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巨婴”的背后,都有一个不愿放手的妈妈

医院的心理科住进了一位20多岁的网瘾病人,他在工作中很受领导器重。可下了班却沉迷于网络游戏,已经为此花费十几万元,住院之前刚把新领的工资全部充给了他的宝贝游戏。

医生和他谈话,他说如果有必要,自己也能控制不去玩游戏。但陪他来的家人们却否认他的话。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成年人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不肯回头呢?当医生和他妈妈谈话时,終于找到了答案。

他的妈妈一副精明强干的女领导作派,说起儿子滔滔不绝:从小都是她安排照顾长大,连儿子的媳妇也是她一手操办和促成的,原来儿子有个女网友,两个人情投意合,但母亲说那个女孩子不是过日子的人,硬是让他断了,并给他找了现在大家公认的善解人意、工作稳定的好媳妇,儿子也不得不承认现任妻子的温柔贤惠。

也就是说,这个小伙子从出生到成家立业,每一步都没有偏离妈妈设计的轨道。他已经逐渐蜕变成一个由妈妈控制的傀儡,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和乐趣。这次网瘾的爆发,正是来自他内心最深处的反抗,在那个虚拟世界里,他能主宰一切,发号指令,积极行动、胜利、失误、挽回……都是自己在操纵,他找到了存在价值和乐趣。

当心理医生指出他和妈妈的问题,建议让妈妈先离开医院,儿子首先提出反对,说妈妈在这儿可以帮他打饭、陪他做体检排队等事情,妈妈更是不愿离开儿子半步。写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

一个强势有掌控欲的母亲,培养了一个毫无自理能力的巨婴。

从以上的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母亲对孩子和家人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以下两种母亲在生活中很常见

1 家庭中各方面都很强势的妈妈

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里面苏家妈妈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她在家里大权独握,说一不二,老二苏明成被惯成了长不大的巨婴,在失去母亲之后,连自己的小家都支撑不下去。

而苏明玉因为妈妈的偏心,倍受忽视和伤害,虽然已经长大,事业有成,内心却有着难以愈合的伤痕,直到母亲去世,都无法让她原谅和释怀。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妈妈也很常见,我的邻居家有四个孩子,父亲去世早,妈妈一个人从小拉扯四个孩子,因为生活条件不太好,负担重,她本身个性要强,不愿被人看不起,对几个孩子缺乏耐心,性情急躁,结果孩子长大后,老大老二根本不回家,完全跟母亲对着来,两个小的,一个有了抑郁症,一个身体长年不好,其实也是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调节情绪造成的体弱多病。妈妈辛苦了一辈子,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

由此可见,如果母亲太强势,孩子容易发展为两个极端,要么胆小、自卑、敏感,懦弱无能,要么就是暴躁易怒、执拗认死理。他们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很少能理智阳光健康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被很好的尊重和拥有自己做主的自由。

2 还有一种母亲并不强势,却也能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这种爱是一种隐形的牵绊。

这种往往性情温柔,性格懦弱,自己没有更多的兴趣爱好,对工作也不上心,对孩子却是过分关注,倾其所有。

十年前,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杨元元选择了自杀。因为她想独立,但她母亲牢牢地束缚着她。父亲去世后,她一直和妈妈相依为命,在母亲眼里这个世界只有自己的女儿,当她在上海读研究生时,她母亲“理所当然”地要去陪读,还和自己的女儿睡一张床。

杨元元没有知心的朋友,一直想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在努力失败后,最终选择了自杀。

以上是个极端的例子,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些这样的人,我的同事大平,丈夫是个事业型的人,常年在外跑业务。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需要在校住宿,每两周才能回一次家。

多少年来,大平已经习惯了照顾他的儿子,孩子一住校,家里突然冷清了下来,她变得无所适从,每天打电话成了她唯一的寄托。电话里孩子的声音有些沙哑,她就会担心半天,如果孩子忘了给她打电话,她更是疑神疑鬼,坐立不安,这种日子让她休息不好,日渐憔悴,头发都白了好多。

