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天我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但却默默数着日子等病毒‘发作’…”薛妍:为中国有这么多好同行而骄傲!


薛妍 教授



从武汉转战随州的当天,当地下了一场大雪。据说这是近几年最大的一场雪,室内温度只有7度。但是,按照防控疫情的有关规定,驻地酒店因为是中央空调所以不能开放暖风。作为北方人,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陕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专家组成员薛妍和队员们第一次感到什么叫刺骨的寒冷。得知情况后,医院迅速派人从西安送来了电热毯、鸭绒被等保暖设备,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其实,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仅仅是此次对口支援湖北他们经历的一个小插曲。跨界出征的她,从迷茫,恐惧,到适应并享受,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她说,“我从当地医护同行身上学到了坚守和执着,从患者身上看到了乐观与坚强,这场战“疫”给了我感受温情、历练人生的机会!当我老了,回首往日,这段时光一定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步步惊心 数着日子等“发作”


薛妍曾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工作多年,擅长多种实体瘤特别是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多年部队的培养,使她拥有军人的觉悟,所以当得知医院要派驻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时,她毫不犹豫报了名:“家里老人有人照顾,孩子大了,我觉得就我最应该去。”


然而,她面对的却是全新而又未知的领域,是狡猾而“诡异”的敌人。全世界的科学家参与其中,对于新冠病毒的了解仍然有限。对于这些仓促上阵的逆行战士而言,最难战胜的是心理的恐惧。他们刚接手武汉八院的时候,发现因为之前是专科医院,整个院区并没有规范的“三区两通道”划分,她第一时间陪同院感专家改建和完善各个通道,给队员们创造一个尽量像样的穿脱区域,她形容当时每一步都像“踩地雷”。


一开始穿脱防护服也是慌乱的。有一次她查房完毕,摘护目镜时,一不小心,护目镜外翻过来,最外层顺着她的眼睑划了过去。她说:“当时心里一咯噔,觉得不好,可能会感染!”心情立刻灰暗下来,尽管出来后拿盐水冲了半天,又用碘伏把眼睛周围皮肤擦了一遍,但仍然惴惴不安!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每天查房,治疗病人,但每天在心里默默计算着病毒感染“可能发作”的时间,直到“大限”解除,心中才暗暗长出一口气。


虽然拥有良好的内科基础知识,虽然她“指导指导”就可以,“跨界”的她却不甘心:“我一定要参与进去”。


她每天工作之余,在酒店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认真学习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及相关文献,向有经验的感染和重症专家请教,或者求助远程会诊专家,“希望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从患者身上感受乐观与坚强


“每个患者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比我想象得要乐观、坦然得多。”每天行走于病房之间,她看到了人性中最普通也是最可贵的精神。


有位60多岁的老大爷,老伴和儿子也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在不同医院治疗。大爷病情比较重,但仍然对治愈充满希望。通过医疗组精心有效的治疗和他强烈的求生欲望,老人家病情慢慢好转了。有一天,老人说,想吃面包和蛋糕,医疗队立刻从自己的配给中给他送了过去,负责感控的刘冰主任亲手拆开包装递到他手里。


“这和我们来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她坦言,没想到遭遇劫难的湖北人民如此的乐观和坚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令她十分感动。医疗队的医生把自己发的防疫中药茶留给患者,每天上班,大家不约而同带着蛋糕、方便面、饮料、八宝粥、牛奶,带给有需要的患者。每天下午,值班的小护士带着轻症的患者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医患之间回归到了最初的温暖和信任。


一位妊娠晚期的新冠肺炎患者,接受剖宫产后就进入隔离病房治疗,从未见过她刚出世的孩子一面,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这是多么的痛苦啊。医疗队积极联系了新生儿科,专门拍了一段孩子的视频给她,看到孩子健健康康,她喜极泣下……


“心病不除,百病难消。”这不仅是一场身体上的战疫,也是一场心理上的战疫。薛妍说:“查房时,我会对患者说,别怕啊,这就是一场重感冒,吃好喝好,心怀希望一定能好!”她说,在病房里,因为需要隔离,患者没有家人的陪伴,所以理解的眼神、温馨的笑容、鼓励的手势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需要我们这些医护人员作为家人照顾他们、安慰他们。



为中国有这么多好同行而骄傲


“我很多年没有到其他医院工作这么长时间了,这次的经历之后,让我改变了很多观念和看法。”


薛妍坦言,这么多年,一直在西京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这种大家眼中的“大医院”工作,跟很多医院、医生的深入接触并不多。这次她从随州的同行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她学习的亮点。


在这里,她看到的医生有个性,有激情,努力上进。在治疗方面,“他们很辛苦,既干一线工作,还要干二线、三线,在对患者整体连贯性处理以及细节把握上,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里,她还看到,年资很深的肝胆科副主任,为了抗击疫情,跟年轻医生一样,坚持值12个小时夜班。感染科副主任,不顾对防护服过敏,对手套过敏,甚至口罩也有点过敏,依然坚持在一线。“当地的医护人员感激我们的支援,将最好的防护物资留给了我们。咱们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医生护士们,我们怎么能打不胜这场战役!”


随着对环境的不断适应,如今薛妍已经熟悉并习惯了疫区的生活和病房的工作。“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完善应急措施,作为每个公民,提高个人素质,遵守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今后应对疫情发生,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机制等,薛妍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


她说,这次疫情爆发后,发现很多应急机制和场所并没有想象那么完善,希望至少在大城市,筹建标准的感染病应急医院,一旦有疫情发生,医护人员不用像踩地雷一样,拿着自己的身体去冒险。


她也希望大家不要在需要医护人员往上冲的时候,就各种溢美之词,疫情过后,医护们却得不到尊重和理解。“不能让医护人员一次又一次心凉了,只有医患携手,我们才能共同对抗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