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破两难:事业与家庭不能兼顾?那就让事业乘以家庭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有点荒诞。

梦里爱因斯坦歪坐在洁白的沙发上,蹙眉凝思。稍后,他对我开口道:“现在的女人好难,又想顾事业又想要家庭。她们祈祷时就问我该怎么做。可是世界变化太快,我也还没搞明白啊。哎,我也好难!”

说罢,他从口袋里取出一个小盒子。“事业”、“家庭”,悬浮其上,闪着莹莹亮光。

之后,他又把加号、减号、乘号... ...放在它们中间,像正在做一场奇妙的实验... ...

梦醒后,我对自己进行了灵魂拷问:对我而言,事业和家庭哪个更重要呢?哪个又是我能舍弃的呢?

答案是两个我都想要!

其实很多精英女性正在努力证明这是可能办到的。她们容颜姣好、身材火辣,她们健康、独立,育儿、赚钱,样样不落下。比如,世界名模吉赛尔·邦辰,她的喂奶加化妆照,曾被奉为经典。

然而,光鲜的外衣下,可是“内伤”无数。

颖儿曾自曝因担心产后无戏可拍,在月子里便开始拼命减肥,争取一出月子就恢复到最佳状态复工。

明星如此,普通人也是如此。

我有个海归朋友,坚信自己可以平衡好事业和家庭。于是她每天坚持凌晨4点半起床,花大约1小时处理邮件和回复咨询,紧接着跑步1小时。简单洗漱过后她就开始精心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把儿子、女儿送去幼儿园后,便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中。直至娃进入梦乡,才是她的轻松一刻。

几年过去了,她早已习惯了24小时乘以7天,全年无休。时间仿佛永远不够用。啃着方便面写推文、喂着奶听微课;等孩子下补习班的空档,她就蹲在教室外码字。

哪个少女没有幻想过“让一丝阳光夹杂着风的味道,吻醒我的脸”?

成了娃儿她妈后,能躺下,睡到自然醒,就是奢望。

看来,一味做加法,就只有身体做减法了。这好像太不划算。

那我们做减法试试,当一个全职妈妈。

全职妈妈,很难,而且风险极高!经济不独立,很难被尊重,更难有话语权。


小时候我爱读三毛的故事。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中的女人,结婚以后只有一种结局,那就是蒙上黑纱,回归家庭,不得见外人。我每每想起这样“被设计”的人生,就觉得有一丝窒息。


如果选择拼事业呢?

如今的社会,距离真正的男女平等,还很遥远。要当女强人,付出是极其多的。生娃后,妈妈们如果想要重返职场,继续当一枚女强人,那就得变身“女超人”了。

要当“女超人”,不得不牺牲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

《哈里波特》的作者J.K.罗琳曾在一次专访中提到,她刚开始创作时,生活穷困潦倒,房东随时可能敲门来索要房租。女儿无人看管,为了写作,她只好把女儿绑在椅子腿上。即使在她成名之后,对此事仍然十分愧疚。

“女超人们”可能会躲在汽车里挤奶;可能会为了赶报告,狠心把娃关在门外或丢给Ipad;可能不得不使劲掰开孩子稚嫩的小手,对杀猪般的哭声聪耳不闻;转身披上战袍,一头扎进拥挤的人潮。

忙碌的工作、复杂的人事关系、愧疚的心理,掏空了“女超人”的身体,还有心灵。

看来,如果单纯地在工作和生活中间划上加号、减号都不行,我们就应该跳出这个思维模式,换个方式来思考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将事业和家庭中最重要的事进行排序,承认自己精力有限,不要心怀愧疚,不用追求尽善尽美。


脸书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在新书《向前一步》中建议想要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女性,放弃“全能女人”的神话。她说,“完成就好,好过完美。”

这很智慧。

如果说,你总是为了给孩子读睡前故事,而放弃参加一次读书分享会的机会,那不如从今天起改为:参加一半时间的读书分享会,再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讲一个短一点儿的睡前故事。

如果说,你今天上班、和客户周旋已经耗尽了心力,那么陪娃识字就交给某某app好了。

你的战友,亲爱的老公,但凡主动请缨要去遛娃,请你信任他,或至少装作很信任他。不要唠叨太多,尽管他拎回来的娃可能像是在泥巴里滚过了。


其次,我们可以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进行选择:要么在职场叱咤风云,要么安心陪伴孩子岁月静好。

国民女神高圆圆,大奖嘉身。然而和赵又廷结婚后的三年,她承认,是将她“私有化”的三年。“结婚之后我才发现,好像两个人都拍戏有的时候不太行,总要有一个人相对来说顾一下家里。”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女人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个阶段最想要什么,适合处于什么状态。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妻子梅琳达·盖茨,被誉为“全球第一慈善夫人”。

她和比尔一起登过《时代》周刊。《福布斯》将她视为全球最有权力的女性之一。《华尔街日报》把她列入全球商界女性50强第一名。她每年的慈善支出有40亿美元。她22岁时就凭借着自己闪亮的学历和卓越的能力,管理微软上百号人。

然而就在梅琳达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她突然怀孕了。怀孕后梅琳达选择辞去微软的工作。她告诉比尔:“要是希望孩子们跟我们一样出色,那就必须有人留在家里。”

马云的妻子张瑛,也做出过相似的选择。


欧盟委员会史上的第一位女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也是一位硬核老母。她攻读医学硕士时,生下第一个孩子;当读到医学博士时,一边做妇科助理医生,一边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后来老公去美国执教,她选择当一名全职太太,又生下5个孩子。全家的小型乐队表演、学校的颁奖典礼、骑马训练、周日做美食,样样亲力亲为。孩子们在她的培养下,不仅都成了学霸,而且还爱好广泛。

当她40岁时,选择复出,如今已当上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她,可谓是仕途之路一路开挂。

多年关注孩子们的教育成长促使她在从政期间,为女性和母亲们谋求了很多福利。

这些智慧的精英女性们其实诠释了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处理方式,那就是将工作中获得的经历和能量赋予家庭生活;将从家庭中得到的支持和经验反哺于工作。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还可以学习一样技能,让它与育儿发生关系,并慢慢做成事业。

举个例子,比如你曾经热爱写作,后来却成为了一名医生。你就可以考虑做一个育儿公众号,写一些有价值的育儿医学帖。这样的职业还可以有:讲师、教师、培训师;插画师、早教师、心理咨询师;儿童类产品经理、零售商等等。

我有个做英语培训的朋友,自己研发了一套根据《国家地理》改编的少儿英语启蒙教程。她在教学的同时,就决定把它用在自己的女儿身上。


在事业与家庭中间划一个乘号,双方的能量就被相互“赋予”了,变得更大。

00后,10后的妹子们也许不用思考家庭与事业的关系问题。因为到那个时候,很多关系又会发生变化。但身处如今这个时代,我们这些8090的“老母亲们”还是得思考这个问题的。

面对事业和家庭,我们不必振臂高呼:“只能选其一;二者都选,“奴婢做不到!”

我们也不必蜡烛两头烧,小心什么都有了,唯独没了身体。

或许及早想清楚自己每个人生阶段最想要什么,并想办法让事业与家庭互相“赋能”,才是一个靠谱的破局思路。Have a try!

我是爱啃书虫,一个擅长教授中英文的海归二宝妈妈,陪你看世界、聊教育、悟真情。期待你的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