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


百度语《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我觉得这本书啊其实应该就是一本关于正视心理问题,然后克服自己的心理问题,克服自己的恐惧,做到身心结合,也即是心理上的获取成功。这本书类似于心理学教材,个人阅读对自己的心灵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第1部分是自律。从问题引申到承担责任,最后是迎接挑战。所谓的得到心灵的成长吧,确实很困难,引用文章的话就是,你要突破现状的经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对于现状的不满,就不说越过越差吧,即便是过得很平淡,个人浑浑噩噩,这也是一种心理问题,需要寻求突破。

第2部分是爱。他说是爱的定义,是一个广泛的爱,恋人之爱,还是亲友之间的爱,甚至于说是个人的爱好,就是让你沉迷的事情。作者给的一个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与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这里面提出了心灵上的成长,而且是需要双方付出的,这与第一部分的“自律”也有呼应,需要彼此打破自己习惯的界限,然后双方才能获得突破。这部分给我映像最深的,还是他举的与6岁大的孩子进行沟通的事情,因为是自己也是孩子的父亲,孩子确实喜欢过来跟我喋喋不休的讲话,她会跟你说一些单调、不连贯、词不达意的故事,一些异想天开的话语,我应对孩子时应该是耐心倾听她希望你接收的信息,而不是打断她的话,同时还可以去请求孩子重复她说不清楚的话,互相之间能更顺畅的沟通。书中,爱与自律的互相作用论证得同样精彩,“自律的原动力源自于爱,而爱本质是一种意愿”,举的例子却很有知音文章的感觉。发现了夫妻喜好不同,性格不一致,直接劝离不劝和,只要是大家双方分开都过得好,又何必还要勉强在一起

第3部分是成长与信仰。这里信仰是指信教也不是指信教,文章说“我们的心智可能很成熟,成熟到足以摆脱对上帝的信仰,我们也可能成熟到去信仰上帝,即接受宗教信仰”,他是所说的上帝,既是一个目标,一个心理上真善美的人格,需要通过自律、爱去不断去突破自我,达到心理上的健全,人格上的独立。

第4部分是恩典。讲述有了信仰之力后,获得未知力量的启示,亦既是恩典,这也与上一章的“成熟到去信仰上帝”相呼应。这部分引用了大量的诗歌,由于成长环境不一样,读这类诗歌确实没有心情澎湃、热泪盈眶那种感觉,里面例子也挺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一个女患者与他潜意识中“小木偶”关联,另一个是去到新加坡旅游的时候是看到一个大建筑物后,脱口而出说是“板球俱乐部”。斯科特解释说,应该是“主”的恩典,给了他启示。但我觉得这块问题也许是他的理论自恰中,强加上的宗教原因。首先斯科特是一名博士,博览群书,也周游过世界,习惯于接收大量信息;其次他在处理患者或出去旅游时,是做了大量的准备性工作,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个人潜意识中是希望长期努力是会有一个结果的;最后就是舌尖现象,能记起只言片语,但是想不起这个词语这个画面完整的出处,所以造成了所谓的“神启”吧。花了大篇幅解释啥是奇迹,其实我觉得是做完一件事情,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吧。无论是心理问题还是说生活工作上的问题,只要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准备,无论说是你是成功了还是失败,都是我期待的结果(文章中提到有5%的人是心理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亦既是所说的失败),对吧?个人认为这个所谓的恩典与奇迹,就是对你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坚持,一个肯定的收获,不能算是主的恩典。文中给出了恩典的定义“恩典具有滋养生命、促进心智成熟的作用,他的机制是未知的,但他是普遍的,他是超脱于意识与思维之外的‘熵’?”,感觉像是无色无味无垢无形的“恩典”,但是不努力不坚持的人应该是无缘于这个“恩典”的吧。

总之,本书是一本心理学教科书级别的书籍。他教会你去正视你个人心理上面的问题,如何去克服克服这些问题,你通过自律与爱,最后达到心理的成熟。换成我们的说法,就是通过坚持长期目标,要通过不断学习与他人交流,克服各种困难,然后是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你是否有信仰,都应该把人性美好的那些事情作为你心理中坚实的地基,努力活成你心中的“上帝”的样子,心灵的成熟都是痛苦的,痛并快乐的学习,就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