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请让自己避免成为“画图的”(下)

上期从几个方面聊了一些作为设计师如何秉持职业态度的观点,它可以让你从骨子里映衬出设计师的内在美。但在外人看来,你可能还只是个不愿“画图”不愿随波逐流的倔强异类而已。本期就来聊一聊,如何通过散发内在美,改变你在吃瓜群众眼中的地位。(如果你还没看过上期内容,点此传送直达)

设计师和吃瓜群众的唯一区别,是专业知识储备及应用的区别。

注意,不单单是储备。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迎来大爆炸时代,设计行业涉及素材、作品以及产品的高墙也早已倒塌,任何人想要搜集任何内容也只是需要敲几下键盘的事情。虽然不能像经常接触某类信息的专职从业人员可以将该信息像固态硬盘一样在头脑中长久保存,但人类大脑的闪存功能也是不可低估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强化记忆印象。

这也产生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流程链条:吃瓜群众要做设计--检索相关信息做参考--对接设计师找灵感。这时如果设计师直接把固态硬盘里面的内容倒出来给吃瓜群众展示,没有进行翻译解析和分析说明,那么在这个阶段双方储备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很难体现出设计师在专业性方面的优势。

这也引出了本篇的第一个建议:加强内功建设是设计师成长的唯一出路。内功建设涉及到储备和应用两方面。

上文讲到的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专业知识储备只是外行的做法,看到成品效果只能观其表面,了解设计主题和如何搭建设计方案才是设计师要深入研究的方向。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见面拜访、专业解析、同行沟通等渠道来储备;随着国际化大门的打开,国际交流机会也逐步增多,对于让眼界与国际接轨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

除了通过开阔眼界丰富认知和储备应有的设计元素及设计理念以外,设计师的内功储备工作还需要在施工及产品上下更多功夫。这是成手设计师与新手设计师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家装业主最关心的内容且没有之一(新浪《2018中国新中产家居消费指数报告》数据显示,30-45岁的中青年已经成为家居消费主力,而在家装过程的消费关注点中材质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占70%;装修的实用性占55%;装修的设计风格占42%;装修的性价比占35%;装修的使用寿命占25%)。这两项内功的练成,无一例外的都需要花去设计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趴工地不停学习工艺,另一个泡卖场深入了解产品。

在储备基础上与吃瓜群众有了本质区别之后,就要开始养成将储备转化为可应用的自有资产的习惯了。这里说的是习惯而不是能力,因为能力需要靠天分和后期锻炼,而习惯只要靠勤奋就够了。说起来虽然简单,你只需要做两件事即可,但做起来可并不是一回事。

一、在储备过程中,遇到每件事都想想如果自己是实操人会怎么做?不论是设计、施工还是产品选择。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替代方案(虽然这个项目用不上但可以作为思路的拓展)?能不能通过设置标准来提高以后的效率及满意度(做到标准化复制是家装室内设计一直以来的痛点)?这样,储备的应用转化过程基本就可以完成并变为为自有资产了。

二、将自己置身于业主的角度,不同需求的业主的角度。在看到你给出的设计方案和服务时会有哪些考虑?包括品质、成本、应用场景等等。这主要是强迫自己发现自身性格喜好以外的其他性格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考量。避免做设计时的一意孤行。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设计师之于建筑设计、商业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装)等等在自己的独立领域之内都有为人津津乐道或首屈一指的大师,但唯独家装室内设计很难找出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师。

而据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撰写的《中国家装行业2018发展蓝皮书》中指出“中国家装(室内)设计仍未能进入中国设计的主力阵容,未能赢得设计行业应有的认同,其中原因值得深思”的内容,也侧面印证了这个尴尬的事实。

深思缘由,文叨认为除了上篇提到过的家装室内设计师过多的营销属性致使其设计师属性不够纯粹以外,还有一方面是其输出的设计大多只能停留在“草案”阶段而距离“作品”还相去甚远,就像专业人士不会认可小学生的作品一样。

以工装室内设计为例,单是设计方案的施工图所涵盖的项目数量和细致程度就是家装设计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平面、立面、顶面图纸的完善度不谈,设计师在经过现场勘察后会将实际情况融合到设计方案中,从而通过刨面图明晰各项工艺且给出施工标准,图纸可以直接指导工人施工,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产品选择制宜。而家装设计师则是一面要听从工长建议,一面要考虑用户意见,让原本的项目执行人和不专业的客户参与方案设计其中,并影响设计方案的落地,简直匪夷所思。

