓好总投资850亿元的202个综合配套项目,规划建设谷德•茂、亚细亚等城市综合体,培育提升特色街区,开展规划实施、工程建设、市容市貌、城市内涝、道路交通等领域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品质。”

  强城市磁性——

  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同步

  中心城市之所以成为区域中心,就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磁性,能够产生较强的辐射力、吸引力、集聚力。对潍坊来说,要提升城市品质,就要提升城市功能,在科技、文化、服务等各方面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和集聚效应,并提供综合服务。

  坚守“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在高品质城市建设进程中,潍坊不断展现着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独特魅力。

  顺应期盼,打通一批城区断头路,修通一批高速下穿道路,疏通一批道路交通堵点,完善一批交通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打造交通网络升级版……下气力解决城市拥堵!加快建设中心城区重点区域行人立体过街设施,探索繁忙路段绿波带控制,推动主干道快速化改造,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优化环城高速路网,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加快布局各类停车设施,力争年内中心城区规划建设3-5座公共停车楼(场),增加泊位4000个以上,33条“断头路”全部打通。

  讲好潍坊历史故事,让历史场景再现。加快建设文体场馆,充分利用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进一步提升完善群众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博物馆、文化馆等馆群。

  文娱消费点亮夜间经济,学习借鉴成都、重庆、济南等城市经验,在重点商圈附近布局小吃街、酒吧街等特色街区,嵌入一批咖啡厅等休闲会馆,精心策划灯光秀、演艺秀等项目,特别要以“老街巷”为元素,发掘特色文化,发展夜间影视娱乐、文化休闲等服务业态和非遗传承人工作坊、艺术工作室等“打卡地”。

  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加快完善的休闲公园体系,合理利用了城市空间,郊野公园加快建设、城市公园提升完善、更多口袋公园遍地生花,城市绿道系统进一步优化,生态宜居品质节节攀升。

  城市更新加速推进,旧址变新家,全市统筹配套好资金,确保完成5.5万户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力度,重点解决好雨污混接、雨污合流、直排河道等问题。

  坚定不移持续改善民本民生,优化城市建设管理,奎文区狠抓总投资180亿元的“城市更新+动能转换全产业链”项目建设,改造提升5条主次干道、8条背街小巷和120个老旧小区,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在潍城,以开展“城市建设年”为抓手,完善基础配套,加快智群学校、综合医院等项目建设,抓好棚改旧改及安置房建设,强化城市精细管理,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潍城区委书记赵学坤表示:“我们聚焦市委、市政府‘突破南部、繁华中部、拓展西部’空间发展战略,高标准实施站南广场片区开发,坚持全域绿色化、景区化,坚决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以生态秀美提升城市颜值,打造全域大花园。引导全区上下同时间赛跑、以实干攻坚,为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统筹考虑、同步提升、齐头并进,我市把老百姓认可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最重要标尺,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广大市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城市建设方向,不仅提高了城市建设的内涵品质,而且让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同时,民生的逐步改善使群众的主体地位得以进一步凸显,为加快建设高品质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民意支持和动力支撑。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潍坊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城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绷紧弦,拉满弓,只争朝夕向未来!(记者 石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