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到中年,事業依然沒有起色,接下來剩餘的人生怎麼過?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很多應該做的事情看起來更像是建立或者保持一種狀態。現在,你一定要乾淨徹底地消滅自己做偉大人物的念頭。

這種夢想至少有兩個危害:一是讓你總是對自己失望;二是讓你總不能心甘情願地生活於現在時。


抓緊現實的快樂

少年時偶爾失眠的晚上,總是恐懼著不知道第二天會怎樣的到來,不可預知的、做不得準的未來。想著茫茫的宇宙,漫長的時空,終有一天你將什麼都不再知道。多麼可怕!因為那時候日日所感的還都是單純的快樂,所以恐懼也就更深些。也許老至耄耋時,才會生出“此生足矣”的勇敢吧。 也是因為這種恐懼吧,所以一個人才希望自己總要留下些什麼,希望被別人記住。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極端的人認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是寧可選擇“遺臭萬年”的。

可是這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世上已經有太多的“三分鐘名人”,現在日日活躍在眾人眼前,轉眼就會被忘記。古來金榜題名的狀元不知凡幾,記得他們的還有幾人?而女人們最愛成為政治風雲波詭雲異中的一抹麗色,王侯將相雖已沒,沒看見現在最熱門的職業是可以日日與各國政要縱論天下的華人女主播嘛。哪怕如秦皇漢武、孔孟老莊這樣頂尖兒的人物,後人哪又真的知道他們臉長臉短。又如梵高,藝術家身後才揚名的不少,自己又知道什麼。


應該怎樣生活

應該過怎樣的一種生活?人一旦解決了溫飽之後,一定會想這個問題。

所有人都在感嘆:人只能活一次。所以有的演員說,做演員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經歷不同的人生。其實真實的人生也一樣,為什麼只能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籤——張醫生、王老師,從20歲開始的一輩子都被人如此稱呼,只過一種生活。現在社會自由得多,這兩年乾乾這個,下幾年換個全新的行當未嘗不可。只要自己想做,大可以去嘗試一下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 很多人才20多歲,即使對現有生活不滿足,卻也想著要保住飯碗的平安,而懼怕改變。到了三四十歲,更是擔心年紀大了,想找個安穩的所在混到退休就是了。有了一點歲數,兒女也長大了,覺得人生好像就差不多了,總是對自己進行這樣的心理暗示,就會真的老了。


人是靠精神支撐著的。

如果精神世界崩塌了,一個人也就跨掉了。

窮人們和有點錢卻總是不滿足的人想象富人生活必定相當愜意。有的人暴發之後,有了足夠幾輩子揮霍的錢財,可是除了醇酒婦人之外,那可憐的腦子裡實在是想不到有什麼別的花法了,或者還可以乾點什麼大事情。

西方人的心理問題好像更多,可能因為他們覺得精神問題真的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美國那些中了彩票大獎的人被別人看來是再幸運不過的了,可是他們自己並不這麼想。他們甚至組織了一個俱樂部,活動內容主要是互相安慰,解決“乍富”帶來的心理問題,因為中獎之後很多人對人生失去了興趣。從伊拉克回國的美國大兵出現自殺問題。寒冷陰鬱的北歐國家自殺率一直非常高,反而在戰亂、貧窮肆略的國度人們有著強烈的求生慾望。老去的昨日明星,雖然不為生活費發愁,卻感覺孤獨,想不到什麼振作的方式,有的甚至沉迷於吸毒。還有的人,可能遭遇了大的不幸,或自己覺得已經老大年紀了卻長期處於不如意的境況之中,生活失去了指望,難免生出輕生的念頭。相反的,掙扎在貧困線上下的單身母親,生活雖苦,因為有希望,所以會勇敢的活下去。上天叫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當然是要勇敢的走完全程才是。沿途看看不同的風景,苦辣酸甜都是生活的滋味。


人生其實有很多轉折,說不定轉過彎,下一處就有什麼驚喜。

有一對現在已經70多歲了的老夫婦,他們小的時候是解放以前,都是苦孩子。結婚以後,丈夫因工受過傷;妻子身體也不好,動不動就住院,一個家簡直是風雨飄搖,說散就散。誰知道中年以後就開始轉運,三十多歲一連生了三個孩子。如今孫子外孫都有了,身體也健旺,以前想都想不到會有今天、有這麼大一家子人。六十歲的老婦一旦喪夫,也會覺得失去了人生的依託。可是如今老人再婚,開始新生活的也不少。看見他們會覺得人生是那麼的長,永遠也不要覺得已經完蛋了。

