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真相:某些人为何对国人“凶”,而对洋人“柔”?

生活在地球村里的各国人们交往日益频繁,出国就像原来的出村和上街,可以说走就走。与国外有业务往来的单位,其人员出国更是家常便饭,有的还常驻国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洋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来华旅游、上学、购物、做生意、搞交流的洋人越来越多。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次超3000万人次。

人员交往多了,接触频次高了,摩擦自然难免。许多人已经发现,一些人对于品行不端的洋人总体上持容忍态度,甚至一些地方在某些方面还给洋人“超国民待遇”。在这次疫情当中,洋人享受“超国民待遇”就引发了几次风波。

国内疫情总体上大局已定,回顾疫情期间发生的众多事件,有涉及国人的,有涉及洋人的,如果将同类事件作一对比,却发生存在一种惊人现象,某些人对待国人与对待洋人的态度迥然不同,对国人“凶”,对洋人“柔”。看一看事实就明白这一点。

在青岛某疾控中心在对境外回国人员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时,三名洋人强行插队,而且还蛮不讲理,公然叫嚷“中国人出去”(或是中国人滚出去)。针对如此行为,当时的工作人员还劝说同胞们“给个面子”。如果是国人插队,工作人员或许就直接开训了。假设这个情节为真,你看,是不是对国人“凶”而对洋人“柔”?

但是,此事未必为真,也就是说工作人员未必说了“给个面子”,因为工作人员表示视频经过剪辑,事实并非如此(在风口浪尖上谁也不敢撒谎)。可是,有的人却不相信同胞的解释,并说工作人员面对洋人直不起膝盖。在此事当中,无论洋人是如何插队的,肯定是破坏了秩序,是最该接受批评教育的,可是到了网上,许多人却把矛头对准了同胞,直接开怼同胞。你看,一些人是不是对国人“凶”而对洋人“柔”。如果通过故意剪辑视频的办法把矛头对准同胞,则更就能说明问题。

上海的“洋女婿”事件,将对国人“凶”而对洋人“柔”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位来自英国的“洋女婿”,辗转多国到沪后,按照规定应该集中隔离,这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如果回国同胞拒绝集中隔离,则是要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可是,这位“洋女婿”就是拒绝集中隔离,工作人员居然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居家隔离。

尤其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洋女婿”的妻子刚 坐 完月子,为了不影响只有2个月的婴儿健康,丈母娘和妻子都希望“洋女婿”去集中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这是理所当然的、合情合理的,可是却遭到“洋女婿”拒绝。工作人员于是劝说其妻子带着母亲和女儿住到亲属家,把房子留给“洋女婿”单独居住。“洋女婿”享受这等待遇,在世界上也应该是独一无二。

这种做法一是超越了伦理底线,让妇儿为棒小伙让出住处,二是明显违反了防疫法,本该“绳之以法”的“洋女婿”并没有得到任何处罚,而且工作人员还竟然违法(违反防疫期间集中隔离规定)让“洋女婿”住在家里。如此这般,防疫法在“洋女婿”面前就成了一张废纸,而且是工作人员也让法律成为一张废纸。你看,这是不是对刚生孩子的国人“凶”而对洋人“柔”。

近日广州发生了一起外籍新冠患者拒绝检测并殴打咬伤护士的“伤医”事件,可是所在医院并没有发出任何谴责之声,而是选择默默安慰受伤者的这种容忍办法。这与国人伤医在操作上完全不同。你看,医院在对待此类事件时,是不是对国人“凶”而对洋人“柔”。不仅如此,即使此位“伤医”洋人始终未作任何道歉,网友们也几乎选择了集体沉默,如果是国人伤医,声讨之声一定是一浪高过一浪(当然这是正确的),你看这是不是对国人“凶”而对洋人“柔”?