再说在设计方案制作过程中的产品选择问题。虽然相较于工装,家装具有更多的个性化和更高的自由度,但设计方案仅停留在效果图阶段无法充分落地的原因却并不全部因于此,或者说大部分都与此无关。而是我们自己留给设计的时间太少太少了,急迫的营销欲望,急迫的签单欲望,急迫的想要表达出自己的专业性,让我们没有时间充分思考方案、充分了解需求、深入调研产品,也让客户一步步远离我们和我们的设计草案,从而使我们的方案只能停留在草案阶段。

上学的时候,也许你没有发现或早已忘记,其实每一个用心做过的设计方案都可以称之为作品而不是草案。因为是在既定模型中实现,所以不会被老板催着签单也不会因为主推商家有产品上限制,从而方案的主题、完整度和细致度都得以展现。要在现实项目操作中找回那种感觉,需要你把心慢下来,顶住外在压力,并且把那时天马行空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变成项目中的实际情况和对真实产品的应用。

虽然市场、客户以及从业环境都不会在这方面要求你,但如果你自己也选择随波逐流,是无法从万千家装设计师中跳脱出来成为凸显内在美的鲜明个体存在的。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以作品态度来做方案,不做草案”才是关键所在。当然,如果没办法得到诸多的支持来贯彻设计态度,那么就要“自行构造真实客户场景,为自己,持之以恒的输出“假象的”设计作品”了。

说句题外话,当你的作品达到了量变向质变的跨越时,那么,你距离家装设计师的必然转型也就不远了。

大家都知道梵高,一个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富可敌国的人。

梵高一生创作了无数伟大的作品却曲高和寡无人问津,很多人感叹生前就应有的赞誉给到他,是否会对其作品的创作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有后人对其提出过相反的评价:人穷就不应该画画,虽然对世界是伟大的,但对自己却是委屈的。略显激动,话中却也有心痛和惋惜。

相较于家装室内设计师的方案创作,肯定是到不了曲高和寡的地步的,因为需求的体量决定了总会有人为之买单。但是从上述实例来分析:于设计而言,还真的是需要一点虚名的。特别是在现有市场条件之下,不单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而是酒太多了。

自现代文明形成以来,造星服务就没有停止过。影视圈有TVB和港姐,音乐界有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商圈有杰出青年企业家和年度影响力人物,甚至依靠互联网都能打造网红个体和店家。所以,家装室内设计做为商业服务行为也有其自成一派的造星体系,虽未形成成熟的付费和包装机制,且大多还与销售利益互通有无,但对于提高设计师身价和小范围内话语权还是有一定帮助的,毕竟人靠衣装马靠鞍,用户不会通过你平凡无奇的外在形象和拿不出手的荣誉看到你华丽且富有内涵的深邃。(具体是哪些派系和机构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可以把你知道的留言)

观点延展:在文叨看来,设计师的影响力不应该仅停留在派系内部的小圈子里,虽然对个人经济效益有帮助,可是于行业发展进步并无益处,甚至会产生阻力。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脱离不了学术研究和技术进步这两个因素,家装室内设计作为人力主导型产业,现阶段且很长一段时间内技术只可能作为辅助角色出现,而人对该内容的持续深入研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却能产生出创新和进步的推动力,只可惜小圈子的固步自封恰恰是其最大的阻碍。

在发展中的设计师有时观点独特,但很难脱离派系而独立存在,可谓是人微言轻了,就算拼命呐喊也无法激起一朵浪花。所以行业的交流和发展重任更多的落在了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家肩上,抛开派系的见地之分,迎接百家争鸣之势,是家装室内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设计虽然从属于艺术创作,但并不等同于艺术。艺术需要献身精神,除了狂热者没有人想要越雷池一步;设计更像美丽的围城,有着高大深厚的城墙但并非不可逾越,它的神秘不断诱惑着外面的人想进来一探究竟。每个人进来的目的都不一样,有的人是因为热爱,有的人是因为好奇,有的人是因为它处于风口方便捞金,有的人是因为迫于无奈别无他法......

上篇中我提到过两个朋友,一个是在疲劳工作下产生了信仰崩塌从而决定放弃,另一个则在生活稳定后开始了价值追求选择进入。文叨相信,做设计,别做画图的,它是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并且让你脸上常伴笑容。

感谢作为家装室内设计师的你,为之努力和付出,不论曾经、现在或是将来!


关注设计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