一個人把人生目標只是定義在有很多錢、或者定得太高遠了都是不行的。有了錢之後就不知道幹什麼了。退一步,則海闊天空。


把平凡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並非同義詞,感覺幸福才是真的幸福。生活總是平凡的,你要自己發掘它的意義。聰明的人會把平凡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這與是否有許多的金錢沒有關係。

一個富翁有一萬塊,可是隻花一百塊,那麼和只擁有一百塊的人是一樣的。一個小康之家,可能因為妻子善於安排,孩子總是能在生日得到並不昂貴卻心愛的禮物、節日的時候一家人也總是舉行有趣的活動,偶爾還能一起去豪華飯店吃一頓飯,大家都覺得幸福。用八百塊也可以做出一千塊的排場。

每個人都應該時常微笑,早上精神抖擻地去工作,放寬心態去面對問題。不要藉口忙亂就丟掉了自己敏感的心靈,記得過一段時間就給自己安排一個節目。有的人樂於孜孜不倦地尋找城裡新開的特色館子,然後去飽餐一頓;和朋友聚會;拜訪親戚;甚至只是買一束鮮花,也會讓心情快樂起來。 “人生無意義”的念頭大多在日落以後出現。每一個清晨,醒來看見太陽、花朵,感覺到風吹,就會覺得無論無何活著還是好的。所以如果心裡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麼好好的睡一覺吧,早上醒來會覺得幸福。


一切皆是有可能的。人生應該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

“中年”是一個過渡階段,每個人都想盡量延長中年之前的狀態;不過和老年比起來,中年也還勉強可以接受,感覺還有餘力,還不那麼一切都“黃河奔流去”了。是時候應該重新定義“中年”了,把以前所認為的中年、甚至老年時間段都納入“年輕”的階段,永遠保持一顆活躍、求進的心。

東方人的外形顯得年輕,一位老師笑稱自己四十多歲的時候一個人揹包去美國旅行,還被美國佬友善地拍著屁股稱“小姑娘”。輪廓深邃的西方人老一點,簡直就沒法看。還有許多美國小鎮的居民,胖到二百多斤,整日與漢堡、啤酒、電視為伴,曬著加州的好太陽,日子倒是愜意。亞洲人的輪廓樣子到有點年紀的時候就顯出好來,而且我們又有禪宗文化主張的力求控制自己、堅忍的傳統。總是應該保持臉部皮膚適度的緊促,最可怕的是中年男人鬆垮垮好像縱慾過度的臉;做事情要敏捷一點;不以年齡為意,更不要想什麼年齡該幹什麼事。想做什麼就做吧,年齡不應成為限制。


接受現實的勇氣

很多人會被突然而來的殘酷現實當場擊倒,例如失業、長時間找不到工作。媒體報道上海的一位研究生畢業之後半年都沒有找到工作。他是從農村出來的,本來家裡供他念研究生就非常困難了,沒想到唸完之後年紀已經老大了,還是無法賺錢報效父母。現在的就業形勢的確不容樂觀,在國外留學了好幾年的MBA、博士們甚至都在競爭月薪1500元的工作。他寄居在女朋友處,雖然女友支持他,但他心裡非常不好過。有時候他甚至想去超市應聘當收銀員,好歹也有一份收入。結果被女朋友罵他自貶身價。於是他繼續茫然地尋找著一份公司的白領工作,同時考慮是不是應該再繼續努力考博士。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三窮三富過到老。”意思是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一些人生的低谷時期。這時,人的本能反應是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甚至激烈地怨恨社會、詛咒造化弄人。能像詩仙李白那樣有極強的自信心,高吟“天生我才必有用”,然後摔柴門而去的曠達之人很少。

面對現實的困境,首先要有勇氣。有的人美麗而且勇敢,令人欣賞,出場時總是活力充沛、充滿了抖擻的精神和昂揚的鬥志。其次要接受現實。遇到挫折時,很多人不願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時候,誰都會冷靜而且理智地勸解別人;輪到自己的時候就總是寧願相信自己是一個例外。


