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球”——乒乓球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的国球

众所周知,乒乓球在中国被称之为国球,可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乒乓球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从来没有取得过世界冠军。参加过三次奥运会,一块奖牌也没拿到。体育项目的发展严重滞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当时的西德多特蒙德举行。中国选手容国团连克强敌,收获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成为中国乒乓球和中国体育腾飞的起点。恰逢当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容国团等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回国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更是把容国团夺冠和十周年国庆列为1959年的两大喜事。这个冠军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成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典范: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

容国团夺冠


随着竞技成绩的提高,中国乒乓球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升。1961年,国际乒联将第26届世乒赛的举办权交给了中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国际体育赛事。那一次,中国男队击败了称霸乒坛许久的日本队,首次夺得世乒赛团体冠军。而庄则栋和邱钟惠还分别获得了男、女单打冠军。邱钟惠成为新中国首位女子世界冠军,她帮助中国队实现了女子项目上冠军零的突破。此后,中国的乒乓运动长盛不衰。在世界乒乓三大赛事中金牌数均居世界第一位。可以断言,这样的成绩,任何外国都不可能超过。

庄则栋


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也得益于这支队伍坚持勇于创新的精神。刘国梁是这一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的代表。运动员时期,刘国梁的直拍横打绝招震惊乒坛,帮助上世纪90年代陷入低谷的中国乒乓球男队重返巅峰;教练员时期,他创立“直通赛”,用公开、公平的方式鼓励队内竞争,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而在执掌中国乒协后,刘国梁更是加大了改革力度,带领乒协在奥运备战、职业体育、全民健身、青少年培训、市场开发、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开展创新实践。

在自身不断强大的同时,中国乒乓球还一直承担着在全球范围推广发展乒乓球运动的重任。从上个世纪派出大量教练支援指导亚非拉国家乒乓球队,到接纳以福原爱为代表的外国运动员来中国训练,再到实施“养狼计划”……多年来,中国乒乓人既敢于“走出去”也勇于“请进来”,不因自身屡创辉煌而沾沾自喜,不因帮扶对手强大而心生畏惧,这就是“国球”的胸襟与自信。国际乒联主席托马斯·维克特这样评价:“中国不仅拥有最优秀的运动员,还能帮助其他协会培养出更优秀的选手。”

男团冠军


中国乒乓人代代传承下来的乒乓精神,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以乒乓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体育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这些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新中国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至今。

女团冠军


乒乓外交


197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乒赛。当时中美关系已经有了缓和的迹象,但究竟以什么作为最好的媒介,来改善两国的关系呢?中国领导人认为世乒赛是很好的契机。4月4日,美国球员科恩无意中搭上中国球员的交通车,庄则栋主动赠送一幅绣有黄山风景图的杭州织锦给科恩,科恩后来回送庄则栋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运动衫。这一戏剧性事件顿时成为轰动性新闻。4月7日,毛泽东在比赛闭幕前夕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尼克松立即同意了中方的邀请。1971年的春天,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实现了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中美两国的乒乓球友谊赛在北京上演,留下的政治影响却向太平洋两岸散播开来,为中美人民的交往和中美两国的外交突破敲开了大门。这就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1971年到1979年与我国建交的达到了100多个。尤其是1971年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通过了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有人称赞为中国的“小小银球转动了地球”。

乒乓外交


乒乓球运动全国普及


乒乓球运动开展的条件不苛刻,可参与性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上亿人参加乒乓球运动。男女老少都能打,天南海北都能打,室内室外都能打,有钱没钱都能打。条件好的可用高级球台打,条件差的水泥球台也能打,没有球台用几张桌子拼起来也能打。天气好在露天可以打,遇上大风大雪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就可以打。

而且,乒乓运动又是一项全身运动,健体健脑又健心。相对于足球篮球等运动,它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自己可控制运动量,非常有利于普及。总之,这项运动特别适合中国的国情,得到了国人的普遍喜爱,普遍水平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