大平看起来是在关心孩子,实际上是突然失去了心理寄托,无法独自面对生活。如果她的孩子回到家看到妈妈这种状态,他也不会安心地在学校学习。

上面两种妈妈从根源上讲,是一种妈妈,只不过外在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讲,强势的妈妈其实也是外强中干,没有安全感,不独立,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证明,所以他们才有强烈占有欲,恋子女情结,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儿女身上。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共生关系”: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孩子和母亲之间越发依赖,缺乏心理边界,无法拥有“独立的自我”。

最让人担心的是,在这种关系里,他们双方毫无知觉,早已习惯了相互病态的依存。在心理里还有一种“斯德哥尔摩情节”即被绑架者会听从并依恋绑架他的人,共同来对付解救他的人,因为在长期的相处中,被绑架者已经习惯这种状态,无法正常走出。文章开头那个网瘾患者的妈妈就是用母爱绑架了自己的孩子,让他一直没有长大。

人们总是歌颂母爱的伟大,好像这世间没有不恰当的母爱,其实,正确的母爱是需要妈妈们不断地学习和领悟的。母子一场,是为了最终的分离,让孩子能健康独立的生活才是一个母亲最大的成功。

应该如何去做,孩子才能更快成长呢?妈妈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1 要想孩子身心健康,除了母爱,父爱也不能缺席。

从上面我举的实例中不难看出,每个家庭都是以妈妈为主,父爱基本没有出现过,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通病,妈妈包揽一切家庭琐事,父亲乐得躲清闲。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男孩难于男性化,缺乏阳刚之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当未来进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不适状态,无法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

女孩由于缺乏父爱,容易有“恋父情结”,在自己以后的婚姻生活里缺乏安全感,像个长不大的小女孩,幼稚敏感自卑。

因此,希望每个做父亲的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肩负起父亲应尽的职责,母亲也要学会示弱,适时退让,必要时把孩子交给父亲看管和教育。

2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不给孩子太大压力。

母亲之所以不放手,是因为怕孩子犯错走弯路,于是,母亲就包办所有事情,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要求孩子跟着她走,最终导致孩子没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机会,有了问题找妈妈,成了“妈宝男”“娇娇女”。

没有人不犯错,即使是父母,我们不必追求完美,从错误中学习才能印象深刻,学得更快更扎实。聪明的家长会让孩子尽早在有能力有时间改正的情况下犯错,才能避免以后更大的无法挽回的失误。

孩子犯了错,家长先道歉,给孩子做个表率,告诉他,人人都会犯错,改正就好,不要一味打压,让他失去再次开始的信心。

3 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交往

父母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和他们的友好相处,能让孩子习得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我们不能把孩子禁锢在家庭范围内,我们要鼓励他和同学、朋友一起学习玩耍,参加集体活动。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孩子的心胸和眼界会更加开阔,他也会见识到更有魅力的人和美好的事物。即使他在外面遇到了困境,也是一笔难得的人生经历

让孩子走出去,是为了让他的心灵更好的回归。

4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人父母,尤其是妈妈,要学会爱自己。

妈妈为了家庭儿女忍辱负重的事例不胜枚举,好像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换来儿女的幸福生活。其实不然,我们70年代这一辈人的父母,那时候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差,温饱都成问题,父母真是省吃俭用,为了子女吃苦受累。

如今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年轻人追求自由洒脱,我们也没必要苦着自己,舍不得消费和享受,每天把自己弄得像个苦大仇深的黄脸婆,只知道为孩子和家庭奉献,不懂享受。这样的妈妈,孩子不但不知感恩还可能只会把我们当他的女仆,不嫌弃就不错了。

一个人只有先自己内心满足,才会有余力去更好的爱孩子和家人,不会给别人更大的压力。妈妈懂得自己找乐,孩子才能放心去做自己的事情。

所以,为了孩子为了自己,也要对自己好一点儿,把目光从孩子身上移开,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累了就歇会儿,不想做饭就叫个外卖,空闲时不带孩子出门去旅游……都是极好的放松。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部归结于他的母亲,毕竟还有外部环境和自身性格等的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很多时候,孩子不成熟,长不大,也并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过错,为了孩子不长成一个巨婴,妈妈要懂得适当放手当然也很重要。

关注头条号 愿和大家一起成长,快乐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