尋找生活真諦

我們時常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之中。在現代社會,乾淨的食物、水和住所已經不成問題,於是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應該過得再好一點。有了第一套房子之後開始追求更大的房子,有一輛大眾之後還希望擁有蘭德路虎。然後呢,是否應該在海邊再買一套度假時住的房子,一年有兩個假期可以去國外旅行。慾望永無止境。每一次你總是想:等我有了足夠的錢以後就開始去幹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但是當生活水準上到一個新的臺階的時候又產生更大的慾望,為了補上這個大洞開始更努力地工作。漸漸忘記了自己真的想幹什麼。當這種追求難以達到的時候,就會痛苦不堪。

生活的真諦是什麼?不一定要達到某個固定不變的目標,而是要不斷地體驗,去嘗試新的東西,有更多的經歷。價值觀非常重要。包括你的人生方向,以及對生活中主次部分的取捨。


找到有效的迅速擺脫惡劣情緒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壓方法,例如跑步、吶喊、打沙包、喝酒等等。

大吃一頓是很多人經常採用的一種緩解惡劣情緒的方法。俗話說捧著飽足的胃,會覺得活著還是好的。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容易多吃;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因為巨大的失望或者悲觀情緒,所以才會暴飲暴食,反正也不在乎形象了。劉德華和鄭秀文主演的喜劇片《瘦身男女》中,鄭秀文就是因為感情失意而吃成了大胖子,後來“瘦身”成功的同時也找到了真情。影片結尾,另外兩位失意的俊男美女,本來都很窈窕的,也開始暴飲暴食起來。所以這種方法太過危險,容易有後遺症,一旦心情好轉起來,外型想扭轉過來還沒那麼容易呢。

有些什麼辦法可以有效的迅速的讓你擺脫惡劣情緒呢?有的人說情緒不好的時候會聽音樂,總是把兩盤心愛的CD擺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聽著就會鎮定下來,就算是悲傷的時候聽著音樂的時候也會升華到一個比較美麗的境界去。“原來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詩情和智慧去塗染,將都成為深沉激動的美麗”——這說的可能是寫作。而有的人就覺得安靜地一個人呆一會兒最有效,任何聲音,哪怕是音樂在那個時候都讓人心煩。即使只是原始的哭泣,對很多人來說也非常簡單而有效的,大哭一場之後會覺得輕鬆許多。總之,這得自己實驗。


想出解決辦法

不管出現什麼情況,善於利用現有條件解決問題的人,能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解決辦法,從而渡過難關。

有個故事說一位科技新貴和一位老富翁偶然坐在一起,年輕人就問老人當年是如何致富的。老頭說當時他窮得口袋裡只剩下五美分了,於是花這五美分買了一個蘋果,晚上沒有事兒的時候就把這個蘋果擦得非常光亮,第二天以十美分賣了出去。又用十美分買了兩個蘋果,晚上沒事兒的時候把它們擦得非常光亮……年輕人以為自己將會聽到一個老套的白手起家的故事,不過還是耐心地聽了下去。老頭接著說:第三天,他就繼承了一筆200萬美元的鉅額遺產。轉折很有戲劇性吧。電影裡總是充滿了這樣的漂亮轉折,主人公某天早上一起來就發現生活完全不同了。

現實生活中就算開始朝著新方向努力,也得要好長一段奮鬥期之後才會有所成就,境況是慢慢的好轉起來的。倒是可以學學那位老富翁開始兩天的靈活腦筋。


學會簡約,不積攢身外物。

很多人會衝動地買下一些平時都不會看一眼的“路邊攤”貨物,其實這些東西擺在家裡多半會徒然破壞氣氛。縱然是更有特色的一些旅行紀念品,買回來以後也多半就是放在那裡佔據空間,然後落滿灰塵,最後在某次大掃除中被清理掉。

控制自己的擁有欲,否則很快就會有太多零碎東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身外物太多,然後不斷的找更大的地方來放置它們。有了更大的地方以後,再買更多的可有可無的東西。簡直是惡性循環。有太多雜物,人好像也因此被“墜”住了。想到自己“滿坑滿谷”的傢俬就不願意移動,恐懼搬家,害怕遷徙,也排斥一切變動。
學會簡約,就意味著要學會丟棄。凡是超出帶一隻皮箱即可搬家之空間預算的物品通通要從擁有目錄上刪除。同樣的東西有了新的一定處理掉舊的。一年也用不上一次的東西要定期清理。只用一個牌子的柔軟紙巾、雪白的床單,這些東西決不可以湊合。可以穿破破的牛仔褲,內衣卻非常昂貴。雖然很難做到,但我們總是期望衣服兩件、長褲兩條,可以替換,塞進隨身的揹包裡就能出發。

