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你回来了。”我好想和你这样说。

今天就是清明节了,你会和已故的亲人聊什么?

网友*安心说:尽管父亲去世快三年了,但总感觉他还在,路过家门口的拐弯处,幻想着哪一天迎头遇到,惊喜的说一声:

“老爸,你回来了。”

我想去他的墓碑,说好多好多话,告诉他,我真的好想他。

“多希望,我是那个先走的人。”比起死亡本身,我们或许更害怕成为被“遗留”下的人。

因为,失去亲人,也往往意味着我们熟悉的世界、身心的一部分,被带走了。


有一段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


26日,英国一名男子坐在车内,泪述母亲从感染到病逝,只用了短短3天。

而这期间,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一个人受苦:

“你不能靠近她、拥抱她,为她做点什么。甚至在她闭眼后,我也不能好好守护她,与她告别,这是我这辈子经历过最撕心裂肺的痛。”

通常,我们在得知亲人逝去后,会经历最强烈的悲痛,接着进入五个独特的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

·否认:你会感到难以置信,并麻木、分离,你可能会专注或者忙于某件事,以此暂时逃避、延迟经历痛苦。

·愤怒:你可能会对身边的人、命运、自己,甚至是遗弃你的死者感到愤怒。

·讨价还价:为了减轻痛苦,你可能会做出突然的改变或承诺,例如“我要做出这些改变,来纪念他”。这种方式确实能缓解你的愤怒,但悲伤驱动的承诺往往很难坚持。

·抑郁:经历前3个阶段后,痛苦开始嵌入现实。你感到沮丧、无力、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接下来还有可能会自我堕落,例如暴饮暴食,睡觉或孤立。

·接受:你开始平静下来,接受现实,并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寻求新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遭受丧失后,悲伤程度有所不同:

·回避型的人,在亲人去世后,似乎能更好的应对悲伤。表面上看他们很平静,但他们可能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这种内化反应是“不健康”的,以后可能会影响身理健康,以及处理情感关系的能力。

·相比之下,那些焦虑型的人几乎从不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且会经历更强烈、更长久的悲伤。



在亲人逝去后,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大约三分之二的丧亲者,适应得还不错,他们在亲人逝去后,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悲痛,并与之做斗争,


但这个阶段后(大约会持续几周),他们的痛苦开始消退,慢慢的能够平静的处理悲伤和不幸。

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不伤心了,或者不在乎、不够爱已故者,只是他们能够很好的的处理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状态。


当他们需要的时候,能够把痛苦放在一边,维持正常的生活,甚至会开怀大笑,体验快乐的时刻。

1月,科比和他女儿不幸坠机去世后,瓦妮莎先是无声,之后她平静下来,出现在公众视野,在ins上发表对丈夫女儿的悼念,并换上以他们为背景的头像,然后在斯台普斯中心大馆里,对科比与Gigi公开纪念发言。

后来,瓦妮莎晒全家超时空同框,在照片中,她与大女儿都洋溢着笑容。但她们的笑容引来许多的质疑,“这么快就走出悲伤了?”


同样在高以翔去世后不久,女友Bella被爆游山玩水,疑似新恋情,也被质疑,“感觉她不是很爱他,不然是不会这么快走出来的。”

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在悲伤时期的“良好”反应就苛责质疑他们,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评判他们有多爱(或不爱)的指标。

相反,这种反应模式是健康的。

·剩余三分之一的人表现出“慢性悲伤”、“长时间悲伤”的反应模式。

丧失后的悲痛就像是冻结的,看不到尽头,你不知道它会持续多久,你似乎也没有变得好起来,而且你无法正常生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伤。

这种不健康的、持续性的悲痛,我们叫它延长哀伤障碍(PGD)。

不幸的是,每10个失去亲人的人中,就有一个处于这种悲伤反应模式中。

有一部获奖无数的经典之作《海边的曼切斯特》,男主角Lee因为家中烧壁炉时的疏忽,让自己的三个孩子葬于火海。

妻子无法原谅他,提出离婚。失去一切的他,也失去了一切希望,他试图自杀,但没有成功。

他逃离到另外一个城市行尸走肉的活着,即使后来听闻哥哥死讯,得到前妻原谅,但他也一如既往麻木着,他走不出来了。

同Lee一样,经历持续悲痛,情感失调,严重自责,失去自我和生活的表现,比较符合美国精神协会对于PGD的诊断

陷入PGD的人,通常认为“将来不会有任何好转,ta死后,我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这也许能够解释他们为什么走不出来。


我们都知道,死是生的一部分。大道理谁都懂,但自己真正遇到的时候,亲身经历悲痛与不确定性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死亡带来的重大创伤面前,安慰显得苍白无力。

但,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尽量去做些什么:

通常,来自身边的人以及社会支持对于缓解哀伤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安慰的话却又那么匮乏:

“以后会好起来的”

“发生这种事,谁都不想的”

“你要振作,你还有其他亲人需要你”

...

当一个人被巨石压住,这些话起不到任何帮助。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把他拉出来,而是陪他一起。

我们能给出的最好安慰是耐心的等待与默默的陪伴,一个坚定的拥抱好过再多无力的话语。


加入公益团体,这里面的人正在经历你的遭遇与挑战。一起讨论, 倾听他们是如何面对与处理的,这或许能够给你更多的信心、更实际的希望。

找到与逝去亲人的“某种”联结,这种联结就像“持续的纽带”,保持与亲人的关系、沟通与情感交流。

比如每年的清明节,我们会去祭拜的亲人,在他们的墓碑上放鲜花,并聊一聊自己的生活境况,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我们生活得很好。这也是我们缅怀,诉思,与他们保持情感联结的仪式。

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死亡,并不总是意味着丧失与分离;


我们的情感也可以不用被割裂或遗弃,也不总是只有失控与悲伤,还有我们对他的爱与思念。

保姆纵火案林生斌,三年来他不间断的用博文记录分享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婆孩子的爱与思念。


他当初创立的童装品牌“潼臻一生”,是家人的名字,是他与老婆孩子保持情感联结的方式,也是他说出“一切,又将开始的”能量与依恋。




一位年轻女性Lily,丈夫肺癌去世后,她从医生转为了写作者,她这样记录道:

“我常常去他的坟墓上摆花、说话;看着两岁大的孩子在草地里奔跑玩耍;在海滩上点一堆篝火,跟朋友看日落;健身和冥想训练,看哲学书籍对我很有帮助。

我对自己两岁大的女儿说,拥抱人生的所有体验,生与死,爱与失去,因为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

生而为人,并不能无视苦难。我们一起面对它,不再逃避它,我们的生活不会萎缩,而是延伸。

或许这不是真的变好,但把自己和女儿照顾好,就是对我心爱的丈夫,最好的怀念。


- THE END -


· 作者:雪子。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壹点灵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