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网雕塑:风景之上是文明探索遗产创新性展示逻辑|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

2019年7月6日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此,5000多年前

良渚先民建成并使用的“中华第一城”

正式被请上世界大舞台

终成展现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

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立体的古代中国和

现代中国的国家名片!

良渚古城内

夹河而居是常见的生活景象

美人地遗址发现用枕木、垫木和立木做河道护坡

钟家港遗址则用木桩和竹编对河道进行护岸

在江南地区

这种沿河道两岸建房屋而居住的生活方式

一直延续到今天

只不过现今的驳岸方式

大多数改为了块石垒砌或混凝土浇铸

为了向游客再现

5300年前先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居址与作坊展示区

安放了诸多钢网雕塑小品

人们看见这些雕塑便会直接走向前去

无一例外!

似乎可以看到他们在想雕塑是怎么做成的

似乎非常诧异竟然能够透过雕塑看见周边的风景

……

原来

用透视性强的钢网雕塑小品

表现良渚时期的生产与生活

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一大创新

~

跟随小蜗 先睹为快吧!

制作茅草片

屋顶搭建

制作漆器

良渚先民打水场景展现

访客参观居址与作坊展示区

小蜗了解到,面对土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难题,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创新了大遗址展示的途径和方法,以虚实结合的多样性方式来探索遗产的创新性展示

例-先民雕塑手中拿的玉器是真实的玉石

展示区里的房屋同样利用了实体房和钢网房交错搭配的方式,演绎了一种时间流逝与物质转变的概念,即便眼见为实,都不敢相信这些由褐色钢网构制的空间设计竟有如此震撼的视觉之美。

风景之上是文明!居址与作坊展示区大量钢网雕塑小品是对良渚先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全新诠释,表达出建筑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之间互通的自由空间。这些虚拟化的网格与环境高度融合,为访客提供了认知遗址的想象空间。

为了更好地了解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居址与作坊人物雕塑场景展示逻辑,小蜗有幸采访到了良渚遗址管理所所长黄莉,以下将以“Q&A”的方式向大家阐述。


Q&A

Q:为什么将居址与作坊展示区选址于此?

A:良渚古城营造在沼泽湿地之上,水网密布,水系发达,犹如一座水城。居址与作坊展示区旁边的这条钟家港古河道作为当年重要的河道之一,南段的台地边缘,出土了大量的玉料、玉钻芯及砺石磨条等玉器加工工具;河道中段和北段出土了较多石器坯料、木器坯件、大木作等手工业半成品。


根据对良渚时期建筑形态、手工业制作和生活方式的研究,这里正是良渚先民生产、生活的地方。所以我们选择在这片考古发掘的区域进行复原展示。

Q: 展示的形式和内容包括哪些?

A:事实上,遗产保护展示在设计之初我们就设定了一套

以遗产价值阐释和遗址体验相结合的展示体系。通过遗址现场展示揭示良渚古城的遗产价值,凸显中华五千年文明圣地的重要地位,增强参观的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

为提升游客的参与度,我们以考古研究为基础,设置了考古体验和河道与作坊两处互动性较强的参访区域,访客在考古体验点参观良渚古城的生活面貌展示之余,还能体验平时难得一见的考古发掘工作;在河道与作坊区域,我们主要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每一处雕塑都是请考古学家现场指导后,经过反复的推敲和调整的产物,包括人物雕塑手握工具的方向是否准确、当年的陀螺是否是现在呈现的样子等等。因此,根据考古的发现,我们复原了当时作坊区繁荣的生产场景,通过房屋人物的雕塑展示加工玉器、漆器、石器;访客还能体验纺织、夯土、打陀螺等生活和工作场景。你能通过这些模拟的场景,观察五千年前手工业作坊区的繁忙景象。

这些走入式、沉浸式、体验式的展示互动,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强文物、遗产的鲜活度、亲切感,还能进一步提升遗产价值、文化故事传播的有效性、覆盖面。

Q: 场景打造和展示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A:展示中,我们按照“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真实可逆”的原则,在充分尊重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有效性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大遗址展示的成功经验,按照“可识别、可逆”

的原则,运用绿植标识、模拟复原、小品雕塑、数字演示、场馆展示等手段,开展遗址保护展示,科学、立体、全面地展示良渚古城遗址的文明特征、价值内涵,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全民所共享。

Q: 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钢网雕塑吧,为什么想到采用这种形式来呈现良渚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状态?