如果不是超級發燒友,不用看見鄰居家買了40英寸的大電視自己也咬牙買一個,不管這個龐然大物擺在自己色調柔和的家裡是多麼的不協調。前幾年中國人家家比著買彩電的勁頭就是這樣,而且電視總是被安排在家裡客廳最中心的位置,所有的裝修和傢俱、裝飾都圍繞著電視來展開。這也顯示了生活內容多麼貧乏。現在中國人比拼著買車的狀況也是如此,北京街頭跑的奔馳汽車比德國本土還多,一般人也把一半甚至全部的財產用來買車,用排氣量最大的、最豪華的。相反,富裕的歐洲人倒是流行開小排量的小車,從擁擠的停車處開出來的時候先把前面的車頂開、再把後面的車頂開,車身有些凹痕、擦傷也不在意。總之什麼都要比,多麼累呀。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節能的、環保的總是好的。


要想成功,必須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

鮮明的個人風格會抹掉不利的細節。建立起個人風格的東西包括很多。總是應該具有堅定的原則,並將之貫徹到自身從內到外的始終。生活中每個人的活動內容大致相同,但感覺卻是完全不同的。身在匆忙的都市,也要給自己找一個理想。在一個領域裡小有建樹,眾多職業各有自己的經典形象;同時順應自然的喜好培養閒情逸致。總的來說是積極的,但不用每週例行公事地堅持臉部美容或健身。有環保觀念,浪費錢沒有關係,但是不要浪費資源,例如水。在眾多的場合一般是應對得宜的,但是偶爾也會毫不客氣地應付不想與之來往的人。較之一般人總是更為悠遊,無論何時何地。當然,以上這種風格並不是人人喜歡。你還可以有別的選擇。

個人風格應該具有連貫性。簡單的說,如果你第一天穿藍色衣服沒有人注意,但是你一連七天都穿藍色,這就成為了你的風格。當你成為一個名人的時候,哪怕粗鄙的口頭禪也會變成經典的符號。


隨身攜帶“自己的世界”

讓你在任何地方也可以隨時擁有自己的空間,例如回到父母的家中、或者在乏味的商務旅行時。最重要的還是精神上有原則,把平凡的生活活出有滋有味來。遇到不舒服的事情經過這麼三兩下調弄,也變得順理成章起來。在自己的世界裡做主人,不讓任何人干涉。

擁有自己的世界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並且記得隨身帶著。
離不認同的東西遠一點。我們喜歡去那些提供恆定服務水平的地方,典型如麥當勞雖然只有“垃圾”食品,但也因為“提供恆定服務”這個原因成為想隨便吃點東西時首先考慮的地方。這樣破壞心情的幾率會比較少。出入固定的地方,特殊的氛圍會自動隔絕掉不相干的人。因為封面而買了內容糟糕的雜誌,跟逛內容蕪雜的百貨商店一樣的失望。看自己喜歡的作家的書,這樣總歸有保障一點。別勉強自己總是去應酬自己不喜歡的人。



每天瀏覽新聞是個好習慣。


每個人都應養成每天瀏覽新聞的習慣途徑。
比如早上起床後隨手打開電視,一邊刷牙一邊聽早間新聞;坐地鐵的途中看晨報;開車的人路上聽廣播;上班的第一件事是瀏覽一遍新浪網上的新聞頻道;或者晚上看晚間新聞等等。現在新聞隨手可得,實在是太方便了。最好的可算是新型的網絡新聞,完全免費,而且無所不包,文字、圖片、視頻都有,甚至相關報道、評論和過去來龍去脈的資料全能找到。
現代社會里,新聞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座標系,不能不關心。遠在千里之外的地區局勢緊張會影響世界經濟,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直接決定你手裡的外匯是應該買還是賣;美國的一家公司股票漲落可能會影響你的工作,它可能正是你為之工作的公司,或者貴公司的合作伙伴;開車上班的時候很多人聽交通廣播臺以決定選擇哪一條行車路線;關注電視新聞上的禽流感疫情發展以決定是否開始恢復吃雞肉……總之,不瞭解新聞我們簡直不知道該如何生活。