反观一下在此次疫情中对待回国人员的态度,也是如此。回国人员言词稍有不妥,就会群起而攻之。比如,有一位从国外回来的女学生,在隔离期间找工作人员要一瓶矿泉水,立即遭到工作人员的怒怼,而且还受到警方警告。尽管此位女生说话方式确实不对,但不过是要瓶矿泉水。也许她确有必要呢,听听她的理由也是可以的,即使没有,解释一下也是应该的,而她得到的却是一顿训斥,而且一些人还掀起了对女生的讨伐浪潮。对于自己的同胞,这是不是过于“凶”了一点?对于这种现象,不知道洋人有没有在暗地里嘲笑我们。

同样是从国外入境进行隔离的洋人,享受到的“礼遇”却是非同寻常,比对待回国女生的态度比较起来,不是态度差多少倍的问题,而是具有质的差别。南京市每天派人给隔离中的洋人送4片面包,理由只是“确保每天吃新鲜的”;一天给“洋小伙”送20多次快递,因为他“酷爱淘宝”;“老外”要喝桶装纯净水,一次性购买了4大桶,工作人员一桶又一桶地从小区门口扛到楼上;一位“老外”买了大件物品,没有电梯,硬是派人抬上4楼、送进家里。在重大疫情期间,有多少事情要做,对洋人却是照顾得如此体贴入微,观众都觉得服务人员有点像洋人的“奴仆”。

没有对比就显示不出差别。为何一些人对待国人与对待洋人态度的差别如此之大?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这或许与文化传统相关,或许是与当时的具体情况相关,或是还有别的什么情况,情况应该是复杂的。尽管如此,事后进行回顾与反思,从中吸取教训,永远都是有益的。

家里来了客人,肯定是按照客人的习惯安排饮食。南方人爱吃甜,自然不可能点辣菜,湖南人爱吃辣,自然不可能让他尽吃甜。家人如果长时间在外地工作,少小离家老大回,自然也是“客”,家里最担心的是他吃不惯、住不惯,于是想办法改善条件。现在条件好了,有的干脆安排住在酒店,毕竟多年才回一次家,破费也应当。一些人对待洋人与对待国人的态度有别,与此也许有些联系,毕竟洋人也是“客”。

一些人有这样的秉性,在家里火冒三丈,出了门就火气立消,说起话来轻声细语,这叫做把坏情绪留在家里,把灿烂送给了别人。在对待洋人问题上,似乎也与这种情况有联系。国人嘛,是自家人,不用那么客气,想发脾气就发脾气;洋人嘛,总归是客人,再看不顺眼也得忍着,还尽量做到礼貌周全。

还有“不知者不怪”这种情况。国人对于外乡人有时候也是网开一面的,理由是外乡人不懂得本地规矩,不知者不怪。同样的事情,如果是本地人,那就不客气了,明知故犯,决不宽容。一些人也许将这种态度用到了洋人身上。一旦遇到洋人品行不端、行为不妥,往往有人劝解,一个外国人,不晓得这里的规矩,算了算了。

国人要瓶水,立即怒怼过去;洋人要了四桶水,立即派人送上楼;国人伤医全民声讨(这是对的),洋人伤医息事宁人;为了防止疫情蔓延,国人一律集中隔离,“洋女婿”却可以居家隔离,甚至坐月子的妻子和婴儿也得让步……

差别如此之大,有的明显越过法律界线和伦理道德界线,难道都是“村规乡俗”在起作用?应该不是。再大的“村规乡俗”,也大不过法律和道德底线。这其中有没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怪,以至于连骨气都没有了,见了洋人自觉矮三分的这种人呢?应该说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要不然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样是违反防疫法的行为,“女洋婿”不仅没有被采取强制措施,反而在法律上还为其网开一面,甚至连最应该受到保护的刚生孩子的妇女和刚出生的婴儿都要“礼让”?

我们已经站起来70多年,为何还是出现了让洋人受到超越法律、超越道德、超越公平的“超国民待遇”?从观念上、行为上彻底消除这种“洋人优先”现象已经是时候了。在这次疫情中,舆论频频质疑洋人“超国民待遇”就是民众在此事之上已经自觉的体现。再者,即使同胞说了错话、办了错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也是应该原谅的,让其受到教育即可,不必揪住不放、不依不饶,毕竟是同胞,胳膊不可往外拐,即使进教育,也得关起门来教育,不能让外人看笑话。你说对吗?

(本文为原创;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