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玩游戏、打赏主播花光家里40万,还能追回吗?

受疫情影响,很多宅在家的小朋友渐渐放飞了自我

玩游戏、看视频,拿起爸爸妈妈的手机仿佛打开了新世界

可是,令人担忧的事情也发生了

“熊孩子”乱花钱的新闻时不时就会冒出来:



看到这样的事件,您可能会哭笑不得

可是却愁坏了这些家长们

“孩子不懂事,家长两行泪,

这些损失我还能追回吗?”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这也就是说,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巨额消费的行为,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巨额消费行为,如果家长不予以追认,同样不发生法律效力。


另外,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友用户实名注册,且规定同一网游企业提供的付费服务,8-16岁用户不得超200元/月,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50元。16岁以上的未成年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100元,每月充值不得超400元。


因此,在上述案例中,盛先生两个10多岁的侄子自己注册账号并花费老人巨额存款的行为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涉事平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退款处理。



如果孩子是使用家长的账号进行充值、打赏、拍卖等行为,此时由于行为主体难以辨别,就加大了执法的难度性。家长可以提供孩子操作的相关证据(例如语音、视频、聊天记录等),与网络平台协商解决纠纷,如果网络平台拒绝协商,或无法协商一致的,可以向法院诉讼主张返还。


由此可见,如果郭女士想要撤回钱款,可先根据该平台的“7天无理由退换”服务进行退货申请,如果商家不予同意,可举证进一步协商。同样,如果张先生无法提供该房屋是其孩子拍下的有力证据,其拍卖所支付的保证金是无法退还的。


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很多成年人的生活方式,也加深了许多未成年人对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减少有关消费纠纷,网络平台经营者应当规范两点:


1

严格执行实名认证规定:完善用户实名注册系统,并在用户每次登录时核验其身份,确保注册账号与实际用户身份一致。


2

采取有效措施验证充值人身份,避免未成年人冒用家长名义充值:在消费者充值前要显著提示收费项目和金额;在消费者支付过程中建议综合采用指纹、面部识别等安全级别相对较高的支付验证方式,并增加未成年人家长同意或者追认的环节,以确保支付的有效性。


同时,家长们也要承担起监护责任,注意以下几点:



“央视社会与法”提示

未成年人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

家长们一定要耐心引导,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