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记忆“良友”之后在无万种风情!现在只剩下一地鸡毛

那是一个新旧更迭的年代,对自由的渴望在每个人心底蠢蠢欲动。1926年,一张封面印着“胡蝶恋花图”的刊物出现在上海横空出世。那是一张当时著名影星胡蝶怀抱白色鲜花,笑容缱绻的照片。该刊出版后,三千册不到两个月便被抢购一空。而后的两次加印,共四千册也很快售尽。

《良友》首刊封面人物胡蝶这可以说是一场时尚思潮的开端,也可以说是千年来的文化压抑下国人的首次自我释放。这本由伍德联创办,在梁得所等人手下逐渐壮大的《良友》画报,在随后的20年间,共172期中,成为当时各界名流的演绎舞台。月销售量高达4万册,排当时所有发行刊物中第二名。大街小巷,家中店铺,皆有《良友》可见。

就像他们在百年特刊中说的那样:“《良友》无人不读,《良友》无所不在”。

秋季女性新装推介内页

在革命思潮暗流涌动的时期,采用新女性作为封面的《良友》画报无疑是对旧时代的一种挑衅。在其他的刊物还在一本正经地讨论社会议题时,这本花里胡哨的通俗读物,早已通过夺人眼球的女性封面被瞩目于大众。在全部172期封面中,仅有11位男性,而其他161期封面皆为女性。

女性与男性的封面对比这些封面女郎既有社会名媛,也有普通女孩。她们的不同点不在于身份地位,而是自身独特的美。我们看得到徐志摩的夫人陆小曼作为社交明星的端庄典雅,也看得到大上海影星阮玲玉的灵动活泼,和爱国英雄郑苹如的飒爽英姿。

从左往右分别为陆小曼、阮玲玉和郑苹如正如陈独秀所言中那样,“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谓也”。婉约也好,硬朗也罢,只要是诚实面对自我,就无可指摘。

封面女性的不同神态《良友》所采用的封面女郎方式,在今天的时尚杂志上依然通用。虽有贩卖人设和赚取流量之嫌,但放在历史上看,其前瞻性的观念和所带来的正面社会效应,仍流动在现代上海的城市文化之中。

今天的时尚杂志封面依然是拍摄名流女性的套路时尚之所以被称前卫,是因为它永远是时代变迁的第一阵营。过去的女性通常呈现一种病弱美,以犒慰男权社会。但随着解放思潮的发展,《良友》也从最开始的托腮凝思的含羞女性形象,逐渐变为富有活力的健康女性。

左为早期封面,右为后期封面

在第77期《良友》封面上,游泳健将杨秀琼身着泳装,笑容恬静而不失活力,“美而不淫,雅而不俗”。泳装映入大众的眼帘,不仅意味着女性着装和审美上的变化,也代表了其时代所指向的革新。

杨秀琼的泳装封面泳装本是身份的象征,在20年代以前,泳池只有外国人才可以使用。当外国势力被上海本土力量削弱后,泳装逐渐演变为“健而美”

的意义。“健而美”也是《良友》所极力倡导的审美方式。在1930年之后,《良友》曾多次报道过女子运动会的选题,并刊登了大量身着运动装,笑容灿烂的女性。《良友》始终在劝导中国女性走出深闺和家庭,站在户外的阳光下追寻并展现自我。即便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其中的前卫也实在难得。

四张运动装封面也许有人看来,《良友》同那些低俗小报一样,依然在卖肉卖俗,为大众提供一种高级的消费娱乐而已。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商业资本运作的障眼法罢了,就如沈从文说的那样,“他们只是在制造上海口胃”。

《良友》的化妆教学内页这些说法并没有错。公然消费女性形象,利用媒介影响大众审美的方式与走向,这无疑是一场对女性的“物化”。然而上个世纪的20年代末期,这种消解于灯红酒绿的欲望中的“摩登女性”,却也在通过城市游乐场对传统进行的反抗。变革始终具有两面性,善利用者方能改变社会,而《良友》里面的摩登女郎们便是如此。

夏季衣着推荐内页图

《良友》作为一本大众读物,尽管有夸张丰富的画面,说不尽的风花雪月,却始终未沦为风俗小报一流。这是因为其不仅深谙创新之道,也有坚守的底线。那个年代的刊物对大众生活的解读要么是过于严肃的,要么是粗浅庸俗的。然而《良友》却做到了一种以平等、轻松和怪诞的姿态去观察和呈现。在102期的《二十四小时之生活》中,它介绍了上海的中产阶级的一天。展现的是当时上海最时髦的生活方式,所选取的图片上的人物带着一种古怪的诙谐和积极气息,仿佛只是一次画报与读者间的饭后闲聊。

二十四小时之生活内页在那个还要依靠纸质品传递信息的年代,《良友》如同一套社会百科全书。它在分析政治和时事的同时,还会讲解“纸”与“人”之间的联系,会模拟一件陶艺品的制作过程,会分析一粒小麦是如何播种成长,也会推介当时最先锋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人士。

上图为简单的瑜伽教学内页下图为艺术家黄潮宽的介绍这些主题看似庞杂,却始终在贯穿着同一个主旨,就是如何让大众生活更有价值和情调。《良友》一直在坚守一道温和但不越俗的底线,试图对大众审美上循循善诱,精神文化上进行启蒙,但绝不涉猎绯闻八卦,和最低级的消遣。“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这样的评价本身便是一本刊物最难得的成就。

画报里的跨页《良友》甚至还在具备了大众的基础上,举办了中国历史第一场全民娱乐比赛,健康婴儿摄影大赛。目的上是出于“物竞天择”思想,希望培养大家竞争育儿的意识。尽管这个概念的科学性放在今天看来有待商榷,但对当时来说,的确可以让女性不再压抑育儿,也可以让社会更多些活力。后来《良友》还举办了最新住宅大赛、标准女性选举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成为了当年上海的时尚风向标。

婴儿摄影大赛的宣传和作品

《良友》的选题策划、内容和排版,即便是和今天的杂志刊物相比,也毫不逊色。“它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老上海的意象,又是现代都市文化的生成物。在它诞生之后,又反过来成了都市文化的建构者之一,给中产阶级提供了可模仿的生活范式。”

画报每期的尾页会附上精美的彩色图片但这个范式不是虚伪的,而是平等而诚挚,带有人文关怀的。《良友》取材于大众,然后又反哺于大众,你可以说它世俗,也可以说它先锋。它代表的是一个聊不完的摩登时代,是说不尽的万种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