保持感動的心

有人說:不關心世界變化的人,恐怕也不真正關心自己將去向何方。

天天有兩口小酒喝、打打小麻將,呆在家裡日子容易過。我想每天看新聞會讓一個人保持真正的感動之心,那些鮮活的人物和事件會觸動你。 一些大的災難出現,例如飛機失事,我知道我的很多朋友都會含著眼淚看完新浪上的幾十條新聞鏈接。為那個臨時改簽了航班而逃過一劫的人慶幸。看到那些失去了親人的痛苦——失去獨生女兒的父母、失去了新婚妻子的年輕男人、本來是度假回家高高興興的一家子,卻出了事,會跟著他們掉眼淚。晚上回家後你會主動停止幾天來的冷戰,對你的親人更好一點。不再爭無謂的意氣,人才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過程,平凡日子過久了你就會忽略很多珍貴的東西,而為一些浮面的東西爭來爭去。看新聞有時會帶來一個醍醐貫頂的過程。就像有人提倡有時間應該去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樣,去到一個全新的地方,讓自己的全部感觀都調動起來,問路、找方向,可能還會體驗恐懼和無助,自己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樣能讓自己在熟悉、舒適環境裡呆久了而退化的生存能力重新煥發。


屏蔽消極信息

屏蔽掉各種消極信息,不要讓自己的生活被新聞裡的絕望、恐怖和頹廢信息打倒。

新聞總是在警告我們能源即將耗盡,石油在幾十年內就會被用光,老實說剛開始聽的時候還真是有些恐慌的。有一次跟一位精通汽車知識的朋友聊天,他告訴我不用擔心,我們可以用新能源。十年前已經有汽車公司研究出來用水裡提煉的液態氫作汽車能源,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了,只是因為考慮保護現在的汽車產業而沒有用。這些傢伙!或者可以用電動的汽車。我們又被告知一節廢棄的電池如果被塞在垃圾袋中隨便丟棄,就會汙染一平方米的土地和水。這也讓我擔憂了好幾天。有一段時間,辦公室裡很多人把電池集中在一個紙箱子裡,然後定期送到麥當勞的電池回收處去。但是後來新聞裡又說事實並沒有這麼恐怖,日常用的五號乾電池在技術上已經處理得很好,不會汙染環境。


不要擠佔7小時睡眠

經過了擁擠的交通、繁忙的工作、瑣碎的家務、以及捨不得不玩的娛樂、必須的梳洗之後,終於,可以把自己扔倒在柔軟的床上。這時候通常會忍不住舒服地嘆息一聲吧,四肢百骸都鬆懈了下來。

睡覺是一件人人必須的事情。可是日常生活一旦忙亂起來,時間不夠用,我們總是首先想到犧牲睡眠時間。晚上要趕報告,OK,晚睡3小時;朋友聚會,好的,晚睡4小時;決定從明天開始吃健康的早餐,所以早起半小時來準備;結婚了、有了小孩,再早起半小時做更豐盛的早餐……很多人不斷地擠佔睡眠時間,好不容易盼來的週末夜晚更是捨不得睡覺,玩到後半夜,覺得反正有周六、週日的時間可以睡到中午,可以把缺乏的睡眠補回來。

需要警惕的是:熬夜,減少睡眠時間用於工作或者娛樂現在常常被形容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許多媒體文章的言下之意似乎在說只有小公務員、小老百姓才會按時按點上下班,買菜做飯,過著乏味的生活。拿高薪的外企白領們總是要加班,或者在各地四處亂飛地做項目;小資們在泡吧,喝紅酒——在馥郁的夜裡,每家酒吧喝兩杯,然後去下一家酒吧,沿著一條街一直喝下去。此種行為藝術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喜歡。

一個普通人一生中有1/3的時間花在睡眠上,每天8小時,與標準的工作時間一樣多。各人體質不一樣,渴睡一點的人一天要睡9-10個小時都是正常的。一般認為,成年人每天睡7個小時就足夠了。小時候我們受的教育說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睡覺上面。最新的科學研究卻說“健康來自睡眠”,鼓勵成年人享受睡眠,而不是強調控制過多的睡眠時間。長期睡眠不足、失眠會帶來一系列的機體損害,包括思考能力減退、警覺力與判斷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內分泌紊亂等。而擁有良好睡眠的人會在日常生活壓力面前可表現出更強的自信、自尊和獨立能力。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健康生活的三個鼎足,渴望健康,就必須重新估價睡眠對健康的意義,重視睡眠管理。而在健康理念中,人們往往只注重飲食和運動,卻忽略了睡眠這個重要因素。


