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的那个卖熏鸡的姑娘 (二)

其实,或许不难理解,因笔者对这个叫卖熏沙鸡的女子十分关注好奇罢!当她出现在笔者身边时,笔者眼球没有离开过那个放置熏沙鸡的编织包。她或许产生一个错觉,以为笔者是一介馋嘴猫食客。她将编织包在笔者眼前打开,里面二十几只熏烤的沙鸡肉体,清香扑面而来,或可勾引食客肚里之馋虫。其时,笔者心中充满怒火,想象着多少鲜活的小生命,发出咕咕咕的绝望悲鸣……

笔者按捺下心中的悲愤与不悦,问道:多少钱一只?

姑娘回答:3元一只,5元两只。

那个年代,5元钱该是天价哦!

须知,一包火柴2角,一斤玉米八分,一斤酱油和醋各为八分,一斤煤油3角6分,一斤天然青盐1角4分,碱1角8分,苏打2角1分……

笔者脑海里飞速运转,换算着一只熏烤沙鸡的价值。

买一只尝个新鲜,好吃着哩!那姑娘显然认定笔者是个诚实的主顾。

笔者即未摇头,亦未点头:这许多沙鸡,是怎么逮住的?

姑娘十分兴奋:别人下套套住的,我贩卖的,我爸熏烤的,手艺不错,来一只尝个新鲜嘛!

笔者摇一摇头道:我家乡每年冬春季,沙鸡满滩遍野,当地人不相扰害!也不会有人下套伤害生灵……

那姑娘听说,或许有点不大相信。摇头挤过"人墙"走开。

那一刹那,笔者自思,难道这个世界,人类果真如此残忍吗?为了发点小财,下套残害那些可怜的小生灵,死后一定会下十八层地狱……

可是,之后,笔者居然帮那个姑娘隐藏熏沙鸡,几次逃过乘警的盘查,岂非助纣为虐乎?罪过也!

因笔者长期居住在偏僻的中塔拉草地,对外面世界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故不知竟有无良者们,大量猎捕野生飞禽走兽,赚取昧良心钱财。也许这些所谓具有先见之明的智者,对于著名的"白猫黑猫"理论有所误解或故意曲解罢。

且说那趟夜行列车的见闻,对笔者心灵的震撼十分强烈。虽时过境迁,犹难忘怀。

次日凌晨两点,笔者于包头东站下车。那个年代,即使没有车票,亦可在车站候车室内长条木椅上过夜。包头东站候车室,凌晨时段候车旅客寥寥无几。唯有一部分中转旅客,栖在长条椅上昏沉酣睡。候车室一角,几个流浪乞丐,倒地蜷缩着躯体,睡意阑珊,犹作黄梁美梦罢。

乍进候车室,迎面墙体壁画吸引着笔者的眼球。那是一长幅描述内蒙古草原之风情画卷:绿色无尽的草原,悠悠碧空祥云,几行翩翩飞雁。渐行渐远的蒙古族奔驰马队,犹似"昭君出塞"民俗故事或成吉思汗戎马生涯故事。

这幅历史画卷,色彩浓淡相宜,凸显北方游牧民族风情特色,引人遐思。虽经年四十载,依稀历历在目。笔者漫步站外广场,映入眼帘的是那座标志性建筑:三鹿雕塑。极目远眺,高楼错落有致,一派万家灯火的鹿城夜景,十分赏心悦目。哦,北疆草原钢城,令人神往的地方。

地图地理位置显示,达拉特旗在包头市略偏西南方,有公路联通。几万分之一比例尺显示,距离约100公里左右。(未完待续)

【作者】北山愚公,生于饥荒年代,长于动荡岁月,一身阅尽忧患,半世难主沉浮。八岁启蒙,方知加减乘除,十五毕业,未解几何代数。识得三千余方块字,写不了锦绣文章。承包五十亩田园地,道不尽辛酸凄凉。曾经担任特约记者,采写过几则时事新闻,徒有虚名。习作过几个短篇小说,不落俗套。争名逐利我无缘,宠辱皆忘自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