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男孩弑母:父母只有先爱才能教,颠倒顺序再努力都白搭

1

12月2日,湖南阮江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件,12岁男孩吴兵弑杀了自己的母亲。

据调查显示,这一起悲剧的导火索是,吴兵偷偷抽烟被母亲发现,再加上平时吴兵逃课、偷钱,母亲拿出皮带抽打他,想好好管教一番,却引起了吴兵的不满,他转身去了厨房,拿了一把菜刀,直接砍向自己的母亲。

手段很残忍,刀刀致命。砍完母亲,还佯装无事。当被问及是否知道错了。

吴兵漠然地说:“我是错了,但是也不是什么大错,我砍的是自己的妈妈。”

即使未到法律制裁的年龄,可亲人不敢收留他,学校也不敢让他再去读书。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有村民指出,杀了母亲后的他还在笑。

吴兵这个年纪,本该是一个天真无忧,享受家庭温暖的孩子,是如何变成这样,杀了亲生母亲不觉得是大错,还天真地认为,学校不会拿退学来惩罚自己?

答案只在那一句:“我就是恨她。”

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本是我养你长大,护你周全,你长大后,懂得感恩的美好旅程,却变成了一个“复仇”的情节?

有人一针见血地说:“孩子没有错,错的是父母。”


2

孩子杀了人,却错在父母?这个锅,父母不背都不行。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行为出了问题,干了出格的事,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尤其是六岁以前。

我们来看一看吴兵的童年。

半岁后,父母双双入城打工,他成了一个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七岁那一年,放学路上被面包车撞伤,导致颅脑受伤,可父母却觉得没有什么大事,就没有回来看望。

吴兵和父母的感情维系,除了电话,就是一年两次短暂的相聚。在最需要疼爱和关怀的时候,父母不在。十一岁那年,母亲因为要照顾弟弟,不得已留在村里,可是,吴兵却拒绝和母亲住在一起,因为不习惯。

平时,吴兵抽烟、逃课和打架,母亲对他管教的方式,不是骂,就是打,对于这些方式,吴兵反抗的态度是“打回去”,据吴兵外公说,母子俩互打已是常态。


鲁迅说:“能憎,才能爱。”

事发后,吴兵说恨自己的母亲,这说明他内心对于母亲还是有一种渴望的。只是,这种渴望从来没有关注,更没有被满足。

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为什么倾其所有却养出了一个小白眼狼,显然是因为父母爱的方式不对。

有人说,父母是“佛祖”,就算孩子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也逃不出手掌心。

可父母不是凭空就能成为“佛祖”,而是在孩子生命早期,对他付出,陪伴和照顾,才能成为孩子生命中“佛祖”,不然,就是孩子生命中,一直想打败和逃离的“妖怪”。


3

很多人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生了孩子,却从来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

而有很多父母,却缺席了孩子的童年生活,疏于陪伴,认为孩子在这个时期,只要吃饱喝暖,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就可以。其实,这完全是错的。

孩子的成长历程,有两个特别重要的阶段,父母一定要把握住。

婴幼儿时期

孩子通过什么和父母建立感情,就是我需要,你给予。

一岁前,孩子只会两件事,一是哭,而是吮吸。在三岁前,他们的生活也基本上不能完全自理,需要有别人的帮助,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去学走路、说话,解锁很多新技能。

我哭了,你抱我。我饿了,你喂我。我困了,你哄我。孩子的这些需求,被父母满足,他们才会和父母有感情,也才会认为,自己是被父母爱和关注的。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人与人之间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如果父母占据孩子内心的第一个位置,在他们婴幼儿时期,生活无法自理的时候,悉心照顾和陪伴,才能拥有“控制”孩子的能力,孩子才心甘情愿“被绑架”,这也就为了3-6岁的管教打下一个基础。


童年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会基本上学会了一些生活技能,吃饭、穿衣,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是,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个时期,除了照顾吃喝拉撒,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定规则,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而什么是你不能去做的。

因为有了婴幼儿期间的情感依赖,孩子在这个阶段,即使有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会和父母反着来,但是,他们也会因爱选择信任父母。

一个朋友忙于工作,孩子满了月,就把他送到了公婆那抚养。一开始,回去的时候孩子还会高兴,她走的时候,孩子也会难过。可后来,孩子基本上对她来去毫无反应。

三岁后,朋友把孩子接了回来,因老家的教学条件不好。可孩子在幼儿园就是一个“闯祸精”,面对妈妈的管教,孩子只有一个招——哭着喊:“我要爷爷奶奶,我要回家,我不要你。”

朋友在事业上也算是小有成就,年纪轻轻就混到了管理层。可是,面对自己的亲儿子,她束手无策,挫败感特别强烈,说也不理,打也没用,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他整天想的都是爷爷奶奶,不管是闯祸,还是哭闹,都是为了回老家。

好在一切都来得及,多抽出时间陪孩子,面对他的哭闹,蹲下来抱着他,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你是爱我的。


4

六岁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些是给予孩子多丰厚的物质生活,父母事业多成功,都无法去做到的,唯有陪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一旦孩子感觉父母爱他,他也会加倍去爱父母。

孩子的成长不可逆,只有先爱孩子,才能去教育孩子。这个顺序一旦颠倒,在他们长大后,无论你怎么苦心劝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他们也是不买账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在一个装水的罐子里,放了一些鹅卵石后问:“罐子是否满了?”人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满了。”接着,他又在装了水和鹅卵石的罐子里放进了一些碎石子,再问:“满了吗?”这时,有人说满了,有人说,也许没满。最后,他又往装了水、鹅卵石和碎石子的罐子里倒进了一些砂子。

分享这个故事,只想父母们明白:“孩子的成长就如同瓶子,而父母就是鹅卵石,其他的亲人就是碎石子、砂子。如果不是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而是先把碎石子、砂子装进罐子,鹅卵石就再也没有机会放进去了。”

最后,愿每个父母都能在孩子生命早期,成为第一陪伴和照顾他们的人,而不要等到孩子心里的瓶子装了其它的东西,没有地方容纳你这个迟到的鹅卵石。

作者简介:多多黛,80后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想把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写给你们看。

#话题征集#

你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不如孩子?

我们会从中选出若干最感动、最有趣的写成文章,带你重温那些美好,并送出精美礼品一份。

请在中外亲子互动Gong众号后台回复【话题】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