保留好的禮貌傳統


最需要保持的禮貌傳統就是:永遠記住自己要有禮貌。至於具體什麼樣才叫有禮貌,就要根據時間、地點、對象而定了。有時候保持適度距離也是一種禮貌。

現在的人普遍覺得過分的熱情讓人有點消受不了,而且也比較抗拒肢體的接觸。以前很多人認為鄰居、單位同事之間不能有隱私,似乎有隱私就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現在很多人認為我不想講話就可以不講話,不用事事向別人交代,也不一定要對陌生人微笑,一切看自己的心情而定。

有一些禮貌規則現在還普遍被認可:例如注意你的言辭;不要在同事聚會中醉酒,還失態的胡言亂語;如果不是違法或者涉及自己,不要干涉別人的事情;尊重老人、愛護孩子、謙讓婦女;在公共場合不要喧譁、打鬧,不要損害公共衛生,要排隊等等。


定下人生的目標單

一年當中,總應該有兩三個週末的下午,拒絕所有約會,一個人待著,好好想一想關於感情、事業、金錢和夢想、過去和將來的重大問題。每天匆忙地行走,也應該有時抬頭看路。每到年末的時候,公司裡總要求寫一份工作總結;而到了年初,又總會有新的計劃,又開始制定詳盡的預案。自己做的時候,可以再在工作計劃後面,加上一份自己的生活計劃。一個人很有可能在過了一段一種生活之後,再轉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而有的事情,如果你現在還沒有做的話,那麼馬上出發、馬上去做吧!

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可以回頭看看過去一年都去過哪些新的地方,有什麼大的變化和成就;再給新一年定下計劃。你總不會希望五年之後你的生活依然是一絲變化都沒有吧。例如新一年打算安排每天半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外加十分鐘的家務時間,今天清理乾淨已經用了兩年的電腦鍵盤,明天洗了沙發套,累積起來會是不小的成就。把人生的目標分解下來,一步一步的實現它。也可以做分類的目標清單,例如喜愛閱讀的人寫下的讀書目錄。

人生就好像是一場旅行:各處到了一到,看到不同的風景;出發的時候你有同伴,中間可能又換了另外的同伴,路上一定會遇到不同的人;有時候你還會停下來,告訴別人你的故事……


為事業而不是為工作奔波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事業藍圖。不一定是自己創業,也不一定直接跟賺多少錢有關,也可能是希望從事某個自己一直嚮往的有趣的行業。有的人只想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創造性工作,如工程師、作家、藝術工作者等等;而有的人則希望在知名大公司裡做到一定的職位,成為一位搶手的職業經理人。

但是實際上到處都充滿了猶豫不決的人,對現狀不滿、下一秒種又自己給自己拿出了一個現狀還不錯的理由。一位醫學院的學生選修許多文學課程,還樂於拉著每一位人文學科教授傾訴自己是多麼地有文學天賦和愛好,小學時候就出過書。但是因為被保送到醫學院,而且為將來前途著想也不應該放棄現在的專業。那麼這樣的陳述除了佔用別人的時間以外,還有什麼意義呢?既然你已經做了選擇,那麼你抱怨的是誰?誰不給你機會?如果你一直在抱怨工作不合自己的興趣,那麼一定要現在就完成調轉。如果你一直在抱怨上司和同事,卻覺得工作本身還不錯,那麼一定要試著做些什麼去改善關係,實在無效再考慮調動。 繼續不喜歡的工作就是惡性循環

不斷追求新鮮的頻繁跳槽者,以及在一個行業積累了相當經驗的人,到了中年,就應該有一個事業目標設定了。要開始為事業,而不是為工作而奔波。


塑造自己的核心價值

每個人都必須塑造自己的核心價值,也就是不可替代性。例如公司總是小心翼翼地防止客戶經理們跳槽,因為他們手裡掌握著最重要的客戶資源。很多貿易公司的高級客戶經理通常能夠自己出來開公司單幹,抓住了客戶就等於抓住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