A:首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或主题公园,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集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是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展示利用的积极探索创新,为的是让良渚古城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不断传承永续。因此,对于良渚来说,保护是第一位的。采用钢网雕塑的展示形式正是为了尽可能地不破坏整体环境,公园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如果在这么美的公园里放置很多实体的东西,对整体环境的破坏就会比较大。

其次,钢网雕塑小品是我们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创新,目前国内应该是没有的。设计之初,我们看了很多国内外知名遗址的展示方式,直到看到国外一位艺术家在一座古建上面做了现代化的钢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然后开始讨论是否可以这样做。在雕塑的工艺上我们也讨论了很久,比如雕塑的稳定性、框架的支撑性等,试验了很多遍。

第三,采用钢网雕塑的方式可以回避考古学方面的一些问题,譬如当时人们穿什么衣服我们目前是无法得知的。公园是在遗址保护的基础之上,通过可识别、可逆(遗址之上做保护层,在保护层上再做模拟展示)的原则来进行展示,现在你们看到的钢网雕塑呈现的简单的动作,其实都有科学性在里面,不是简单地看这几个人形雕塑,而是根据几十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得来的。

Q: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游客展示了一个水草丰美、河网密布的王国都邑。在您看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区别于其他公园的地方在那里?能否分享在展示方面值得同类型公园/景区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A: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是一个以考古为特色的遗址公园。考古发现和研究是良渚古城价值认知的基础,

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仍将持续开展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是参观者理解古城遗址丰富内涵和遗址价值的重要窗口。考古发掘研究、公众考古展示、互动考古体验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别于其他公园的特色。

你会发现,公园用不同的植物对各个古城内的遗址分布区做了划分。大片的水稻代表了这里丰富的水域资源,树皮铺陈的区域,则代表着一处处房屋遗址。我们在打造公园环境、做绿化不是为了让花开的更美更漂亮,而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为什么园区内种植那么多的三叶草?一方面是为了大面积地标识特定区域,更重要的是三叶草是浅根系植物,对遗址破坏最小。我们在居址与作坊展示区种植的树木,大多也是良渚时期就存在的树种。

在做整个园区遗产展示的时候,秉承的是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以遗址本体保护为主,通过深挖遗址文化内涵,系统梳理遗址区内环境,大量运用绿植标识遗址本体,恢复良渚时期的古地貌环境的方式,让良渚古城的生活环境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重现在世人眼前。

我认为,无论是博物馆、图书馆还是公园,公共场馆发展的理念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多的是对访客文明行为的塑造和引导。各场馆传播的理念也应该是各有侧重,有所分级。想大概了解良渚的访客知道这里是5000年文明圣地就够了,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我们也有丰富的展示、体验产品可以提供。遗址公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次才是对保护成果的共享。

开园啦!



7月7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


良渚古城有着“中华第一城”的美誉,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邑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重要物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突出、意义重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见证,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是值得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宝贵财富!

良渚古城遗址在7月6日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国际社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

入园小贴士

为切实保护遗址,提升参访体验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开放秉持“预约参访、有序引导”的原则

开放时间9:00至17:00

入园时间为每天9:00至16:00

实行预约参访制

游客进入园区需通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进行预约【上午9:00可在线预约,每天预约人数不超过3000人】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

蜗牛为能够参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开放、

为公园提供管理咨询及运营服务

而自豪!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